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有太陽的地方就有掌聲【走演‧美麗台灣】金枝演社、秀琴歌劇團 巡演全台


/林珮芸

歌仔戲班出生 見證盛況空前的輝煌時代
九月秋陽炙熱,位於淡水河左岸的八里,捨棄嘈雜的都會倉促,逕自端坐在觀音山對面,靜謐地融入日出、日落,山海一線。當巴士越過亮紅耀眼的關渡大橋,經過天主教修會的聖心女中,來到聖心別墅區;沿著蜿蜿蜒蜒的山坡,一路擁抱大片綠意,一面驚訝著在台北鄰近的地方,竟有一個這樣純樸安靜的地方。

大隱隱於市,「金枝演社」座落處被群山環抱,但沒有孤芳自賞,排練場幾步之遙,就有一個社區型的籃球場。訪問安排得倉促,就在創辦人王榮裕(二哥)即將隨雲門舞集出國公演的前一天,臨時接到採訪通知,依然熱情不減,坐下來和我們閒聊,席間倒也流露著「劇場人從來不會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標準性格。二哥不時忙著,一會和排練場的貓貓狗狗話家常,三不五時又和演員叮嚀舞台道具的細節。這是一個熱鬧的空間,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大家庭。而王榮裕是這裡的校長兼撞鐘,也是金枝走演全台灣的靈魂人物。

「我出生在戲班家庭,母親謝月霞是鼎鼎有名的歌仔戲小生,我看過那種人山人海、萬頭鑽動的戶外演出盛況。」四年九班的王榮裕經過大時代的更迭,親眼目睹台灣民間文化的興盛與衰敗。小時候因為當時政治氛圍,說台語、學歌仔戲都被認為是不入流的事。那個年代的孩子努力遺忘台灣文化的根基,拼命追求的是那看起來亮潔無瑕的「精緻藝術」,一種遠離土地的白領階級文化。王榮裕是生存在兩種極端之間的青年,甚至自己的人生也有戲劇化的轉折。「我的人生可以分為三階段,二十歲前當流氓,二十到三十之間到電腦公司當上班族,三十歲後接觸了劇場,那是一種宿命,躲也躲不掉。」眼前的王二哥說著自己故事,帶著幽默詼諧的表情,彷彿連自己都不相信老天對他的安排。



將觀眾找回戲棚下
走進劇場,從小到大的記憶也跟著鮮明起來,因此,下鄉走演對金枝來說,是很自然的事。王榮裕說:「不只如此,我還希望必須是積極入世。」20147月,【金枝走演美麗台灣】完成第100次的里程碑,王榮裕則談起這個偉大計畫的初衷

【金枝走演美麗台灣】全台巡演計畫,是源起於一個藉由戲劇,帶給全台民眾歡樂的簡單理念。自2009年啟動,透過企業贊助、民間捐款及地方協力,將金枝好戲以行腳精神送到每個地方,重新串起台灣戲劇和普羅生活的緊密連結。演出劇碼是經典喜劇《可愛冤仇人》華麗歌舞升級版,結合爆笑緊湊的劇情,還有「愛神」、「恨世生」、「愛情一陣風」等全劇橫跨5070年代的台灣社會為時空背景,《可愛冤仇人》串連各時代流行文化精髓,交織多首雋永經典老歌,串起兩段扣人心弦的愛情追逐故事,讓觀眾感受早期台語片的親切溫暖、金光戲的繽紛燦爛以及三廳電影的唯美浪漫。戶外免費演出、全劇八成以台語發音、老少咸宜,這些都是金枝演社的特色魅力。只要看過一次,很難不成為忠實戲迷。

「戶外走演最重要的關鍵是,一定要淺顯易懂、節奏快,戶外空間不是精緻藝術的舞台,要和鄉親溝通,必須要用他們的語言」王榮裕坦承,戶外演出壓力比劇場更大,因為觀眾是現實的,一旦表演不好看,群眾就從摩肩擦踵瞬間變成七零八落。因此王榮裕努力動腦讓觀眾留下來看戲。

「將觀眾找回戲棚下」是金枝演社最大的使命。看著年輕世代對民間傳統表演形式的疏離,王榮裕和團員必須用盡方式吸引觀眾看戲,久而久之,演員功力大增,無論是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都難不倒他們。「觀眾是督促我們進步的最大力量」金枝演社的資深演員說。

