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遠企對面 豪宅地下室的秘密基地
懷著好奇的心像是探險般走進台北市精華區,遠企百貨對街的氣派大樓,心中充滿著藝文團體竟然會在商業區辦公的疑問。按著大樓警衛伯伯臉上微微一笑的指示,用盡力氣推開重重的逃生梯鐵門,到了地下一樓,視覺豁然開朗。兩旁的紅磚式牆面,左右兩方皆是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這裡是由數間設計公司及廣告公司組成的另類商業空間;而其中「春禾劇團」和「非玩不可創意文化」公司就落腳在此。解開疑惑後的我不禁嘴角露出微笑,而且是打從心中暗自佩服,果然是我所認識的創意總監郎祖明的風格,一種跳脫傳統框架的歡樂氣質。帶著無框眼鏡外型斯文的郎祖明,內心住著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經歷紙風車劇團、春禾劇團後到自行創業,每一個階段都努力將理想和現實結合;而在政大EMBA就讀期間,改變了他對文化工作的觀點,也提升了戲劇的影響層次。
「我畢業的隔年吳靜吉博士才開始將戲劇教學法帶入EMBA,所以我本身沒有以學生身分感受這套系統啦」。源起於民國93年,心理學博士、蘭陵劇坊推動者吳靜吉博士及當時的商學院院長吳思華教授(現任教育部長)將「創意領導」概念引進高階管理人的訓練課程之中,當時由綠光劇團的劉長灝、郎祖明老師授課,最後讓同學有機會粉墨登場,通常搬演的是自己親身的故事。對於在職場上擔任中高級主管的學員來說,演戲可能比做重大決策還要令他們緊張。「以政大EMBA來說,每年進來的學生有兩百多名,因為經過分組,熟識的多是同領域的同學,彼此激盪的火花不大。但是在創意課規劃的四天三夜營隊中,我們會盡可能安插不同組別的學員一起生活、討論、提案、合作、成果發表」。本身經驗豐富,並終身推廣戲劇教育的郎祖明,面對不同過往的學生、青少年、業餘愛好者等族群,必須要透過專業且導引的方式讓這些EMBA學生融入情境。
慢熱的高階經理人 喜歡主導的感覺
郎祖明眼睛溜轉一下笑著說:「通常會進來的學生本身都抱著開放的心,所以不會有太困難的障礙。但是若要他們樂在其中,必須要給學員很大的空間,讓整個過程的主導性在學生手上。雖然經過一連串的提案、投票、選劇碼、評審建言,但這一路的決定權幾乎都在學生手上」對於習慣自主的企業經理人來說,戲劇教學法讓他們體驗到另外一種團隊合作,尤其特別重要的是「傾聽的能力」。發起人吳靜吉,27歲在美國拿到教育心理學博士,卻因為加入了紐約前衛劇場先鋒「拉瑪瑪劇團」(La
MaMa)而改變了一生。親身感受戲劇對人的重要轉變,回到台灣後催生台灣小劇場先驅「蘭陵劇坊」,影響無數青年也改寫了台灣劇場史。戲劇和心理學是吳靜吉安身立命的兩大主軸,兩者都是處理「如何和自己、別人、制度、自然環境相處」。也因此在政大EMBA的創意第一堂課導言中,吳靜吉博士會用自己的經驗,及長期研究創造力教育的理論,詳盡解說「領導與團隊」將會學習和體驗的事。
「以戲劇來說,講求的是不同團隊的合作;以企業來說,領導前必須先傾聽;而創意是讓思維與眾不同的調味」,擔任近十年課程教授的郎祖明說。戲劇與商業的結合並非新的概念,早在美國好萊塢體系就長期被引用,並且看到實際的效用。團隊合作,以創意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專案型式(project management)一步步達成預定的目標。這些能力在組織中一再地被運用,但往往因為決策者缺乏創意,而影響了組織的進步和改變。但若是生性害羞不敢演戲怎麼辦?「舞台上最重要的是肢體的能量,於是我們透過大量的肢體課,讓學生慢慢學習自信,這段過程是更加瞭解自己的方式」,透過戲劇遊戲讓學生漸漸卸下心防,關心別人也觀察自己。「鏡子遊戲」是最好入門的方式,兩人一組,學習鏡子和主人,透過模仿和觀察,交換主導位置。通常這個遊戲結束,同學大多樂在其中、意猶未盡。戲劇教學法讓學員增加「同理心」而這樣的體驗在未來帶領部屬中助益良多。
