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飆速時代下的慢價值: 緩慢運動。慢新聞。慢經濟


/林珮芸

「慢品牌」提高消費者意識
台灣人普遍工時過長,生命中彷彿除了工作,找不到其他的樂趣。近年來從義大利吹來的「慢活」風,讓我們終於有藉口好好喘氣,坐下來享受一頓美食(慢食運動);旅遊時也可以不必跟團趕行程,有機會在民宿、飯店裡放空發呆,享受獨自的寧靜。無論是「樂活」還是「慢活」,將步調減速成為必要的生活方式,只是,當渡完假回到職場時,人們又回復日復一日、急躁像風速一樣的工作模式,等待下一個假期。

英國一家公司名為「世界慢速組織」(The World Institute of Slowness),主張慢活並非只在個人生活,而是應該進入產業,利用經濟的力量,教導消費者真正樂活的概念。創辦人Geir Berthelsen善於用說故事,將抽象的概念用生動的語言傳達出來,他花費很長的時間研究出「慢速運動」的商業架構,並具體應用在產品及服務之中。旗下有的品牌產品包括有以天然有機方式製造的咖啡、洋芋片零食、冰淇淋、飲料、及手縫的衣服。

主要販賣的LOGO就是「慢品牌」,納入的商品其製造生產過程,均符合透明(transparency)、極簡(simplicity)、有意識地(conciousness)。與藝術家太太一起創業的Geir說,我希望可以利用短暫的瞬間,幫助這個世界慢下來,無論是利用部落格、一句有智慧的名言、攝影、短片、一個LOGO提醒人們放慢速度,用心思考;重視價值大於價格,珍視時間大於金錢,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生活,累積出無可計量的文化和藝術。

重新定義時間價值
「世界慢速組織」提出的的「慢革命」其實只是重新思索「時間」的定義。一般人所定義的時間,是手錶上直線前進的時間,其單位僅僅是刻度上的分秒時間,然而有一種時間是無法被計算的,希臘文稱之kairos,可以翻譯為時間、光陰或是機會。Kairos不是偶然出現,而是有意義、有目的,同時,又好像光滑的野獸,就算在這一刻捉到它,一不留神,它也會溜走。許多美好的藝術品、建築、工藝、音樂、書本,甚至是偉大的思想,都是這樣產生的。以現今的價值觀來說,用一生的時間寫出一本可以長久流傳的書,值得嗎?用半世紀的歲月構思出改變人類的思想哲學,值得嗎?農夫花費七年的時間,用來復育貧瘠受到高度汙染的土壤,只為了種下香郁芬芳花草,值得嗎?金錢買不到時間,而時間也不等於金錢。



慢新聞 挖掘有品質、有深度的動人故事
手機、網路、通訊軟體、社交網站,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忙碌,工作隨時被打斷、受到干擾,背景永遠是吵雜的聲音,對待身邊的人顯得不耐因為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去?現代人閱讀大量的資訊和新聞,多數是從電視或是網路匆匆一瞥接收到的片段資訊。電視新聞為了在短時間內報導,刻意強調最高潮的片段,而短短幾秒鐘的畫面,呈現的往往不是真實。芬蘭一家歷史悠久的媒體集團Alma Media出「慢新聞」(slow journalism)概念,主張挖掘深度、有品質、富含價值理念的資訊。才不會讓閱聽者在一片混亂的嘈雜聲中,被淹蓋了理性和判斷能力。資深主編Matti Posio認為,數位時代的讀者誕生在一個破碎資訊的時代(information fragment),因此他們更渴望一種帶有價值觀和深度內涵的文章類型。

Alma Media提醒,媒體鉅變超過想像,現在在學校教大眾傳播新聞的專家教授,多數對媒體的想像,可能還停留在他們小時候的記憶,主要資訊來自於報紙新聞、電視或書籍。然而新生代開始發現,科技改變習慣,屏除被動性地接收資訊;可以在短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的影像、資訊,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就是所謂的MTV世代。

做為歷史見證 怎可匆匆下筆
「慢新聞」顛覆過去傳播媒體在短時間生產大量資訊的思惟,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處理重要事件或是觀點,怎可以在短時間內妄下評斷。當然,慢新聞不是說記者、專家學者必須要花很長的時間研究、蒐集資料後再發表;而是出發點以深度、有品質且宏觀來下筆。在多媒體時代,好的文章內容可以在不同介面、載體(device)發表,閱讀隨時隨地發生;超載卻沒有價值的資訊對閱聽者來說,完全不符合需求。

慢新聞追求的目標是,不再相信盲目的收視率(點閱率);不追求最快或第一手資料,反而重視文章內容的準確度和品質;降低追逐名流八卦的新聞,也不一窩蜂報導相同的主題;願意多花一點時間,找出事件的來龍去脈;挖掘尚未被發現的:動人故事(untold story);清楚敘事而非情感敘事;與閱聽者形成夥伴關係,而非主動、被動關係。

