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印象派大師竇加 女體的動靜(穿脫)之間


/林珮芸

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大展
喜歡竇加的人印象最為深刻多數是因為一尊14歲小舞者的黑銅雕像,愛德加‧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與市井、都會最密切相關的一位。竇加熱衷不同媒材的嘗試,作品表現橫跨油畫、粉彩與雕塑,題材選擇捕捉當時男性新興的賽馬活動,並從對女性的觀察中描繪芭蕾舞者、表演者的世界與巴黎社會的氛圍,為時代塑畫出身體與節奏的線條、繁華與孤寂的對照。竇加生於法國巴黎的富裕家庭,早期的作品—家族的肖像及一些歷史畫,顯示出他是承襲安格爾傳統的一位學院派畫家。然而,到了1860年代末期,他又開始發展一種信手拈來的構圖,這極可能是受到馬奈(Manet)或惠斯勒(Whistler)的影響。

1873 年前後,他開始以芭蕾舞女郎、女工、著衣的模特兒、沐浴的模特兒、以及酒館藝人等為主題作畫。目前於台灣亞洲大學現代博物館展出的「十四歲的小舞者」(La 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為限量復刻雕像之一,據聞價值台幣四億元。該作品「十四歲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 1878),是竇加1881年參加「第六屆印象派展覽」的作品,也是竇加生前唯一發表過的雕塑。但在之前,竇加以手繪及雕塑長期模擬女性身體線條及光線,甚至出現在當時法國沙龍盛行的妓院、芭蕾舞劇場等非主流藝文空間,捕捉社會低層女性與男性的互動過程。芭蕾舞對現代人來說,是高級的表演藝術,然而在當時的法國主流社會中,擔任舞者的女性多為教育水準低、社會地位低族群。



世俗的女性身體 挑戰唯美派畫風
在男性社會的交誼場所中,女性必須仰賴客人(情夫)的支持,而竇加正以一種第三者眼光的筆觸紀錄,在他的畫筆中沒有評價,也沒有批判,女性的身體自由而接近神聖,創造出不同於傳統印象派的眼光。1870年代,竇加參加了當時青年畫家的印象派團體,一起創作,對抗保守的官方美術展覽評選與學院僵化的美術觀念。但竇加並不承認他自己是「印象派」,事實上,他比印象派同時代的畫家有更深沉的社會觀察與人性思維。「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大展」中,「女性身體的私密記憶」展區特別將女性的生活片段繪畫紀錄,為了真實體現人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態,以及研究裸女動作,竇加在畫室裡準備了浴盆以及臉盆,以便讓模特兒們自由梳洗,他則從旁觀察現場寫生,以捕捉人體最自然的姿態。



 展覽主題完整,深入淺出
本次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展出的系列中,主題包括有:芭蕾舞者立體雕像展、竇加的時代繪畫展、十四歲的小舞者獨展、馬姿與賽馬繪畫(雕塑)展、女性身體的私密記憶展,更重要的是來自日本北九州市立美術館真跡借展《馬奈夫婦》搭配竇加的莫泊桑小說系列版畫。一系列以妓院為主題的版畫手稿,大膽以妓女角色展開社會階層的探討,作人性反諷的隱喻故事,顛覆挑戰古典歐洲學院唯美的標準。



筆者因為竇加大展親赴亞洲大學,另一個收穫是觀賞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三角形藝術館的設計理念是「環境、建築、人」三者平衡,在這個前衛具挑戰性的大膽建築中,外在低調靜謐而純粹,內在精準而沉靜,讓人、藝術與大自然在此相遇、對話。由蔣勳策畫的展覽主題完整,深入淺出,輕鬆地走過偉大藝術家的成長背景與歷史脈絡。展覽內容包括繪畫、系列雕塑、版畫;不同於過往單件式展覽,匯集藝術家練習的作品,提供觀賞者創作者背後的意圖,令人感佩「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藝術堅持精神。竇加顛覆傳統印象派與女體的繪畫技巧,而竇加與安藤忠雄的交會也激發出一種簡約、曲線、光影對映的美好思維。

筆者與小舞者合影 
原文刊登於全球華人藝術網 藝評人專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