改編西方經典劇碼,王榮裕有辦法將對白情節改成台灣人看得懂的時空故事。1996年《胡撇仔戲──女俠白小蘭》確定了金枝演社積極入世、和觀眾站在一起的方向;後來的劇碼即便是《古國之神 — 祭特洛伊》、《仲夏夜夢》都以僅保留原作劇情主軸,毫不拘泥的加以大幅改編,使之成為極具自身特色、風格及觀點的創造性作品。其中加入大量遊藝式的表演基調,成為金枝演社胡撇仔的獨特美學。



小額捐款 帶著汗水的金額最給力
「將歡笑與藝術帶到台灣每一個角落是【金枝走演美麗台灣】的精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阿嬤看完戲後感動地跑到舞台前,從口袋很深的地方掏出一張皺皺的紙鈔,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們特別尊敬這種小額的民間捐款」。說這段故事如歷歷在目,王榮裕始終認為金枝演社受到台灣政府、企業的扶植,一定要將滿滿的善意回饋給民間。「有時候鄉親根本不知道你是誰,但是看著妳們那麼認真在炙陽風雨下走位、排練。白天經過的時候疑惑地咕噥一下,晚上好奇地跑過來看一眼。這一眼不得了,舞台上男的帥、女的美,藝術性高之外,背後好像又有那麼一點哲理,於是藝術種子就進入他們的世界」王二哥笑笑地說。
「頂真」是比「認真」更高一層的功力,不盲目鑽研,與觀眾一起呼吸一起打節拍,超過語言的隔閡,觀眾可以清楚了解舞台上演員想表達的情節。

台灣的時空背景很特殊,政府的輪替曾經重創台灣民間傳統藝術,也讓台灣年輕人找不到歸屬的根基。金枝演社不畏艱辛,努力親近民眾希望找回民間演出的生命力。「教育程度越高,離土地越遠,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王榮裕面帶自豪地說,有一場《浮浪貢開花》演出,李遠哲博士和夫人一起來看,看完他們開心地排隊和演員握手,而且立誓從今天開始也要做一個「浮浪貢」。台灣原生的音樂歌舞劇─《大國民進行曲》讓林懷民讚賞不已,王二哥偷偷說「林懷民當晚傳了十一封簡訊給我,肯定金枝的表現」,這些來自藝術界、學界、文化主管單位的支持,讓王榮裕一再地以好劇本和表演紀錄台灣的歷史,而這些傳承將會在年輕觀眾心中種下一枚種子。

金枝演社劇團多年來持續在「白沙屯媽祖遶境進香」期間行腳,作為演員訓練、同時作為生活與土地的連結。超越民間信仰,與民同在,行腳和進香是知識份子重新認識台灣的方式。《潦過濁水溪》則是王榮裕在經歷白沙屯進香後有感而編的作品。



用陪伴 用表演找回對明天的希望
【金枝走演美麗台灣】計畫,緣起於921對台灣土地烙下的巨大傷痛,儘管當時金枝全團放下手邊的團務投入災區,為救災貢獻棉薄,巡迴義演《台灣女俠白小蘭》,劇團駐紮在重建區貨櫃屋四個月,和超過五千位居民溫暖交流。眼見有形的硬體易成,但面對人民心中無形的傷痕,讓金枝思考更有意義的方式,為台灣撫平傷痛。當下,王榮裕忽然從心中冒出想法:「為什麼我不巡演台灣?」然而最後受限於人力、資源,遲遲無法啟程,這個願望也就這樣默默的存放在二哥心底。

直到2008年,因大環境的經濟衝擊,讓金枝面臨可能被迫休團的營運危機。這時社會各界的好友更全體動員,慷慨解囊,幫助金枝跨越難關。爾後,金枝人更加珍惜自己的存在。當時成員即發願:「有太陽的地方就有金枝!只要哪裡有人想看戲,我們就去那裡演給他們看。」20096月,金枝籌募到第一筆基金,《金枝走演美麗 台灣》在高雄鳥松踏出了第一步。靠著民間和企業的支持,金枝演社可以說是真正代表台灣精神的藝術團體。計畫發起人黃慧美女士不只出錢贊助,每一場演出都出席,跟著劇團一起排椅子、收旗幟,不喊累不爭功,這些支持對王榮裕來說,都像是台灣民間源源不決的暖流。