如何透過不同媒體蒐集重要且正確的資料,成為慢新聞重要的步驟。聽起來很像公民記者常做的事,選定自己有興趣的特定主題,長期且密集地觀察、追蹤。挖掘別人看不見的真實內幕。然而,新聞追求更高的標準,不但提供讀者深度的新聞,也間接導出真善美的價值,看不見的影響力與商業收視率,無法畫上等號。
成立於1998年的芬蘭媒體集團Alma Media看見未來新聞的方向,旗下有眾多媒體平台,堅持用慢新聞的製作方式為歷史寫故事。未來並嘗試以點閱率收費,希望找出真正讀者喜歡的閱讀風格。



慢經濟 持續上升的成長率
快錢、熱錢、投資財,來得快也去得快,更糟糕的是,現代社會很多人相信這套遊戲規則。【低價中國】(China Price)這本書中發現「血汗工廠」的存在,除有大陸體制內部因素,也是受制於買方市場的價格壓力,更是西方消費者對廉價商品需索無度導致的結果。有一種經濟體系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稱為「慢錢運動」(slow money movement)2008年,由美國投資專家Woody Tasch提出的理論。身為非營利性投資組織主席,熟悉的會員大約有兩百位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s)、創投公司、基金會等,他們認為主導世界的市場經濟主義不再適用於未來的社會,於是致力尋找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和獲利方式。

為此,Woody Tasch開始研究、發展慢錢運動理論,意外發現,將錢投資於土地、農業、食物和土壤是相對可以穩定成長的方式。相較於股票、房地產、金融商品、黃金等有大幅風險的標的,小型的社區投資,特別是友善環境這部份,雖然成長速度較慢,但是在可見的未來是安全、安心的。小而美的生產、交易方式,提供消費者較為放心的信任感。

綠色經濟與土壤息息相關
「永續日本」 (JFS, Japan for Sustainability)在研究調查中發現,以稻米為例,過去的GDP經濟成長指數計算的是稻米採收後銷售的經濟收益。然而卻忘了計算土壤的肥沃程度與休耕時間,那是農民高度付出卻看不見的成本。新型態的綠色經濟,我們應該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如何培育優渥的土壤環境,而產品交易體系,是產業的最末端而非終極目標。人類在工作與生活中渴望的「高品質生活」(well-being)才應該是被納入計算的數字;而社會真正應該努力的,也是well-being的提升。

2008年對美國來說是歷史關鍵的一年,金融海嘯席捲了多數中產階級的財富,在我走訪美國的三個月期間,大約有十分之四遇到的成年人,曾經是金融風暴的受害者。有人因此付不出貸款、有人丟了穩定的工作、有人無預警被裁員;而慢錢運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催生。對社會運動企業家來說,資本不只意指金錢和有形的財產,也包括健康、社區、人際關係和快樂指數。慢錢運動將投資者與捐助的金錢集合起來,特別投資在綠市集(farmer market)



重建金錢和市場之間的健康關係
靈感來自於義大利的「慢食運動」,慢錢運動希望可以重新連結人與資本市場之間的健康關係,例如投資於社會資本(註一)和土地健康。看不見的經濟體系要如何可以改變傳統觀念?類草根運動(grass-roots)的的慢經濟積極於合作、串連、結合社區組織和非營利團體,特別是針對出版和教育。

慢錢不等於不賺錢,自2008年開始推廣慢錢運動後,引起美國西岸廣泛的支持與響應。2009年,在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城(Santa Fe, New Mexico)的實體聚會(National Gathering),吸引了來自六個國家,34個州的450位投資者、農夫、企業家和有興趣的民眾;2010年吸引了600位參與者,親自到佛蒙特州的Shelburne Farms農場參加大會;2011年在舊金山的活動來了850位支持者。

直到2013年,已經有超過六百萬美金直接投資在現場參與的34個小型永續企業。2014年的活動已經在美國東岸肯塔基州舉辦。雖然慢錢運動募資效果不如矽谷或是任何大型公司;但是小額、真正關心企業發展的贊助人,有長期的耐心和遠見,不期待短期獲利,願意和這些土地守護者一起慢慢成長。看不見的經濟推手,正悄悄改變未來企業的營利模式。



快時代的慢價值必須要在安靜、沉穩的環境中才可以被有智慧的人所發掘。在美國研究期間,我看見古老的艾米許人(AMISH)捨棄機械,卻花很長很長的時間用雙手縫紉,一針一線用心作成的衣服,不被快速流行所淘汰,即使是傳了三代依舊是閃耀著實用的驕傲;我看見夏克村人(SHAKER)用機巧的工藝技術,耐著性子,用木工製作出一張張符合人體工學與美觀的椅子。很慢但是恆久遠,有一種價值像是曖曖內含光的珍珠,不強求崢嶸、卓越,卻綿綿延延走一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通往的是更好的未來、更有希望的城市。人類發展、累積至此的文明與智慧,不該被短視近利的科技和金錢所迷惑。喘不過氣的時候,停下腳步,藉著吸收慢新聞、支持慢錢運動,過一種慢活步調,也許你會看見不一樣的生命風景。

註一: 根據世界銀行社會資本協會(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界定,廣義的社會資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會為了一個組織的相互利益而採取的集體行動,該組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

 全文刊登於 有機誌2014.12月封面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