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打開你的創造力:歐洲和亞洲的對話-2015動畫獎亞軍楊子新


/林珮芸
照片提供 楊子新

亞洲和歐洲的藝術對話
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主題「食物」 探討的是滋養這個星球,提供生命的能量,邀請國際藝術家以各種媒材詮釋技術,革新,文化,傳統和創造力,由影視作品結合藝術美學,帶領觀眾發現食物產業和食物本身的深厚關係。來自台灣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大四學生楊子新,作品《午》以充滿東方、童趣氣氛融合溫暖的色調,創作出一支代表台灣風格的短片。片中沒有對白但引發無限寬廣、禪意想像,獲得「打開你的創造力:歐洲和亞洲的對話-動畫組」(Switch on your creativity-movie edition)評審決議為第二名,為台灣動畫增添一筆光榮、自信的記錄。


 生於1993年、即將畢業於台北國立藝術大學動畫系的楊子新,從小喜歡畫畫,受到日本熱血漫畫影響很大,但直到大學就讀動畫系才真正開啟她對這個領域的視野。「我們是第一屆純粹動畫系學生,老師們也是,大家都在摸索中找尋一條屬於台灣的方向」,在此之前台灣尚未真正創立專屬動畫的科系,除了傳統美術系之外,可以選擇的只有多媒體系、數位媒材等。但也因為如此,第一屆學生多了和老師討論的空間,創作題材也相對寬廣許多。「我喜歡的風格比較非主流,像是日本的松本大洋、五十嵐大介、中國的漫畫家早稻」這些亞洲另類漫畫家深深影響楊子新。



台灣動畫教育
楊子新說:「我喜歡畫畫,但是動畫又是另外一個領域」坦承在大二時曾經面臨瓶頸,因為動畫涉及層面更多,包括音樂、音效、畫面、分鏡、故事、敘事方式、氣氛凝造等;原本想當漫畫家的她觀察到,台灣教育對於漫畫的接受度不高,甚至連插畫都很難找到正統的學習管道,所以當她發現北藝大開設動畫系時,立刻決定志向。大三曾經到英國南方伯恩茅斯藝術學院交換學生一學期,看到很厲害的學生,但也有仍在摸索的人,狀況和台灣處境差不多。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後,她決定從台灣畢業後再繼續到加州藝術大學從大一開始學習動畫專業基礎,花費的時間或許很長,但是未來也很長,若是打定在這行繼續堅持下去,扎實的功力是必要的。

「我喜歡另類的多元風格,所以希望可以到國外看看不同的媒材,如何交融出新穎的畫風」獲獎的作品《午》是楊子新的畢業個人作品,同時身兼個人創作和全班畢業製作「視神經樂園」的主視覺統籌,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前大家開始討論畢業製作,一次又一次的會議統整大家的意見,直到三個月前才將風格定調,最後在敦南誠品店展出九天,並安排導演與觀眾交流、互動。而獨立完成的短片《午》雖然是自己喜歡畫的風格,但是故事經過多次的修改,最後楊子新決定畫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故事,簡單的關於「吃」和「睡」的日常生活,也是你我熟悉的台灣午後。




人文關懷與視覺美學
短片中最吸引人的是台灣小吃的細膩人情味,小攤的熟稔技法、客人的滿足表情。啾啾的蟬鳴、大學生的迷糊動作、捷運的移動、咖哩飯、陽春麵、蔥花蛋等等,都是庶民生活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這也是說服導演自己本身的平實故事。呼應畢業製作帶點濃濃的台灣復古風味,也恰好符合今年米蘭世博會關於食物的主題。台灣農業雜誌《鄉間小路》插圖多擷取台灣農業和鄉間生活的有趣片段,插畫家良根的作品,表現濃濃道地的台灣氣息,在風格上還有著兒童畫般大膽的色彩。

楊子新的風格隱隱約約透露出相似的人文關懷,表達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的最平凡與最細微之處,柴米油鹽、廚房器皿鍋勺、菜市場路邊攤等;然而透過近四分鐘的短片,卻可以將台灣之美宣傳到米蘭世博會,這是動畫的魅力與無遠弗界。一般人對動畫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日式漫畫、不愛讀書孩子嗜好的刻版印像;隨著網路的普及和視覺的美學提升,動畫可以走出一條結合娛樂、教育、文創和商業的路線。

如同筆者曾經專訪過丹麥The Animiation Workshop藝術學校視覺敘事系系主任 Peter Dyring-Olsen2014年,初次抵達台北的他說:「丹麥是個小國,全世界僅僅少數人說丹麥文,這些小國寡民的弱勢逼迫我們必須要擁抱世界、與國際接軌
南方小島台灣和北島丹麥相似,同樣可以藉由動畫宣傳到世界,而「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文化」是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不同於傳統高成本的電影規模,小短片紀錄片動畫片段微電影影像藝術,也許是未來的一線希望



粉絲頁 Cindy Yang Art

原文刊登於全球華人藝術網 藝評人專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