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音符是數萬小時的專注淬煉=專訪青年鋼琴家杜家穎



/林珮芸(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七年級鋼琴家杜家穎高雄出生,8歲考進音樂班18歲前在台灣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大學時開始旅居國外,將演出足跡擴展到世界版圖,走跳過奧地利、德國、義大利、列之敦斯等音樂富饒的國家,並在2011年時開啟英國倫敦的求學之路,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歷經美國、英國、奧地利的求學經歷,全心全意追逐鋼琴的夢想,開心地願意分享自己的求學經驗,希望可以鼓勵更多青年學子,不怕挑戰、失敗。因為流瀉音符是用數萬小時專注淬煉才可以獲得的禮物!

以下是專訪杜家穎內文:

@SIMPLE: 可以分享一下赴國際重要場合表演的過程嗎?
杜家穎: 在倫敦時曾有兩個場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是以鋼琴家身分出席西敏宮國會大廈的晚宴一個是以音樂專欄作家身分出席2013 BBC音樂雜誌大獎。我就先分享西敏宮國會大廈的晚宴演出吧,真的是我人生中很特別的經驗。

獲得出席西敏宮國會大廈的晚宴純屬意外,就像廠商向經紀公司要人,那一場晚宴的主辦人希望皇家音樂學院能推薦一位青年鋼琴家人選。因為我們學校的校務會議主席正好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長女安妮長公主殿下,西敏宮國會大廈的晚宴向我們學校徵人是是理所當然。學校發了封名單給晚宴主辦人,我很幸運被挑上得以去見見世面。說我當天晚上抱著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態也不為過,國會大廈一直以來在我心目中就是個倫敦的觀光景點、一個英國皇室、政商名流才會出現的地方。

我帶著邀請函抵達門口,門口的一位穿著體面的男子領著我進去。外觀莊嚴宏偉的國會大廈、內部果然富麗堂皇。推開裝著銅製把手高大的門,我踩在高貴優雅的地毯上,頓時有種回到小說傲慢與偏見18世紀英國社交場合的錯覺。演出結束後,我和幾位英國政商界人士握手、接受他們的道賀,神奇的一晚就這樣過去了,隔天我收到了一份晚宴主辦人的花禮與卡片。(除了主辦人聘請的攝影師、國會大廈內部禁止拍照攝像,不過我十足的觀光客偷偷拍了一張茲紀念。笑!)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表演經驗!也增加我的自信和勇氣。




@SIMPLE: 可以分享一下英國美國奧地利學習的風氣嗎?或是當地的文化及藝術教育?

杜家穎:很長的故事,但我簡單分享一些觀察。
三個國家中,我覺得美國的教育文化中特別注重社交,注重每個人和其他同儕間的關係。同學之間經常會「約會」,就是相約到別人家裏玩、寫作業,甚至是在別人家裡過夜。約會有專門的詞彙,叫作「playdate」。可能因為去美國時我才十幾歲、第一次到西方國家念書,所以體會特別深。在美國有一句俗語:「school(學業)sleep(睡眠)social(社交),三個S裡,你最多只能管好兩個。」(sleep, social, or school- choose two!)

出國前,我在學校混得還算可以。但到了美國,在「社交」這個S上,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大部分台灣學生,並沒有開展社交的概念,因為我們的高中,大量時間要單獨學習,只要會學,就是優秀。但是到了美國,許多的派對(Party)讓初到西方世界的我有點hold不住。少至三五好友,多至上百人的派對,其實是美國的一種青少年的社交文化。美國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比起單獨優秀的鋼琴家,他們更喜歡在團隊裡活躍的人。

奧地利,教育,是一種從容,一種細緻的琢磨。所有的學習,都能帶著笑容,慢慢來。比起美國強調社交、融入群體的重要性,奧地利注重的是「個體尊重」的觀念培養。觀察奧地利幼稚園的孩子們,你會發現孩子在每個角落各自玩著,誰也沒去吵誰。允許不同的遊戲在同一時間進行,是一種從容,一種順性的發展,更是種尊重。這個擁有音樂之都的國家,是一個重視傳統、傳承及人文素養的國度。

