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綠光學校,不斷幸福論



◎10月經典書評獎佳作



賈伯斯在全球人面前,手拿iPod說:「這是我們生產最好的音樂播放機」,因為音樂令人幸福,有了音樂的陪 伴,就算一個人跑步、吃飯、旅行都不會寂寞;包包裡放一本好書,同樣令人心安,更何況這本書教人學習幸福。不同於宗教或是坊間心靈成長系列書籍,《不斷幸 福論》由德國生物物理學博士執筆,以腦神經科學角度啟程,帶領讀者體驗一趟美好與知性的幸福旅行。

求學時代我們相信老師父母所說,按照傳統的價值觀,不偏不倚地一步步走向舒適穩定的城堡,直到出了社會,再 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告訴我們正確答案,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通通得自行接受,用有限的經驗理解成獨特的生命厚度,更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 我們甚至不瞭解自己。書中提出很多一般人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孩子是否會帶給父母幸福感?富裕是否真的與快樂成正比?外遇原來是人類天生的本能……

對於一個總是走在鋼索上的非主流份子,本書可以輕易地解答許多人生疑問,原來不是自己有問題,而是身體構造 中釋放比常人更多的多巴胺、安多芬與腦啡呔,這也是天才異於平常人的證明。旅行會上癮是因為旅人體驗過強大的感官刺激與狂喜,無法再回到無知與麻痺的生理 結構。自己可以給自己幸福,但必須在生活中不斷調味練習,將敏銳度細膩專注到當下的美好感受,在學習漸漸轉化到高度的深度幸福。

作者利用老鼠、猴子實驗,發現原來腦部結構控制我們的喜悅與憂鬱,只要稍加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簡單的快 樂。另一方面作者哲學背景,令人閱讀此書感到無比優雅,流動的感情與溫度,將醫學與科學融合地恰到好處,像是法式布蕾在舌尖般的柔滑甜蜜。幸福何需外求, 它是上帝贈與的禮物,只是我們視而不見。

幸福沒有標準也無法量化,人類是唯一可以使用符號讓慾望更動人的生物,快樂與刺激其實是不同等級的幸福,痛 苦可以學習,不快樂也是記憶中的語彙。人類可以選擇觀看的角度與詮釋權,作者柯萊恩並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因為生命的精彩在於自主選擇,世上有六十億人 口,就有六十億種通往幸福的方法,而你的幸福絕對是獨一無二。

原文刊於 雙河灣雜誌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在沙漠中微笑的雪人~Make it happen. Make it different.(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如果一切技術的追求,只是為了一個孩子的笑顏,科學家還有努力的動力嗎?

一個來自阿拉伯半島巴林的小女孩,一句在網路上的留言,告訴科學家說她的弟弟最大的夢想是親眼看見雪人句號。問號?還是驚嘆號!電腦一端的科學家們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沙漠裡怎麼可能有雪人?除了親自到下雪的國家,難不成把雪人送過去?呼,賓果!何不把雪人送到沙漠,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剩下的就是科學家們的難題。

隸屬日本國際牌PANASONIC旗下綠點子研發小組”The SPARKS lab(史派克中心)接下了一個前所未有高難度的任務,要在39小時43分鐘之內,跨越總長8554公里的距離(大約台灣環島五圈),將雪人完好無缺地送到一群沙漠孩子的面前,等待他們的是殷殷切切的期待,像是等待聖誕老公公的禮物。這群平均年齡不超過三十的科學家,擅長所有物理機械動能等高科技相關領域,但不確定是否可以達成這個任務。

在正式啟動計畫之前,幾個年輕科學家在實驗室裏,想了個沙盤推演的方法,借用刨冰機製作出大量的雪花,放進國際牌真空隔熱箱,塑造成雪人娃娃的形體,為了要確保到了沙漠打開箱子不會流出一攤水,所以先利用桑拿(三溫暖)40度高溫,把真空箱放在高溫的桑拿房裡,科學家戰戰兢兢不確定是否會成功,就在碼表倒數完24小時之後,我們聽到一陣歡呼聲,真空箱裡的雪人完好如初,意思是說送雪人到沙漠的計畫看起來並非天方夜譚。