最短的時間凝聚眾心 完成目標
「戲劇創意教學這套課程用在很多地方,即便是EMBA也分成不同組別」郎祖明進一步分析。原來企業管理課程依照目的不同,歸類為EMBA(高階經理人)、MBA(大學商學院學生)、及創業組。特別是最後者,學生可能是資深管理者自行創業,也有可能是年輕創業家,兩者之間的年齡及經驗落差極大。對「創意、戲劇與管理課程」來說,困難的不是這些差異性,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專案目標。「戲劇」往往是最有效且最容易做到的方式。當被問到如何破冰?非玩不可文化創意總監郎祖明說:「這些中高階主管的通病是慢熱,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破冰,但之後就很順利了」教授多年後,看到最明顯的改變往往是學員本身的蛻變。很難觀察到是否對於組織單位亦或績效有何明顯助益,但肯定的是,經驗過五感教學的創意課後,人通常會變得更柔軟。
「創意最重要的是接受不同的思維,越多種聲音讓組織越有包容性,如此人材才有可能留住。」郎祖明觀察到,不同思維導致不同的結果,而EMBA中的創意課目的就是為了開發學員多角思考的潛能。至於學員又期待又緊張的成果發表,可以說是人生一場最難忘的回憶。「早期我們會挑選一些經典的劇碼讓學員來演,但後來發現,這些文學經典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有點距離。後來讓學生動手寫劇本,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的故事,演起來特別有笑有淚」郎祖明笑瞇了眼睛說。讓企業主管或老闆們將自己的生命故事搬上舞台,以戲劇方式剖析、分享自己最重要的生命故事,了解『我是怎麼走過來的』;而台下的家人、朋友也受邀參加戲劇表演活動,對參與者來說,每一項都是全新的體驗。邀請大家走進劇場看表演,也許是替未來藝術市場默默種下一顆種子。
未來消費習慣的改變 表演人材培育
在政大商學院教書有否對本身劇團的售票有直接助益呢?郎祖明哈哈大笑說:「沒有直接成正比。也許會因為看在我或是劉長灝的情份上買票來看,但長期來說,看是要看劇碼本身的吸引力」。不諱言擔心劇場人口減少,所以「非玩不可創意文化」成立的目的並非製作更多好劇,而是訓練優秀的表演人才。「台灣表演藝術人才的養成不夠扎實,不像韓國、日本他們通常是經過兩年以上訓練時間,才會被推上消費市場。表演人才的流動率過大、汰換率過高不是好的現象,所以我們未來會將重心放在培養人才」,同時透露影視製作也是團隊致力的焦點。長期浸淫在表演藝術圈與高階商業經理人的環境,郎祖明重視創作,但不主張純粹藝術的理想性,他認為如何幫助台灣藝術環境的健全和體制良好,是更重要的事。觀察到未來的消費行為改變,表演藝術必須和其他娛樂產品如電影、KTV、逛街、戶外運動等市場競爭。上班族消費預算有限,如何吸引他們的目光而願意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得到一個美好且符合價值的體驗,是未來文化工作者需要瞭解的重點。
影視有機會進入商業市場並且獲利,但卻製作成本高。對一個並非以賺錢為目的的創作型團隊,該如何說服投資者願意支持。對郎祖明來說,也許是即將面臨的下一階段新挑戰。戲劇教學改變了人,但是商業體制仍然需要永續且看見效益的回饋。生性樂觀的郎祖明思考一下,語帶保留但仍笑笑地說:「首先一定要找到對的人;之後好好寫營運計劃書;最後用三寸不爛之舌向投資者強調成功的”機會”」投資理財都有風險,但不投資肯定沒有成功的機會。在亦嚴正亦詼諧的聊天氣氛中,完成了一場耐人思索且啟發無窮的採訪。這是郎祖明,不按牌理出牌的藝術頑童,在理想與現實中找尋希望和挑戰。
原文刊登於國藝會 線上誌 2014.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