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清華農業論壇》 探索台灣農業大未來(下)

活動紀錄/ 林珮芸

時間:2019 年 4 月 29 日(一)

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大講堂

正文

在過去,農業一直被認為是一箇黃昏的產業。農業、農村、農民是一箇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大家同情、關懷、憐憫、被拯救的對象。但是,這批下鄉返農的年青人對農業有完全不同的見解。對他/她們來說,農業、農村、農民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農業的意義和價值正在翻轉中。

二十幾年下來,這個新農業運動的確正在改變這個世界。透過新的農法與新的科技,這批新農夫正在改變土地與環境,也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新的農業產消網絡,他/她們建構了新的合作關係,創造了新的社群網絡,也具體地落實了民主與平等的人文價值。新農業運動正在改變這個世界,讓我們對世界的未來有很不一樣的想像與期待。

【主題二】:台灣農業的整合、提昇與轉化

主持人: 李丁讚(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引言人: 黃能富(清華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資電學院院長)

講 題:智慧科技、永續農業、與勞動力短缺

黃振德(農科院農政中心主任)


講題:小農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與談人:
1. 郭于倩:半農生活坊

2. 王建竣:合作事業跨域整合-永續農業新選擇

3. 陳育旗:沃田農協-快樂,無所不在

4. 程裕誠:農業新南向

5. 楊志彬:都農的發展有無機會?

長期於國外生活旅居的郭于倩,從商業體系中變換跑道,因為自身健康的問題,開始思考健康與環境的關聯。女性思維、西方生活方式,於是將農業與身心靈開發結合,半農生活坊,最初是伴農的概念,在桃園基地舉辦首屆的工作坊,吸引了超過22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文化的青年,一起生活、一起務農、分享自己身心的變化。對全球的青年來說,越在地、越國際,從了解異文化到追溯自己文化的根基,重新認識土地,並且想為她做些什麼事,這就是為返鄉青年種下的種子。

黃能富教授分析,歐洲小農體系相對成熟,台灣的規模過小,頂多算是“微小農”,台灣面臨許多農業問題,如全球經貿競爭、全球氣候變遷、本身的農業體質衰落,未來應朝向“新價值鏈農業說”,利用科技或是AI技術與國際競爭接軌。對於政府與一般大眾來說,農業值得付出更多的關注和預算。

大員美合作社總經理王建竣創立了永續農業,以合作事業跨域整合創造良性商業循環,他笑稱自己是“三流”公司,整合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提供安全蔬果給消費者,不同於過往的合作社,以生產與銷售為主要目標,大員美合作社更多是一個平台,作為行銷技術與人才培育的中心。

沃田農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育旗分享自己種瓜、溫室番茄的經驗,最特別的是經過政府輔導,已獲得GLOBAL G.A.P.認證,該制度是全球優良農業規範龍頭,擁有廣泛使用的農產品驗證制度,目前在全世界有120多個國家、17萬個驗證農戶,與台灣的產銷履歷最大的不同是,兼顧了環境友善、員工福利、合理化使用能源等透過風險管理的方式,幫助農友在種植時能有意識地降低農藥、水土等成本概念。農產品頻傳價格崩盤,在國內市場需求有限下,建立機制才是長久之計,而嘉縣推動國際認證,就是戰略佈局之一。陳育旗說,申請GLOBALG.A.P.認證對日後農業生產和銷售將有另一方面的提升,日後沃田農產行會針對市場需求,進行計畫生產,甚至增闢新的品項,努力朝國際市場前進。


銜接國際市場,億科有機蔬菜農場總經理程裕誠有跨國農場的經驗,走出台灣,選擇寮國、柬埔寨作為農場基地,曾經得過神農獎的他自嘲“神農獎是有機資材種出來的”在國外不同風土的地方,一切資源取得不易,如何融入當地,使用最節約的耗材種出有機,程總分享自己過來人的經歷,有苦有樂,一切盡在不言中,是因秉持著土地友善的種植方式,才能在一切辛苦中堅持下去。

推廣農業最終的理想是,減少碳足跡,人人皆農,如何在城市之中創造綠意,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以“田園城市”作為目標,分享韓國的案例,與其說大家討論的是食物安全和土地安全,不如從生活方式開始改變,都市農耕相較於農業更可行。

當然,這個運動還在起步當中,很多嚴峻的問題尚待回應、釐清與解決。『清華農業論壇』的目的,乃是透過論壇的設置,廣邀產、官、學各界專家與實作者,一起來面對這個運動中所產生的各類型問題,讓大家透過集體的智慧,一起來定義問題、釐清問題、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

最後的總結由王俊秀副院長主持,李文權(理博創辦人) 、蘇宗振(農糧署北區分署署長) 、蔡培慧(立法委員)共同回應並見證論壇宣言的擬定。台灣農業的具體困境,包括農地狹小、零碎,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嚴重不足,市場小,價格容易崩盤等,本次論壇提出具體的對策,為台灣農業轉型帶來契機,探討如何來解決這些具體困境。

所謂“三安四生”,農安、食安、環安以及生產、生態、生活、生計,皆是台灣必須要面臨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依然堅信農業是台灣的未來,隨著高齡化、嚴重城市化與體驗經濟的到來,農業可以作為健康醫療、都市綠化、共享生活的最佳橋樑。在良好機制下的農業可以節省社會成本與增加互動價值。正因為農業的轉型與包容,我們看見老、中、青族群在其中的希望與未來。

本屆的『清華農業論壇』將以上述新農業運動中的兩個方向──台灣農業的新價值,以及台灣農業產銷的整合、提昇與轉化為主要議題,分成上下兩場, 最後安排一個綜合討論,希望能夠更整體地勾勒出台灣農業的未來。希望這個討論能夠凝聚共識,進而提出論壇宣言,做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