科學家趕緊跟時間賽跑,兩天前製作好雪人,裝進PANASONIC研發高科技的高壓真空箱,從日本新瀉國際機場(Niigata Airport)出發。新瀉是日本第一大米鄉、酒鄉;海灘,雪花,綠樹,篝火,群山環繞、被起起落落的海岸線所懷抱,綠草茵茵的草原,是個富饒充滿生命力的地方;然而即將前往的地方是阿拉伯半島,位於波斯灣西南部巴林國(Bahrain)的人工島(Durrat al Bahrain)靠近沙漠的中心,那裏不只雨水珍貴,更是終年高溫。像是大孩子般的科學家坦承:事實上,從日本雪地離開後,到處都顯得相對溫暖,機場同樣是高溫的地方,沙漠更不用說了,他們一直到出發前夕,內心都是忐忑不安,不確定任務到底能不能成功。

這次的實驗不同於沙盤推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但是真正不願意面對的,反而是孩子失望的臉龐,科學家連想都不敢想。終於經過將近40小時的飛行,來自日本的禮物盒安全抵達,所有的孩子齊聚引領期盼,當真空箱打開時,所有的孩子愣了一下,這個從來沒見過的白色物體,就是來自雪國的祝福?一旁的科學家一起鬆了一口氣,雪人的臉龐就像是在日本時一樣快樂。不到幾秒鐘的時間,孩子歡呼大叫,看著可愛的雪人娃娃,觸碰著這生從沒感受過的溫度,男孩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打起雪仗,不到幾分鐘的時間,雪人早已融化殆盡,融成一片水漬迅速蒸發。

這個美好計畫的發始人,就是巴林小女孩安娜(Amna),她透出淺淺的微笑,感謝科學家為她完成小小的夢想,她想讓弟弟沙林(Saleh)看看真正的雪人。當科學家看到她們姊弟倆露出快樂的微笑時,他們知道計畫完全成功了,這是科技企圖帶給人類最終的幸福改變。在氣候變遷的憂心壟罩下,沒有人會想到,有一群孩子會因為看見真正的雪而快樂微笑著…

本文為台灣唯一獨家授權撰文(版權所有 禁止轉載)

在沙漠中微笑的雪人~Make it happen. Make it different.(下)



當所有人都在瘋IPHONEIPAD的時候,科技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然而很多時候,人們似乎沒有變得更快樂,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反而更遙遠;或者我們似乎不再那麼關心我們的環境和地球。我想起有一年到柬埔寨吳哥窟自助旅行的時候,遇到一個18歲的年輕導遊,因為工作的關係,他學會說流利的英文和中文,他喜歡看韓劇和台灣的偶像劇,他沒有電腦,但卻有強烈的學習渴望。旅遊淡季的時候,他會到私立語言學校加強英文,當他看著來自文明國家的遊客,手拿高科技手機相機和許許多多的數位設備,他睜大眼睛瞧著,看起來很羨慕,但是當我問他:你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他就像所有的年輕人一般,聳聳肩偏頭想了一下,他說:我最大的夢想是可以看海。在吳哥窟他要花很很久的交通時間,才能看到海;身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守護人,他最不忍看到因為觀光發展,而破壞了美麗的歷史古老建築。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年輕男孩並沒有拉扯,他知道傳統和自然,是唯一不可失去的根基。


回到台灣後,每當我看見大海的明信片,都會在心裡想著,是不是要寄給這個萍水相逢的旅人。世界有多麼大,因為科技讓我們的距離變短,但因為有了便利的數位設備,我們不自覺拒絕許多美好體驗的機會,我們以為大海永遠會碧藍連天;當與朋友相聚時,我們關心的是彼此的工作發展,房子車子或是奢華的旅遊景點;我們給予下一代的是一層又一層,像樂高般的物質欲望與需求。行銷手法中的商品因為有故事而迷人,而故事來自於真實生活體驗,蘋果電腦賈伯斯說:如果沒有當年不帶任何目地,去上書法課的深刻體驗,不會有今天改變無數人的創意科技。

送雪人到沙漠,不只是新聞,更是一項科技的創舉。雪人會融化,但孩子永遠會記住那一刻的喜悅和感動,而科學家更會努力向前,帶給人們創新的改變和體驗。讓科技改變生活,讓你我找回人與人之間最初的連結,以及真正的微笑。

參考資料(摘自中央社)

雪人行程

出發時間:201111316:00(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抵達時間:20111157:43(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關於松下獨一無二的真空隔熱技術

在這個專案中使用的隔熱材料擁有一個玻璃纖維核心,外面包裹著塑膠金屬箔。其內部壓力被降至1-10Pa,使得這個隔熱裝置能夠減少氣體熱量傳遞。它的隔熱 效果是玻璃棉的38倍,是聚氨酯泡沫的約20倍,熱量傳導的下降速率為0.0012W/mK*松下測量方法)。目前松下許多家用電器,以及冷卻箱和閣樓均採用這項隔熱技術。

http://eco-ideas.net/sparks/snowman/
http://www.facebook.com/SPARKSlab
http://eco-ideas.net/sparks/
http://eco-ideas.net/