在台灣,大部分的父母會逼孩子練琴,因為花了學費就要快速有績效,忘了美感是要在藝術環境中慢慢培養出來的,忘了藝術快不得,不是用每天練幾遍、練幾個小時來做標準。相較於美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有共同的機會,做相同的事情,不分彼此的互動」大熔爐觀念的提倡宣導,奧地利則是把「包容性、互相尊重與重視」視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美國到奧地利,我更能感受到奧地利(與美國大大不同)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富有耐心哲理的教育理念。難怪這個國家能培養出16名諾貝爾獎得主及數不清的藝術大師。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J.K.羅琳的小說《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巴堤‧柯羅奇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的確,英國的孩子們被教育要遵紀守法。英國對學生的行爲規範有嚴格的要求,包括頭髮樣式,校服穿着,手機使用,集會及課堂紀律等都有明確的要求。英國的學生看上去很自由,但其實他們是非常講究規章制度的。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準,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英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國與美國一樣也有「playdate」,也講求團隊教育,但相比美國「不要跟人家不一樣」的團隊觀念,英國則是教育小孩子在團隊裡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英國人常說:「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 hope they will treat you.(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該如何對待別人)。在我的眼裡,英國其實就像是西方國家的日本。日本人最守規矩,但卻創意十足、總有跳脫常規的想法,大家都知道與台灣孩子相比,日本的孩子更堅韌、自律,這是因為日本人更注重孩子禮儀、自立、抗挫折、創新等方面的教育。英國的教育正是這樣,注重禮儀、自立、抗挫折及創新。在倫敦求學,我發現這個重視禮貌、看似循規蹈矩的的國家非常鼓勵我們勇敢挑戰創新,這個國家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這個國家選擇把機會留給年輕人,英國給年輕人的機會,是台灣、美國與奧地利遠遠趕不上的。



@SIMPLE: 我們所知的舞者競爭很激烈他們有年齡限制鋼琴家也一樣嗎?最大的隱憂OR挑戰是什麼?

杜家穎: 不像舞者或運動員有年齡上的限制所以運動生命相對短暫,鋼琴家沒有年齡限制舞台生涯可以無比燦爛長壽! 但鋼琴家的生涯必須從小開始,不可能到了25歲才想起要當鋼琴家,如果67歲不開始學鋼琴,成為鋼琴家的可能性幾乎消失。某位著名法國鋼琴家到了老年曾說:「每天練琴8小時,練了75年,這就是我。」從小開始練琴必須無情的佔掉你所有的時間,每天像修道士那樣獨處一室,練上數不清的小時,無情剝奪自己任何消遣,到頭來還不能保證人們是否樂意聽你彈布拉姆斯的奏鳴曲。

我的師祖一位著名的美國鋼琴家就經常對他的鋼琴學生說:「你們選擇的是世界上最蠢的一個職業,成功的機會可能只有萬分之一。你要嘛是特別有天賦,要嘛是睜著眼睛走錯路。」每次我的鋼琴事業遇到挫折時,師祖這番話蠻能安慰我()。許多青年鋼琴家需要面對的困難之一在於演奏事業維持。即便起步輝煌,但到了35歲,經常被又一代新人取代,因為音樂經理們以為只能推銷20歲的演奏者,這段時間的演奏家年輕貌美,爆發力強,經長是比賽的佼佼者。

