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致上一份綠色心意 藍色禮物=從文創商品看驚喜



/林珮芸

琳瑯滿目的博物館美術館藝廊展覽究竟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已在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18年的林志峰說:「博物館是體制外的教育」,而首創的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也致力於提升臺灣博物館的能見度。主要專長在於博物館展場設計與商品開發;百貨業商業的櫥窗設計與刺激買氣的思維令他進而思考如何與展覽內容搭配相得益彰。一般人認為大型展覽的收益,主要來自門票的收入,但事實並非如此。門票的收入可以被預期,也不可能定價太高;然而紀念品商店的支出,卻沒有多寡的侷限。

一場好的展覽統計下來,平均參觀者在紀念品商店消費的支出,幾乎等同於入場購票的價錢,有時還會更高。一場好的展覽像是一場精彩的秀,每個空間利用都會讓人有WOW的驚艷。好的文創商品與精心規劃的展場一樣,同樣為參觀者創造驚喜,特別是為孩子創造與博物館連結的美好記憶。以科學博物館來說,利用展場的元素讓孩子手腦並用,從文創商品中學習,是博物館的延伸教育。

臺東藝術家陳羿均將不起眼的魚鱗、魚骨以耗時(最長至三個月)費力的純手工方式,以獨具眼光的美感搭配珠子、小飾品等素材,變成獨一無二的在地創意作品。其中一系列是以旗魚骨、鸚哥魚、鯊魚骨頭製作的髮簪。不似坊間的塑膠材質,利用魚鱗、貝殼創作,讓原本將被丟棄的物料,轉變為散發動人色澤的藝術品,這樣的商品很難以金錢計價,也為東臺灣海洋文化帶來不同的風情。

室內的生態(海洋)博物館是不是可以將鮮活的體驗帶回家?國際知名動物保護組織「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Hong Kong」以大熊貓為靈感,開發出一系列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的文創商品,同時也是生活用品,例如太陽能座檯鐘、清潔用品、曼佳美® 9.5W LED 環保燈泡、再生器皿與大豆蠟燭等。綠色商品主攻關心友善環境的消費者,自然區隔一般商業市場,自創一片藍海商機。可愛的動物、保護環境的非營利性組織、節慶式的行銷活動,搭配展覽的推廣,令人很難不帶一個支持公益的紀念品回家。

具體鼓勵關心環境議題的設計師將「生態」變成一筆好生意。文創思維+珍稀動物的圖像,不自覺拉近人與自然環境的距離。無論是深海動物或是高山鳥禽,都不是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生物,必須藉由主動學習、瞭解、觀察之後才會發現自然的美妙之處。最近認識一位23歲的生態攝影專家,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的陳冠綸,他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趁著夜深人靜時到山上拍貓頭鷹;作品曾經多次入選國家地理頻道攝影競賽。一回,他將照片中的貓頭鷹客製成一件絕無僅有的黑色T-shirt。對他來說,這是他和貓頭鷹的相遇時刻、共同回憶;但對設計師來說,嘿嘿嘿,這應該有很大的商機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