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Indie choreographer獨立製作 不妥協的舞蹈劇場 自由編舞家郭禎容


採訪/林珮芸
照片提供/郭禎容

1981年出生15歲開始一個人異地生活,20歲一個人到墨爾本求學,進而加入新成立的「墨爾本舞蹈劇場」,身為團中為一個亞洲面孔,郭禎容很早開始接觸編舞與獨立思考。在陌生國度求學、工作、學習、半工半讀,寫字畫圖成為她記錄成長的方式。坦承在成長過程中,常因為舞蹈表現優異的姐姐,而感到自我價值的迷網。「一開始我學韻律體操,後來才轉到芭蕾和現代舞」,在澳洲時期,接觸多元而自由的表演型式,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舞蹈劇場語彙。認為自己不喜歡被定型,所以總是抱著開放的心接受新觀念,人生也因為如此,大致區分為澳洲時期(AU)、紐約時期(NY)和中國時期(CN)

「當你一無所有時,只要機會一來,你會貪婪地捉住它、珍惜它」,1999年前往澳洲拿到舞蹈教學管理學位,當時考量台灣舞團環境不夠成熟,所以想朝管理教學方向發展,但真正接觸後,卻不斷聽到舞台的召喚。畢業後花了兩年時間和「墨爾本舞蹈劇場」工作,觀察到澳洲舞團的開放性與自由度。「我遇到幾位當地的原住民舞者,相較於台灣,他們更有自己的見解」,澳洲看似與亞洲距離較近,但是舞蹈發展演進卻和歐洲有相似的水準。


為了堅持舞蹈夢,花很多心力參加舞團甄試,特別是在紐約時期,大量地參加選角,只為了得到一個表演的機會。「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有時候幸運獲選,但若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可能會離開」,總是誠實面對自己,郭禎容對於表演絕不妥協,一步步努力的成果,開啟了未來在中國音樂劇「CATS」中文版駐團編舞的機會。參與音樂劇百老匯「CATS」的製作共兩年,在兩年內巡迴演了近兩百場,對於舞者來說體力和意志力是很大的挑戰。這時候的她跳脫單純表演者的身分,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見整個「製作」(production)的全貌,包含如何管理表演者、密集巡演仍控制表演品質、幕後的點點滴滴,從零到有的過程。

曾經在觀眾席下看戲,臨時被叫上舞台替演,驚險程度破表。回憶起那兩年的經驗,郭禎容覺得不只打開視野,也改變了她對表演的想法。「回台灣後我確定想要做獨立製作,用最精簡的資源,邀請量少質精的表演者,合作一個擁有豐富內涵的作品」。2014年返台後,推出肢體實驗劇場作品「底蘊Underneath」,並於2015年獲歐洲藝術雜誌ART HABENS專訪報導:【她的編舞以狂放原始姿態,構成震撼的舞動,揭開埋藏於記憶的畫面。】;2016年,累積了半年多的書寫,紀錄腦海中漂浮的畫面、記憶與情感,延續上一部肢體實驗作品中探索「人」深層陰暗面的核心理念,編導傳記性作品《AMY》。


向來喜歡選擇非制定式表演空間演出,挑戰肢體與環境之間的火花,作品《AMY》是講述一個擁有分裂性格的人物故事,選擇思劇場恰好滿足一個人的生活動線和想像空間。目前生活穿梭於教學、創作、匯集資源獨立製作,更多時候思索表演的本質和意義。郭禎容的創作風格大膽前衛,不斷挑戰現有的舞蹈形式,不按常理出牌的她在創作路上提出反思,企圖尋找更純粹的方式來描繪悲傷、難過與憤怒,進而激盪出更多演出形式及題材。她笑笑說:「很多人說you are crazy,但我腦中,總是有一個想像的畫面,那樣的美學難以妥協。」

年輕時,看似舞蹈界的人生失敗組,但靠著自己的摸索和奮力抵抗(flight),走出一條人人稱羨的劇場資歷,表演界於舞蹈和劇場之間,在編導演教學之間角色切換,努力消弭各式各樣的偏見和隔閡。相信「表演」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集眾合之力,合作無間完成一齣兼顧藝術水準及商業效益的good show,而在這過程中,人人都可以找到發揮的最佳位置,那是個人存在的價值,也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