手牽手 心連心 永遠在一起
喜歡金枝演社的贊助方式有很多種,可以買票支持,也可以在戶外演出時捐款(二哥說這件事是等我們演到第一百場時才有勇氣做,之前太害羞了);可以加入「椅仔會」固定收到劇團的大小訊息;可以上劇團網站買各式各樣的紀念品,送禮自用兩相宜;可以在演出完畢後和演員握手、拍照。金枝演社的演員不是遙不可及的天王明星(雖然他們在演藝界也有這樣的實力)。剛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的金枝,永不放棄永不離棄地將歡笑和好看的故事帶給鄉親,那故事背後有淚水、有對母親的想念、有對台灣的期待和藝術沃土的希望。
二哥說:「走演走演,走,演,走到那裡去演。它是個動詞,也是名詞;它是進行式,也是未來式,是要到各個地方去發生的。想一想,覺得滿適合行動力十足的金枝。」金枝紮根自台灣土地成長茁壯,理當將好戲與我們最愛的土地上的人們共享,也就是這個念頭,支撐了所有一切。看戲不用太嚴肅──只要「歡喜來看戲、幸福帶回去」就是愛台灣最好的表現!



感恩+回饋=秀琴落地掃
「秀琴歌劇團」1986年由團長張秀琴成立。早先由野台民戲崛起,2000年躍上精緻公演舞台。自2001年入選為國家扶植團隊至今已經有14年,整齊的素質、動人的唱腔,對歌仔戲有獨特的理念和堅持。由民間職業劇團出發,日戲演出以傳統古冊戲為主,夜戲以胡撇仔戲為主,每年平均300場的外臺民戲演出,往往吸引了眾多的民眾駐足觀賞,展現了歌仔戲演出和民間生活及廟會慶典緊密結合的常民化特色。外臺演出對「秀琴歌劇團」來說,始終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無論時代改變、劇團創作方向迥異,廟口的戲迷永遠是秀琴的第一順位。

「秀琴歌劇團」當家小生另外身兼編劇、導演的米雪說:「外臺戲迷一旦認定秀琴劇團就不會離去;反倒是室內公演創作,會因為創作風格的變化而吸引到不同的族群。甚至企業包場的觀眾口味都很難掌握」不斷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大膽挑戰的「秀琴歌劇團」也曾經面臨外臺觀眾躁動的時期。2012《安平追想曲》創作讓老戲迷短時間難以接受劇團面臨售票困難的窘境;然而經過團長與演員誠懇的溝通之後,忠實戲迷顧念秀琴劇團的勤奮(情分),願意自掏腰包一次包下數百多張的低價票以及遊覽車,贈送給弱勢團體,讓他們有機會可以進國際劇院看戲。這樣的江湖赤膽讓「秀琴歌劇團」始終懷著感恩的心下鄉演出。

合力擦亮老廟宇 老戲台的金字招牌
走演對傳統歌仔戲團的重要性不只如此。新創作需要大量的排練,但同時售票況狀不夠穩定,演員生計面臨難題,因此必須要提供固定且穩定的外臺演出機會,讓秀琴的演員一邊顧肚子一邊和劇團衝鋒殺陣。這一切的努力廟方都看在眼裡。原本不熟悉「秀琴歌劇團」的台南大廟,看見廟口文化民戲演出,秀琴竟然可以吸引大批觀眾,至此每當秀琴親臨演出時,廟方必定協助宣傳。魚幫水、水幫魚,「秀琴歌劇團」的實力與口碑就這樣在外臺與內臺之間,建立穩固的基礎;未來在大型室內公演也吸引到新的購票族群。



與金枝演社相似,「秀琴歌劇團」總是選擇到台灣最偏遠的地方帶給觀眾歡笑和希望。出身歌仔戲世家的米雪說:「這市場其實非常競爭,必須要不斷演出鞏固觀眾,也必須要和廟方建立良好的關係」。已有300年歷史的南鯤鯓代天府多次與秀琴合作後決定在今年十月引進這個憨膽的民間劇團讓不同的戲碼三個隸屬「秀琴歌劇團」的團隊系列同臺演出打響的不但是這個香火鼎盛的黃金地標也擦亮了「秀琴歌劇團」的金字招牌


走演走演,邊走邊演。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舞臺,有掌聲的地方就有希望。舞台上、舞台下合力搬演的是台灣民間的活力和熱力。即便是面對大環境的寒冬,在觀眾的內心深處,總有一股溫熱的暖流,湧上心頭。回到戲棚下,才能看見人情熱暖,找回台灣文化的根基沃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