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海洋生生不息的永續 海洋守護者郭道仁
文/林珮芸
2012年,在台北TED大會上,海洋攝影師、守護者、專業潛水教練郭道仁說:「就算站在這裡我也可以聽到浪潮的聲音」,永遠心繫著海底世界的他,絕對不放過任何可以潛水的機會。台灣東北角、綠島、澳洲、南沙都有他的蹤影。由一個潛水者,最初手執魚槍狩獵,到後來手持攝影機,郭道仁為台灣的海洋留下各類重要的畫面。「對我來說,海洋是豐盛、壯闊、巨大、美麗的」台灣水下世界的變遷,在他的眼中,衰敗的速度超乎想像。台灣四面環島,島嶼的生存不易和資訊不足,讓台灣的海洋文化遠遠落差世界其他國家數十年。長年到世界各地觀察的潛水教練郭道仁不勝唏噓地說:「台灣有的是海鮮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背後揶揄台灣人多是在餐桌上認識魚,對於不同品種的魚類,唯一的想像也只有「吃掉牠」。
潛水資歷超過三十多年,到過一般人幾乎不可能到達的地方,水下100.9公尺的深度;在漆黑冰冷的海水中,發現了世界上新的魚種。多次與深海魚類近距離接觸的悸動,讓他決心將生命所有時間用來保護台灣的海洋。第一次到帛琉潛水,見識到海底魚類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人類身邊穿梭,溫馴地對待來自不同世界的人類,這樣的信任感和包容,讓郭道仁反思「人類為何用相反的方式對待魚類」。帛琉的國寶魚是拿破崙魚( Napoleon Wrasse),也叫蘇眉魚,是熱帶珊瑚礁海域保育類的動物。郭道仁和這隻藍藍綠綠、碩大美麗的魚類在海底下卿卿我我;上岸之後,卻聽到漁民因為商業利益捕殺,心情低落無法言語。
綠島的海底明星大海鰻,平平、安安,因為潛水同好張鵬燕的長期親近,和人類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卻因為當地人的唯利是圖,將海鰻捕殺販售。郭道仁不忍地說「一隻魚僅僅售價一千元,但是曾經有二十萬人到綠島觀賞過牠」。魚類與人類之間的感情,一夕之間化為泡沫。懷著對水下世界的熱愛及台灣海洋普查的熱心,郭教練常年在台灣各海域「跳海」,專職在台灣尚屬冷門的環境調查員,蒐集台灣海域各種資料。他說,海洋普查就像到森林看樹種,是觀察紀錄珊瑚礁分佈、種類及健康程度,和無脊椎甲殼類動物、魚類等環境指標的工作。海洋調查難度高,要注意氣候、潮汐、颱風、水的濁度,也需要船隻配合,調查員也須認識環境。親眼目睹台灣海洋的汙染和破壞,郭道仁覺得不能等政府行動,而要用民間的力量立刻開始復育。
郭道仁是第一位引進竹葉叢打造軟絲產房的推手,1998年他到馬來西亞潛水,發現當地海域以椰子葉製作成浮魚礁,引來數萬隻軟絲聚集依附及產卵。因而開始構思於台灣東北角金沙灣,以桂竹叢復育軟絲。復育的過程並不容易,曾經因為看見一隻海豚身上的肉被人類切割,遍體麟傷地回到海洋。那段時間,郭道仁和一群教練擔心地用各種方式保護軟絲的下一代,為的就是怕被岸上的漁民一網打盡。「我們好像得了被害妄想症,但事實證明我們做得很好,沒有被捕殺的危險」郭道仁苦笑說。
據說軟絲(萊氏擬烏賊)是聰明的動物,但是人類卻給牠一些不名譽的稱號,如「沒血沒眼淚」。軟絲媽媽安心地在保護區順利產下白色透亮的卵包,軟絲爸爸盡責地看守產房;兩週後,軟絲寶寶練習身上的發聲系統,四週後,健康的軟絲悠遊自在,對全心守護的海洋職人來說,這是最令人感動的時刻。「想像一下蝴蝶在花叢飛舞的畫面;或是音符在樂章上的舞動」 郭道仁長期在國外潛水的經驗是,只要提供一個安全保育的區域,魚類就可以安心繁衍下一代;而其他群聚的魚種也會順勢加入。海洋生物的豐富、奇特和多元,對人類來說,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一次在深海與軟絲的面對面接觸,郭道仁切身感受到軟絲眼神中透露的信任和謝意,這種人與海底生物的心神交流,令人久久不能忘記。
海面上平靜無波,海地下卻是生機盎然,魚類要面對的生存條件並非一帆風順。不可預期的生物鏈威脅、颱風、漂流木、海地下垃圾的汙染,平安產下的魚兒若要順利長大,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唯一可以掌控的,是減少人類對海洋的破壞。郭道仁建議可以效法蘭嶼達悟族人對海洋的尊重,用古老的智慧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雖然近年有國際公約的規定,不可濫捕受保育類魚種,但是商業的炒作和人類口腹之慾,卻一步步破壞海底的生態平衡。台灣孩子普遍對海洋感到陌生懼怕,因為不熟悉所以看不清楚海底真正的面貌。每一隻魚類都有名字、每一種生物都有表情,郭道仁從海底朋友身上看見人類的渺小和狹隘。
法國導演盧貝松得獎電影《碧海藍天》精致的水底攝影,拍出了一種獨特的,幽闇中的微亮光線。是種由湛藍海水所包圍,閃閃發亮的光波,在陽光或月光折射下,成就了前所未見的迷人景致。而郭道仁用攝影記錄、用具體行動,帶我們進入海底洋流,安靜和自由的豐饒世界。
原文刊登於 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 潮境 季刊(版權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