本文為台灣唯一獨家授權撰文(版權所有 禁止轉載)

旅行到世界的盡頭~搶救雨林大縱走(Pole 2 Pole 4 Charity)上



兩名背包客的瘋狂夢想
瘋狂、愛冒險、迷人的24歲年輕男孩+快樂、積極、忠誠的25歲男孩,會等於一場災難,還是一克拉的夢想?兩個熱愛自助旅行的陽光男孩JOSHVICTOR,從不認識的陌生人,成為一同攜手完成南北極旅行的患難戰友,從20115月開始一段史詩般的壯遊,目的為兩個非營利性綠色組織Ecosia(綠色搜尋引擎)WWF(World Widelife Fund,世界自然基金會)募款,同時紀錄世界各地關於環保行動的創意和靈感,並且宣揚愛護地球珍惜雨林的理念;JOSHVICTOR不改幽默詼諧的口吻說:我們想讓大家知道愛護地球有多簡單,我們相信小小的行動會帶來了不起的改變,這件事情超酷!

德國籍的JOSH目前居住於杜拜,他的家庭血統錯綜複雜有如一張歐洲地圖,他是捷克、德國、烏克蘭、法國、荷蘭祖先的後代,原本在歐洲足球聯盟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他最大的夢想是和父親一樣,到世界旅行,於是辭去足球隊前景看好的工作,獨自旅行超過50個國家。JOSH最輝煌的紀錄是從柏林沿路搭便車到伊朗旅行,並以相同方式回家;2010年他不花一毛錢和朋友從德國出發到杜拜,沿途中竟然還可以為巴基斯坦水災災民募款到2500歐元。

同樣地荷蘭籍的VICTOR也擁有一份前途似錦的工作,他在安泰集團(ING Group)擔任專案經理,24歲那一年,他最好的朋友因為罕見癌症過世,也改變了他的人生,他意識到夢想應該要即刻實踐,而不是等十年過後才去做。於是他決定替好朋友實踐他未完成的旅遊夢想,VICTOR用六個月的時間,到澳洲、紐西蘭、東南亞國家自助旅行,最後於2009年,在馬來西亞遇見志同道合的JOSH。旅行返家之後,VICTOR很清楚:旅途並沒有結束。經過一年的思考與沉澱後,他決定放下事業,和JOSH一起完成這個人生中最酷最令人雀躍的計畫。

從北極到南極的環保之旅
這趟史無前例的使命行動,就在一輛老舊的白色貨車,和二手回收油中神聖上路。兩個人都有豐富的自助旅行經驗,Pole 2 Pole 4 Charity(北極到南極的募款計畫)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紐約出發,橫跨美國、加拿大,一直到阿拉斯加的北極小鎮(North Pole, Alaska),總共走訪26個城市,沿途拜訪了有機農業、綠行動計畫(green living project),及能源再生地區。

VICTORJOSH想要證明低碳旅行並非難事,在旅途的過程中他們多用步行、大眾交通工具、搭便車甚至騎驢,受訪時VICTOR告訴我們,他們最高紀錄是從西雅圖(Seattle)步行到溫哥華(Vancouver),這是開車約兩到三小時的距離。居住於杜拜的JOSH:杜拜有世界上最好的大眾交通系統,以及可作為全世界典範的環保創意設計,然而便宜的汽車以及汽油讓大家不知不覺養成揮霍浪費的習性;在全球暖化問題日漸嚴重的今天,唯有提高人們的綠意識,才可以阻止無知的破壞與汙染,而Pole 2 Pole 4 Charity的任務,就是要用像傳福音般的方式告訴身邊的人:地球資源有多麼珍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守護她的未來。

原文刊於綠雜誌

旅行到世界的盡頭~搶救雨林大縱走 (Pole 2 Pole 4 Charity)下


點擊之間可以保護雨林
大家可能對Ecosia不太瞭解,其實Ecosia跟每天我們使用的搜尋引擎沒甚麼不同,只是他主要受到YAHOO(雅虎)Bing(繽紛,微軟旗下搜尋引擎)的支持,
使用者僅需要經由Ecosia入口網站搜尋;此外若是點擊廣告,YAHOOBing便會將大筆的廣告費付給Ecosia,而Ecosia80%收入所得捐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旗下眾多生態復育的保護雨林計畫,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搶救亞馬遜河計畫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個國際環保組織,致力籌募經費保護瀕危物種,推行多樣化的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項目有濕地海洋存護政策工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為地球一小時全球熄燈計畫”(Earth Hour)

