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預約下一個世代的幸福--減法生活學提倡者JFS代表 枝廣淳子 (下)


新生活型態的來臨
JFS網站目前版本以英日文為主,並靠志工協助不時有法文翻譯,每月上刊超過30個環保議題新聞,目前有超過一萬名訂閱者,遍及187個國家,以每周菁華摘要電子報形式,主要監督日本環境發展,並向世界分享當前日本正努力的計畫。枝廣淳子說:「國際總是很關心日本對環境發展的走向,所以我希望藉由英語與世界接軌,讓大家知道日本對地球的重視與實際行動」,近年來因為中國經濟崛起,枝廣淳子有更多機會到中國分享關於環境議題的研究。JFS目前僅有少數的工作人員,但影響力卻相當於政府與學界,誰說非營利組織勢單力薄,孤軍奮戰。

早在全球經濟失衡前,枝廣淳子就開始倡導,我們應重新找尋幸福的指標,不該盲目地追求GDP國民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為了增加經濟效率、GDP成長、企業利益和更高的收入而放棄自己時間拼命工作。反觀是不丹這個小國,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不過1400美元,對照台灣的15000美元,相對卻是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長期觀察日本經濟疲乏的枝廣淳子認為,應該把GDP(國民生產毛額)改成GNH(國民快樂毛額)。

2011TED Tokyo的十八分鐘演講中,這個嬌小但積極尋找未來出路的研究家提出減法世代的來臨 Today's '3-De' Generation,具體行動分別為:棄擁有化、棄物質化、棄貨幣化。並以半農半x”的新型生活方式實踐者鹽見直紀為例,從事農業生產是提供自己與家人基本食物的需求,剩下的時間就用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用來做對自己最重要的事 鹽見直紀的新生活型態(new lifestyle)已經漸漸影響日本許多年輕人,不只回到農田,關心地球與食物,更願意降低物質慾望,提高深度感的幸福,如此,不需要擁有過多的商品,也不需要為了金錢犧牲健康、家人與夢想。

日本東北地震搖醒全世界
311地震之後,日本被迫重新省思經濟與永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能源的便利背後其實隱含看不見的危機。JFS成為一個智庫平台,交換國內外正在進行中的計畫與標竿,關注範圍廣泛,無論是能源、生態系統、法治、科技、教育、政府與企業,都可以找到對話的空間。枝廣淳子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日本人已經有95%的民眾有環境保護意識,現在缺乏的並非意識教育,而是具體的行動。以企業模式來說,短期間的獲利與節省支出可以達到理想的財務報告,然而將時間規模(time scale)拉長來看,裁員與降低成本最終只會造成員工疲乏與品質下滑,這就不是永續的精神,公司中的研發部門(RD)才是公司獲利的關鍵然而創新與培育人才卻需要花費長久的時間成本,這也是我們對地球該有的的格局和遠見

長期翻譯學術報告與研究的JFS,實際上間接推動日本許多民間運動,例如香川縣發起的橡實銀行”(どんぐり銀行)鼓勵親子走進森林,撿拾橡樹種子,以橡實為貨幣,存進橡實銀行,並且發給每個會員存摺,在上面可以看到收入與支出,就像真的銀行一般,會員可以定期獲得利息,之後可以認領樹苗,簡單的體系讓參與者從今天開始種樹。此外AP Movement(Artists' Power)轉化人們對藝術家的觀點,藝術家其實更有社會責任,也有能力帶領追隨者改變,從2005年開始,每天吸引超過三萬名觀眾的つまごい戶外音樂會(Tsumagoi open-air concert),在靜岡定期舉辦連續三天的活動,因為AP運動,不只成功為環境組織募款,更教導樂迷如何降低垃圾量;在音樂會中全球暖化的議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風力發電廠商以親近年輕人的語彙,建立綠色能源認證的觀念,誰說演唱會只會製造大量的垃圾和浪費,透過公民的行動,環保永續成為一件很酷的事。

日本311地震之後,全民意識頓時重新洗牌,過去信以為真的政府或媒體,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指標,資訊的公開透明化必須透過民間的監督,JFS希望成為與人民站在同一線的新媒體;同時人們對時間的價值有了新的詮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贊成新式生活型態(new lifestyle)和價值觀。這樣的年輕人所關注的並不是買東西擁有東西,而是重視與他人的交流,與自然的融合,進而從中發現和諧幸福的生活。枝廣淳子相信只要自己願意改變,一定也可以改變他人,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沒有人會想到有一天會變成政府敬重的民間代表。新的觀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用更前衛更包容的視野迎接未來,而你,想不想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生命關鍵字

備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於2000年,除支援電子報資料數位化外,並進行台灣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整理工作,同時著手規劃各類的環境資料庫。目前支援國內超過40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網站空間與電子報發送服務,並開放超過10萬筆的環境資訊文圖及照片的檢索服務,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 每日的瀏覽人次已超過15千人,以朝向全球華人環境資訊的入口網站為目標。所發行的環境資訊系列電子報,訂戶已超過7萬人,在環境保護的資訊傳遞上,已成為台灣影響力最大的單位之一,該媒體創辦精神與角色定位其實與Japan for Substainability是相同的。

 原文刊於GREEN雜誌201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