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擁抱科技,回歸本質- 舊金山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之大展覽


/林珮芸

2013年冬天,舊金山最大的藝術新聞莫過於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重返美國西岸的重要展覽。這場在de Young博物館展出,名為「大展覽」(the Bigger Exhibiton)的活動,正式打破傳統與現代技巧之間的限制;視覺藝術與裝置錄像、繪畫與攝影、科技與美學,完美地交融輝映;從此再也沒有人會對跨領域藝術感到困惑,智慧型手機帶領繪畫創作,走向新的領域;擁抱多元、擁抱科技,成為當地藝術家不可不面對的潮流。

1937年出生於英國約克(York)的畫家大衛霍克尼,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英國及美國洛杉磯;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受到矚目。受到畢卡索影響很大,童年對於自然環境的耳濡目染,讓他的作品不脫離樹林、步道、天空、農村等主題;其中強烈的色彩和線條,帶領觀者進入一種魔幻寫實的世界。舊金山藝術博物館(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osco)副館長Richard Benefield於開展時說:「大衛霍克尼在他的年代中,肯定具有重要影響力」。這次「大展覽」中的作品,時間從2002年至今,規模大多數是巨幅作品,全部作品展出佔了約18,000平方公尺,其中有12,000幅在博物館常態展中展出,4000幅則在樓上的藝廊;最受到焦點矚目的約有300件作品。

很明顯地,霍克尼的產量豐富,他擅長運用不同媒材創作,除了傳統媒材,也在帆布上以油彩做畫、壓克力、水彩,此風格讓他的作品往往和普普藝術聯結在一起。霍克尼被譽稱為後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大膽擁抱科技,甚至以I phoneI pad創作,他喜歡在這些載具上速描,然後分享給朋友;近年來甚至以數位工具取代傳統素描本。在196070年代之間,首創「石版印刷」(lithograph),大量以版畫型式生產,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著迷於印刷的質感,這位藝術界頑童在1989年時,甚至將作品以傳真方式,提供作品給當時巴西聖保羅的策展人。



電腦的phtoshop,數位相機,攝影機,照片等媒材都在霍克尼的創作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大展覽」中,其中一件作品是四面以四台數位放影機,同時播放自然環境影像,那是藝術家居住處的四面環景,霍克尼暱稱它為「立體派影像」 (cubist film)。雖然在不同媒材之間悠遊自在,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回到創作的本質:素描和繪畫。霍克尼的畫初次乍看,會覺得技法簡單樸實,但也許是因為抽象派及印象派的訓練,讓他善於以光影構圖,簡單的線條與顏色,創造出攝影的前後景深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藝術蓬勃而生,霍克尼在人生數個重要時其有關鍵性的轉變。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讀之際,讓這位年輕的藝術學生觀察到,學院裡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堅持傳統技法,精益求精;另一種則是與時代結合,模擬印象派,甚至在硬紙板上作畫;霍克尼無疑是後者。唸書時期,他在人像畫與印象派之間嘗試找出自己的風格路線,用模糊且不太精確的筆觸,隱含人性與情感。不過當時正是英國普普藝術的巔峰時代,而霍克尼自然被視為當代思潮的領袖。



之後訪美期間,受到美國自由主義的影響,同時對自然派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傾心,之後他的畫多出現自然四季景色,尤其是靜物、地景、肖像。最後選擇以洛杉磯為世界發展之地,在美國西岸自然開放的氛圍中,霍克尼開始嘗試以壓克力做畫,並大量以攝影記錄靈感,為了生存與精進繪畫技巧,在異鄉生活的他大量替朋友製作肖像,也為劇院舞台設計做影像紀錄。這些在生活磨練的技巧讓霍克尼緊緊與時代結合,目前定居於英國約克與美國洛杉磯的跨媒材藝術家,作品已經在國際間受到高度矚目。從傳統繪畫技巧中發展獨特的新門派,我們期待看見屬於我們這個世紀的當代藝術家。


原文刊登於全球華人藝術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