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心之所至 安之為家 可持續性快樂的真理



文/林珮芸(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大城市裡,每天都有標榜高端服務,設計領先,豐富藝術生活的管家式酒店開幕。用最好的軟體和硬體收買消費者的心,這裡包括精緻的餐飲、舒適安穩的床、永不缺乏熱鬧的藝文活動、支持一個人孤獨的靜謐書吧。一個人的旅程也可以有滋有味、有詩有遠方;商務的旅程也可以過的瀟灑浪漫。另一個時空,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容的下孩子與寵物的奔跑,這裡的空間不用平方米計算價錢,這裡可能是農場、民宿、別墅,或是正興起的生態村。無論是有形、無形,有價、無價,人們似乎都在追求一種心靈層面的東西,一種家的歸屬感,一種和環境和諧共處的時空停留。

快樂的構成其中包括了「時間」、「空間」和「人」,有了余裕的豐富時間,人們才能停下來細細品味,感受口裡的食物滋味,留意五感所呈現的感動細節。有了舒適安全的空間,人們免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自然地卸下心房投身到另一個仿家的暫時住所。人們渴望穩定安全,同時追求新奇和變化,最後在離家不遠的酒店中找到了寄託,一天的出走,一次的餐飲體驗,一家新裝潢的店家,找到了旅行的意義。我們對於「家」有無限的嚮往,那裡有充足的食物,安穩的好眠,心愛的人(伴侶)和幸福的未來。

「家」和「未來」相似,都不是短時間觸手可及的消費品,甚至很難完全用金錢購買,有人用了一輩子攢了錢,買到一個房子的外觀,但卻錯過了和屋裡人共處的珍貴時光;有人以為未來會一直來一直來,卻忘了當下才是真正的明天。有很長的時間,我的寫作範圍專注在建築、酒店、室內設計,為建築師歌功頌揚,為冷冰冰的水泥建體增添詩意的想像。好的建築師是時代的預言家,打破傳統的期待,帶領居住者一起邁向更好的未來;二流的建築師為人們塑造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服居住者相信住在裡面等於接近幸福;而多數人不曾體驗到真正的幸福,他們以為要換更大的房,賺更多的錢才是幸福。



當今受到矚目的建築不能缺少可持續性理念,如何降低能源耗費,減少碳排放,盡可能地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過度工業化的發展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連結,甚至人與人之間都少了真正的情感連結。快樂的條件中不可以缺少「人」,無論是家人、愛人、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有了人,一切努力變得有意義,但人會變,人有私心,人性弱點中的貪婪、自私、忌妒、佔有令人失落。於是,聰明的人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關注自我內心的成長、豐足、滿足、完整和接納。回到文章主題,可持續性的幸福不限於物質所見的一切,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深處和具體的行動。

沒有金碧輝煌的建築,我們可以動手將簡單的陋室打掃乾淨,用心佈置點上蠟燭,邀請朋友一起分享;讓笑聲充滿四周;缺少一塊地接觸泥土,所以我們到農夫市集,支援一群熱愛土地,相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的夢想家;渴望關心更永續的地球,所以我們閱讀生態分子對於農場的報導。不認可商業市場的不可持續性,所以我們謹慎消費,購買有理念的小眾產品,它們或許很質樸,或許不是特別有名氣,或許傳達出一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調調,但它們代表了一種選擇,一種姿態和一種發聲。溫柔的、安靜的、屬於個人,但悄悄串成漣漪,我們不知道何時會發生真正風起雲湧的巨變,但這世界確實在改變,一代一代之間,思維的差距越來越明顯。


心之所至,安之為家,這幾年來我一直不間斷在旅行,在農場,在城市,在亞洲,在歐美,像是追求什麼?尋找什麼?

在不同的國家(時空)中轉換心情,學習(適應)了落腳到哪都是家的豁達,移動”(mobility)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資本,我也曾害怕和困惑,擔心自己不勇敢所以總是選擇逃避。期待離開後會帶來新的改變,外人看起來似乎一切都沒有變,但我知道內心深處有種巨大的變化在醞釀,變堅強,變柔軟,變強大,變得睿智和敏感。

常常說服自己,古代的先驅都是勇敢離開舒適圈的探險者,如哥倫布、鄭和、張遷,因為好奇不一樣的世界,因為渴望尋找更幸福的地方,因為想看看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想感受不一樣的快樂哲學。在旅行中遇到的人通常是最快樂的人,因為分享,因為相遇,因為短暫必須珍惜,必須真心,必須共創美好回憶。旅行結束回到家,這些回憶像電影一幕幕重播,是我繼續努力生存活下去的力量。
曾經在這過程中,我早已忘記對我的局限,許多阻止我向外飛翔的理由都不成立,但是現在我想回家了,渴望像一顆種子向下紮根,和身邊的人牽手,一起長成蓊郁的森林。時代仍然持續在變動,現在的我仍然好奇圈圈以外的大千世界,但我知道有一群人,不畏艱難努力參與困難但令人興奮的項目,極致發揮身為人的天賦和勇氣,創造一個個適宜人居的環境,它的名字可能是生態村、網路社群、一種迎向未來的時代感。

酒店再美美不過生命旅途上看見的風景,金錢再務實抵不過生命盡頭身邊始終陪伴的那個人。生命中有許多追求,人生有許多階段,安住身心,不畏未知,因為和深層的快樂緊緊相連,知道追求的方向,不茫然,不抱怨,不著急,不慌亂。家,不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給你勇氣,給你希望,給你一場不後悔的人生。

原文刊登於 北京 生態分子公眾號
作者原創 轉載敬請告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