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界線」還是「侷限」,從小在鄉下古堡長大玩耍的小男孩,現為英國知名當地藝術家艾雷可.薛普利(Alec
Shepley)於2014年受邀關渡美術館,創作個展名為「如前所述」(IBID),企圖呈現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中的迷離與疏離。具有藝術家、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系系主任、畫家、和策展人的身分,長期從事的是藝術行動(行為)而非創作藝術品本身。「我以前喜歡做小型雕塑,那種可以裝在盒子裡被當成禮物的;但後來我領悟盒子之外的才是我想從事的藝術」Alec淡淡地說。「如前所述」主要由七個片段構成,其中包含六個影像投影、聲音、攝影和繪畫裝置藝術,藉由非正式藝術空間呈現一種「類劇場」的氛圍,讓參觀者也加入一場藝術行動。
「有三段影品看似相同,看仔細一看會發現其實不同。參觀者習慣匆匆走過(walk),我想鼓勵參觀者打開眼睛用心去看(look)」展覽中的錄像作品呈現《看不見的城市》中的場景,尤其是關於「李奧尼亞」和「索弗洛尼亞」這二個城市的章節。來自英國東北區林肯郡(Lincolnshire),Alec可說是出身純正藝術血統,大學、研究所時期念的是美術(fine art),博士論文寫的是關於「裝置藝術和流動空間」(Installation
Art Practice and the Fluctuating Frame),他邊說明邊畫圖像我解釋,一張畫掛在畫廊看起來像是所謂的藝術,但其實建築和傳統觀念限制了藝術的邊界;對他來說,藝廊外的世界才是藝術;有人參與的過程才是藝術過程。
「我有一系列作品是掃地,以前有一個朋友善意地在我工作室開門之前幫我掃地」後來深刻體會到「清潔」有一種冥想的功能,所以習慣在開始工作前和結束工作時,都會進行一小段的「掃地」(sweep),請人幫忙錄影成為錄像作品。這個掃地甚至為他得到印度藝術中心甘地獎 (Indira
Ghand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New Delhi)。在申請截止前最後一刻送出計畫,並且順利到了新德里的大街上掃地,引起當地人的旁觀和好奇。有趣的是當時印度正興起一股政治運動,就是掃街。「很多人以為我正進行政治活動,但我告訴他們我是藝術家。但其實我也意圖呈現一種地域性的政治行為」Alec意味深長地說。歷史上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當代藝術家、白人男性,卻在市中心大街上靜靜地掃地,很難不為人引發多種想像。對Alec來說,這樣達到他的群眾藝術(audience)/現場藝術(site-specific)的背後目的。
來到臺北的過程很有趣,Alec說他從未到過臺灣,一天晚上無意間看到徵選藝術家的消息,時間只剩下兩個小時,但投件後便忘了這回事。沒想到入選後,任職的林肯大學( University of Lincoln)、英國文化協會同時贊助,讓他有機會來臺北關渡藝術大學創作一星期。對於臺北印象最深的是校園內的黃牛和北美館的「2014雙年展」。該展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對Alec來說,最高興的是知名策展人和他有志一同,同樣關心藝術與人的關係,而非僅僅在意藝術品本身。
「人們從前對於未來很樂觀,但是不斷進步的結果是,人們濫用自然資源,逐漸地我們對未來不再充滿信心」這一點和《看不見的城市》中所要表達的概念很相近。書中55個場景各自獨立,像是隱密的空間;但事實是他們都在同樣一個城市。主角是一個旅人,在不同地方聽著不同的語言,既陌生又敏感。就像是Alec在臺北創作的經驗,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探索無限的邊際和可能性。藝術的力量似乎超越地理的侷限;跨越國度和語言,有一種交換的能量看不見,但卻強大到你無法忘卻。
展期:2014∕12∕26–2015 / 02∕15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402 展覽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