Pole 2 Pole 4 Charity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EcosiaWWF募款,Ecosia負責媒體宣傳,每當VICTORJOSH抵達新的地區,Ecosia總部則會建議兩人拜訪當地有影響力的環保組織,或到學校、NPO單位見習,分享交流彼此對守護地球的想法和行動。VICTOR說當他們到阿拉斯加的小鎮,對當地人利用地熱發電感到非常訝異,那裏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但是他們還是有辦法利用天然資源發電,真的很了不起


史上最熱血的一趟旅行
沿途中兩個人不只旅行,更利用科技立即上傳最新影像或照片,放在FacebookYouTubeBlog與全球關心他們的人互動。有生意頭腦的他們想出一個替大家帶瓶中信到南極的點子:只需要捐10元美金,就可以將想說的話寫在回收小紙上,放進回收小瓶內,VICTORJOSH會替您把瓶中信帶到南極的研究中心,並且拍攝意義非凡的照片或影像,這樣的機會絕無僅有。接下來他們即將進行第二階段到南極的旅途,他們預計花費六個月,橫跨中美洲和南美洲一路抵達南極,這趟巨幅的移動不但挑戰地理、文化、語言、氣候和種種的侷限,更證明年輕人的夢想絕非空談。

你知道只要將手機銀幕亮度調降25%可以省下多少電力嗎?刷牙時把水龍頭關掉同樣是省水的小動作,地球的美麗不應該被人類漫不經心給破壞。JOSH:到南極是小時候到現在的夢想,那裏有最原始尚未被開發的自然,關心地球一點也不難,每一個人每一天小小的改變,將會是了不起的成就。正在進行式的Pole 2 Pole 4 Charity計畫,兩個夢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帶著熱情和勇氣上路,而身為地球公民的我們,愛地球行動,準備好上路了嗎?

全文刊於綠雜誌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永續,時尚流行關鍵字---紐約綠領設計師Carrie Parry(上)



從馬戲團發跡的服裝設計師
出生於洛杉磯的新銳服裝設計師Carrie Parry2011年於紐約市成立個人品牌,
以新人之姿當年度即得到美國永續創新時尚大獎”(Ethical Fashion Forum Innovation USA Award),隔年在阿姆斯特丹時尚周(fashion week)所舉辦的綠色時尚大賽(The Green Fashion Competition)以黑馬之姿獲獎,這個個頭嬌小,甜美可愛,但作品卻充滿熱情、童趣、簡潔、理性的年輕設計師,短時間內吸引國際眾多的矚目。特別是Carrie Parry為時尚帶進環保永續及社會責任的重要元素,以服裝設計為工具,傳達嶄新有力的時尚宣言。

畢業於知名藝術大學:倫敦聖馬汀藝術大學(Central Saint Martins,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主修服裝設計與行銷,工作經驗遍及眾多知名品牌,如 Zandra Rhodes, Marc by Marc Jacobs等,也參與奧斯卡獎電影藝妓回憶錄的幕後工作,然而更多其他獨特的工作經驗,塑造Carrie Parry與眾不同的品味與設計理念,在推出個人品牌之前,這個充滿活力與好奇心的年輕設計師,曾經跟著在英國擁有悠久歷史的馬戲團Gifford’s Circus(註一)到鄉間巡迴兩季、也曾於國際著名非營利組織地球宣言”(Earth Pleage)(註二)工作,正因為如此,Carrie Parry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身為企業可以做為教育消費者的重要角色。

位於紐約時尚重鎮,有無數積極熱切的年輕設計師想站上流行舞台,究竟是什麼讓Carrie Parry的作品獨樹一格,這個總是甜甜笑著的設計師說,其實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是生活中許多快樂的事,關鍵字可以分為:法國新浪潮電影、奧黛莉赫本、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註三)等等,最新系列曼泰古女士”(Mrs. Motaque)啟源於1970年代的家庭主婦,因為受夠了老是替丈夫清洗衣領袖口,所以乾脆把這兩個部位衣料剪下,活動式的領口與袖口反而為服裝帶來新的生命。



