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策劃一場好看又受歡迎的展覽讓所有策展人傷透腦筋,特別是售票性質的展覽,既要兼顧藝術品質,又要考量成本。引進國外大型展覽近來蔚為風潮,各家媒體無不極力動用所有資源,將國際知名展覽介紹給台灣觀眾。然而在一片繁花似錦的文化展覽中,出現了另一種非主流的風貌,「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由新聞博物館(Newseum)、紐約「商業娛樂公司」(Business of Entertainment Inc.)策展人西瑪‧魯賓(Cyma Rubin)及台灣時藝多媒體共同策畫,現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及4月之後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集結自1942年至2012年,完整70年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被譽為新聞界奧斯卡獎,「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Capture
the Moment: The Pulitzer Prize Photographs) 1998年首度於東京亮相;自2000年紐約首展以來,已在全球各地巡迴展出超過10年,逾300萬人次參觀;而亞洲展區2010於首爾藝術中心(Seoul Arts Center)展出後,台灣算是第三個亞洲巡迴站。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讓讀者更加貼近展覽,我們專訪了國內策展人:時藝多媒體的活動特展部總監沈也真,以及專案經理吳亦雯,為我們揭開普立茲攝影展的神秘面紗。
不同於一般藝術展,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的主軸聚焦在歷史新聞事件,尤其是戰爭的議題,這樣的主題相較操作困難,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台北展出時間人潮絡繹不絕,學生族群爭相目睹,也讓票房長紅,對此主辦單位也感到很意外。除了展覽本身的品質優越之外,策展人西瑪‧魯賓嚴控的把關功不可沒。吳亦雯笑著說:「這次展覽籌備很特別的一件事是製作圖錄,通常其他展覽,我們多是將國外資料翻譯之後在台灣印刷;然而西瑪堅持展覽出境後意旨依然忠於原意,所以我們將翻譯好之後的內容,應要求送回美國審核,最後由美國完成編印才寄回台灣。而新聞事件又屬於特殊的領域,我們特別找到專業的國際新聞編譯,將圖說翻譯地精準到位。」而參觀過展覽的觀眾獲益最多的正也是精彩的圖說,搭配單幅或是系列攝影,像是觀賞一部部精湛的史詩電影。
攝影展行銷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找到清楚的觀眾族群,正因為非主流所以購票觀賞的就是展覽訴求的觀眾。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一開始就打入大學新聞系、歷史系及攝影社;與國外展覽不同的是,在台灣學生仍然是重要的購票觀眾,幾乎佔了50%,因此教育工作是活動的重頭戲。隨著台灣日益與國際零時差,知道普立茲獎的學生還不少,總監沈也真透露,原本規劃的企業公益贊助,反倒沒有購票觀眾的熱烈,因為對展覽有信心,所以自然地學生觀眾呼朋引伴,更特別的是,在沒有規劃下,部落客成為意外的宣傳推手。唯一比較驚險的是,在聯繫的過程中雖然盡力溝通,但是當策展人西瑪來到台灣時,不免對現場實際與規劃落差感到小小擔憂,為了符合策展人的理想,後勤團隊隨時備戰準備調整動線、展場布置、甚至是燈光的角度。一場國際大展背後其實是無數的小細節累積而成,台灣在一次一次地經驗中,學習與國際展覽合作;而策展人對於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榮耀與尊嚴毫不妥協,與值得我們借鏡效法。
台灣究竟有多特別,可以讓美國新聞博物館放心合作,沈也真分享一個小故事,其實在台灣確定辦展之前,中國也極力爭取;然而對於其中一張涉及天安門照片的態度,成為關鍵性的決定。歷史事件不容改變,忠於現場是新聞紀實最高的精神,攝影捕捉的正是社會的風貌。雖然「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中有多幅令人不忍與悲痛的戰爭畫面,但台灣主辦單位盡力去柔和軟化這樣的心情。在228當天,推出四人同行一人免費,但須配合擺出和平V的手勢,希望呈現正面與幽默的一面。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在台灣首度開創藝術商業化、商業精緻化的潮流,一系列的教育工作坊也將帶給台灣學生以及新聞工作者深度的影響,我們期待藝術改變世界,台灣的策展水平邁向另一個高峰。付費觀賞一個好的展覽,不只改變閱聽者的視野,多元化的策展主題必定會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這不正是「富養」的價值?優質藝術活動入駐,提高台灣國際觀,藝術市場蓬勃之日就在不遠處。
DA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