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UN)2018年發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極端氣候對全球農業產生負面影響,導致世界各地飢餓人口持續增加。根據「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2017年有8.21億人,大約每9人就有1人營養不良。
綜合外媒報導,負責這次報告的主要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機構。世界飢餓人口逾5億人在亞洲,而南美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情況營養不足的趨勢增高。且全球飢餓情形過去3年不斷惡化,已回到10年前的水準。
如何同時解決環境問題與飢餓問題,美國小鎮布恩(Boone)位於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西北部, 位於東岸之名旅遊景點藍山山脈中, 也是阿帕拉契州立大學所在。一家社區型餐廳(咖啡廳)名為F.A.R.M. Café(feed all regardless means)中文是「無論如何要吃飽」是一家非營利組織,以餐廳形式串連生產方、消費者和餐飲業者。每天以自助餐形式提供中餐,收費方式為自由樂捐或是以志願者服務交換為方式,鼓勵人們共食,在吃飯中自然交流。其中食材來自於當地的有機農場,以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為商業模式,向當地不同的農場採購。數家擁有相似理念的餐廳形成一個綠色友善環境餐飲平台,主張消弭飢餓,人人有權吃飽,同時吃到優質食材。
靈感來自於一個教會組織的概念,2009年在美國猶他州鹽湖Salt Lake City, Utah,一群教友組織了「世界一家」(one world cafe)餐廳,專門提供食物給貧困人,希望可以終止世界飢餓問題。世界一家餐廳最初使用眾籌創立,創辦人Denise Cerreta到了布恩分享他的美好理念,並將這樣的價值傳遞出去,影響了布恩當地的有志人士。
2012年,F.A.R.M. Café租下一個百年建築,名為「蘇打基金會空間」(soda foundation space)是當地居民的聚集地,雖然該空間不再具有過去實質的意義,但F.A.R.M. Café接下運營權之後,依然賦予它相同的人們社交功能。F.A.R.M. Café成為一個線下集會地,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凝聚社區的情感交流,並以食物作為橋梁,說是餐廳,不如說它是社區廚房、小鎮食堂。同年五月,F.A.R.M. Café正式開幕,為當地人提供健康、美味的食物,無論如何每個人要吃飽,是他們的宗旨,也是基本的人權(人道主義)。
F.A.R.M. Café在擁有權上,是許多人眾心齊力的結果,有了教會組織委員會的支持,多方財務贊助,最後成了一家人人共享的社區餐廳。在美國(或是世界各地)仍有很大比例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包括小孩也很難獲取足夠的營養食物,選擇有機農場的食材除了健康考量之外,也節省食物里程,節能減碳,提高當地糧食自給率,另一方面,也為環境的健康盡一份力。相對於大型連鎖餐廳,小而美的F.A.R.M. Café在社區內自給自足,雖不富裕,但卻收穫了居民的良善與支持。
店內90%的事務靠著志願者完成,省下大量的人事成本費用,此外,這地方接納一些社會弱勢者,自然的社交互動,幫助許多人重新建立自信和社會地位。除了使用金錢獲得食物,F.A.R.M. Café鼓勵一些無法支付金錢的人以勞務換取餐食,而其中「預付制度」(pay-it-forward)幫助其他無法支付的人也能吃飽,更多的善意與行動,為社區累積更多的愛心資產。
新鮮當令農產品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時效性,有時會生產過剩,更有效率的食材週轉(利用率)可以降低浪費,餵飽更多人,因此「完整的循環計劃」(Full Circle program)成為F.A.R.M. Café重要的工作任務。餐廳經理人必須要瞭解當令食材,交給廚師料理,也必須多方渠道輸送,分散庫存量,幫助農場銷售,減少食材浪費。
「世界一家」餐廳與F.A.R.M. Café同時在實踐一個行動,「人人吃飽、世界一家「 運動 (One World Everybody Eats Movement)人人有權吃到健康、美味、可負擔的食物。在美國大約有三十家以上的社區餐廳會員推廣該理念,以不同於資本餐廳商業模式運營,透過個人、社區和商業,推廣出去。
這樣的理念也吸引一些企業支持,美國創新零售業公司ECRS的社會企業活動,與F.A.R.M. Café合作,由該企業贊助,招待活動成員免費享用餐點,企業領導人說「F.A.R.M. Café理念和我們相似,以創新的商業模式讓世界更美好」。F.A.R.M. Café於每天早上十一點至下午兩點,提供中餐,除此之外,也定期參與當地的農夫市集,推廣公益理念,讓更多人加入。
傳統的餐廳以經濟資本為主體,然而,社區食堂以愛心資本為重,出發點和終點均不同,然而後者提供了食物安全、社會安全、解決一部份社會問題,並降低貧富差距。高級餐廳的體驗無可取代,然而多數人的基本需求是,日常的合理生活,和更多的人際社會交流,在公益與商業之間,有更多的綠色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