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芸
咖啡渣種香菇 連星巴克也躍躍一試
台灣讀者對「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創辦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一點也不陌生,他的著作大約十幾本,其中【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2010)、【藍色經濟 我的零浪費小革命】(2012)出版繁體中文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創意工具書。最近一次來到台灣是今年三月,一系列的演講行程從北到南,本人有機會可以親臨兩場,隨同翻譯一起和剛特.鮑利度過半天寶貴時光,對於他的「謙遜」和「瘋狂」印象深刻。
剛特.鮑利認為環境教育必須從孩子身上開始,所以他的叢書中時常看到針對兒童撰寫的寓言童書。自己的兒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十歲開始學習用咖啡渣種出香菇,菇類除了可以餵飽人類之外,還可以延伸出其他產業,如防臭衣、生質能源等。一場和台南大學校長的會晤中,剛特.鮑利說服性地向老師們提出建議,希望可以創造室內空氣流通系統,降低室內冷氣的依賴,所有人聽到都覺得不可置信。
室外高溫 室內涼爽
但剛特.鮑利舉例說明,非洲一間市中心的百貨公司室外溫度高達四十度,但室內完全不需要開冷氣。原因是因為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控制室內溫度。在室內多種植栽增加對流也是可行的辦法。原來辛巴威的首都哈拉雷(Harare)。十層樓高的東門購物與辦公中心(Eastgate Shopping and
Office Centre),是由1980年代末期英國奧雅納工程團隊(Arup),興建靈感來自於大自然界的迷宮式蟻穴,蟻穴構造非常奇特,是由無數細小的地下隧道來連接周遭環境,運作原理和「煙囪」非常相似。以自然的原理散熱知易行難,然而,若是過度依賴人為能源,導致全球持續暖化,大自然缺少對流,極度高溫容易釀成森林火災或是極端颱風。
和剛特.鮑利相處必須要習慣他天馬行空的創意,精通七種語言的他來自比利,畢業於MBA的他背景是商業管理,然而提出「藍色經濟」之後,順利串連起永續環境和商業利益之間的橋梁。他認為師法大自然的智慧才是根本之道:他從海洋哺乳類鯨魚身上看到如何利用體內鉀、鈉、鈣,創造出6∼12伏特的電力,原來許多生物早已經學會用多種能量,包括重力、溫差、酸鹼值差、肌肉運動產生的動能、心臟和血液移動產生的壓電能、二氧化碳等來源組合來產生電力,這些有效發電系統早已在生物圈存在數百年之久。
企業家說的是科學的語言
非科學背景出生的剛特.鮑利,長期在世界巡迴演講,並實地考察當地的常民組織,日益累積豐富的科學知識,無論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建築、設計等通通難不倒他。結合企業家與公益家的氣質,剛特.鮑利自信地說:「我在三十七歲前,成立了十家公司,從印刷業到清潔用品,無所不做。我相信「綠色企業」不完全仰賴高昂的製造成本,也不需要依靠政府補助,產業自己可以自給自足,並且創造驚人的現金收益。」
在剛特.鮑利眼中無處不是商機,特別是台灣的竹類多達八十幾種,對建築來說絕對是物美價廉的綠建材。「很可惜台灣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優勢,世界許多國家很早就開始重視竹建材的價值,紛紛向古老的傳統學習大自然的智慧」他鼓勵台灣成立協會「台灣竹會」,將台灣竹藝的美好與應用藉由教育推廣出去。例如峇里島的綠色學校(Green School, Bali)完全以竹子建成,不用一釘一瓦,採用峇里島傳統工法建造出來,不需要LEED認證,是世界上第一間真正的綠建築。
記憶猶新地,在2010年剛特.鮑利初次來台,受邀於TED X Taipei的演講,一上台他一針見血地說「生命不是用來上班賺錢,應該是像動物一樣,享受每一個當下;而創新來自於跳脫框架」Out of Box是他的信仰,傳統的綠色概念令企業家卻步;環境和經濟始終是兩條平行線。「藍色經濟」重新定義環境與企業之間的關係,自地球誕生之初,全面整合的生態系來自於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他們不靠辛勤工作、出賣時間、努力競爭、累積財富、物質消費、掠奪自然資源,卻可以長久維持一種和諧且互助的良性週期關係。而人類終生努力卻永遠不夠滿足所追求的,又是什麼?
文本為作者親自採訪整理專文
轉載敬請標註出處!感謝
轉載敬請標註出處!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