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困難是面臨是否參加比賽的抉擇。青年鋼琴家通常希望通過比賽讓自己嶄露頭角。參加一項重大國際大賽,大致有15個裁判。參賽者必須獲得全數通過才能獲獎,不能彈奏任何有可能使這15個人中的任一人產生反感的東西,不能做任何可能被任一評審認為有爭議的事,不能表現任何可能被認為是自己個人的想法,你努力掙得第一,但你彈奏出的音樂自由性和獨創性也完全喪失。我很幸運,追隨的老師大部分沒有逼我去參加比賽,只有一位俄羅斯老師鼓勵我積極參加,好在我還有幾年的時間可以思考。以我觀察,台灣的音樂教育仍選擇參加比賽較多,但是對我來說,比賽是一時的,我不希望因為比賽而失去了自我風格。一個成功的鋼琴家必須要維持一路上的風格,希望我能夠不需要參加比賽也可以讓人喜歡()!



@SIMPLE: 可以分享一下和新團隊合作最重要的關鍵是什犘?如何在短時間可以完成一場理想的演出?

杜家穎:
這次在涴莎演出的搭檔其實不算新團隊小提琴手張桂綿是我在倫敦的同學,而大提琴手黃瓊瑩是我在台灣的學妹。在短時間要完成一場理想的演出,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彼此的默契與彼此音樂想法願意互相配合。對我們來說,演出是分享,可以親近聽眾看到喜歡我們音樂的人,比起其他名利等等,才是更重要的動力和鼓勵

@SIMPLE: 可以和我們聊聊關於夢想嗎?

杜家穎: 看戲看劇看片是我多年來的一大嗜好,為電視電影配樂是未來我想挑戰的另一個領域,鋼琴家兼具編曲家身份是我的夢想,原來其實還有些猶豫,但我在倫敦的指導教授和她的導演先生都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因此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挑戰不一定會成功,但不挑戰一定不會成功」。我認為古典鋼琴不一定要很嚴肅,近年來我也積極加入流行音樂的元素,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鋼琴,愛上聽音樂會。

聖誕音樂會&留學分享會

主辦單位: Hello UK! + 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場地協力: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醉美空間
活動時間:2015/12/12 () 15:30-17:30
場地: 台南市中西區永華一街75
收費方式:350
團體票歡迎 來信報名: atsimple0907@gmail.com
音樂家介紹

相關連結
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FB: 愛特簡單X simple sofa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sofatalk/
FB: Chia-Ying Jaqueline Tu 杜家穎




杜家穎簡介:


師承陳盤安與諸大明教授,分別獲選為台灣古典音樂協會音樂新秀、巴赫新聲音樂新秀。杜家穎旅外多年,被倫敦著名樂評家伊萬荷華特(Ivan Hewett)譽為「熱情洋溢、觸動人心的鋼琴家」。大學時期就讀美國琵琶第音樂院,並獲得該校高額入學獎學金。2008 年搬至奧地利定居,就讀於林茲布魯克納音樂院,是已故德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卡默林晚年少數的入室弟子。受英國母校倫敦大學皇家音樂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指派擔任學校在台代表一職

2013 年夏天取得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音樂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鋼琴演奏碩士文憑,並獲得於英國國會大廈獨奏演出的殊榮。師事英國鋼琴家 Joanna MacGregor,在學期間的演出,多次被英國當地華文報紙報導 (大紀元、華聞周刊、英中時報等),演奏足跡遍佈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更獲得學校推薦與英國指揮家 Trevor Pinnock 合作室內樂專輯,由英國唱片公司 Linn Records 錄製發行。

回台後持續以演奏家及鋼琴評審的身分活躍於樂壇。2014 年與烏克蘭基輔交響樂團於當地國際音樂節Dynasty 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同年 12 月贏得維也納的獨奏家大賽。今年榮獲雅砌音樂邀請合作錄製『愛的音樂絮語』專輯,並接受國內音樂雜誌 MUZIK古典樂刊訪問。目前除了寫作、演出及教學,並與英國畫家 Rosa Sepple 策畫倫敦一系列橫向跨界於繪畫與音樂之間的活動,致力於古典音樂推廣。也積極參與跨界音樂形式演出,參與流行樂手專輯錄製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