Carrie Parry的衣服除了不退潮流、實用、多功能之外,還兼具上班與宴會的交換,白天可以當作上班服,夜晚搖身一變又可以參加活動毫不失禮;週間可當做正式套裝,週末也可化身輕鬆休閒風。眼尖的人試看看可否在Carrie Parry的設計中找到法國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影子,深受六零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Carrie Parry努力尋找經典的品味。

原文刊登於綠雜誌2012.4

永續,時尚流行關鍵字---紐約綠領設計師Carrie Parry(下)



尊重紡織工藝並尋求公義原料
每件衣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從原料生產、染色、定色、紡織一直到抵達消費者的手中,其實已經經過千里運送。隨著快速時尚的消費習慣,我們往往看不見其實衣服才是最大汙染環境的工業。字中包含水、木,意謂著需要九次的定色上印,消耗的水及能源超過我們可以想像;整個生命週期對環境產生很大的汙染。特別是名牌衣物需要乾洗呵護,曾有研究指出,衣物清潔所造成的碳足跡約為生產時的兩倍。

Carrie Parry了解服裝製造對環境造成多大的影響,因此在全球標榜Made in China的時代,她背道而行標榜所有加工皆為紐約在地製造(made in New York)不只帶動當地經濟,同時她所使用的紡織原料沒有一項不是經過嚴格把關認證的有機原料,如有機棉、有機羊毛、回收聚酯纖維、純絲、纖維素纖維、Lyocell(註四)一種新型的、環保型的纖維,被國際紡織業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的綠色纖維,如此製造出的服裝經過多年後,依然可以透過天然的方式被地球分解,也讓穿著的人輕易地呼吸透氣,舒適的感覺將時尚經典以人為本。

早在馬戲團工作時,Carrie Parry接觸到印度婦女手工藝,繁複的花色與獨特技法不同於機器大量生產,也因此加強她結合第三世界國家工藝的理念。該品牌的原料來自於印度NPO組織Panchahuli Women Weavers,支持喜馬拉雅山32個村莊,超過800名婦女的生計,打破商業與公益之間的城牆。不只如此,Carrie Parry率先參與環保計畫替未來種樹”(Tree for the Future),客人每買一件衣服,Carrie Parry便替客人在印度西北區種下一棵樹,這是常年飽受水災之苦的地方,樹具有清潔水源及復育生命的功能,因為乾旱及土地貧瘠化,印度許多地方的樹木被砍伐殆盡替未來種樹計畫的任務主要是協助當地農業發展、施肥灌溉、種植多元果樹、保留大部分的紅土區。透過企業的社會理念,讓消費成為一件道德永續的事,也讓環保成為一門好生意。


永續時尚的轉型期
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平價時尚被視為新經典潮牌,快速購入也快速淘汰,然而生產線上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環境汙染。棉花的栽種,每年占用全世界農藥使用量的一成;製造一件聚酯纖維上衣,從石油礦場到成衣工廠,會釋放出衣服四分之一重量的空氣汙染物質,這些汙染物會危害呼吸功能,加重肺和心臟疾病,並且抑制免疫系統,造成其他健康問題。而製造聚酯纖維時會釋出本身十倍重的二氧化碳,是干擾全球氣候的幫兇。

過於富裕的結果造成過於多餘,英國知名的非營利機構OXFAM(註五)從二手衣起步,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社區街角的低調小店鋪,裡面販售有各式各樣的二手衣、二手商品,販售金額成為該組織重要收入來源,進而推廣終止貧窮、人道救援等國際工作,目前已遍及超過九十個國家。離我們最近的香港OXFAM每年盛大舉辦名人二手衣拍賣會,藉由交換二手衣達到公益與環保的效果,唯有透過分享與再生才能提高衣服的生命週期。

Carrie Parry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我踏進時尚這一行時我希望可以在這個領域長長久久,藉由服裝設計我更認識這個世界,我希望創造一個永不退流行的風格,所以我總是一邊工作,一邊思考可以為時尚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進步。衣服的原料深深影響我的設計,是絕不可以妥協的部分,永續是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到現在為止,我仍在學習,希望每天都有新的啟發。每一件衣服都是經過無數人的手藝得以完成,二手衣是一趟美妙的旅程,購買二手衣不但延長衣服的生命週期,更可以減低垃圾掩埋場的負荷;時尚潮流是循環的過程,今天的二手衣誰說將來不會成為眾人羨豔的壓箱寶。

Carrie Parry在自創品牌時,期許自己的作品包含三元素:時尚(fashion)、布料(fabric)、體驗(feel),時尚工業長期利用百分之八十人的資源,創造僅僅百分之二十人的奢華,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未來消費者選擇的標竿,開創市場很困難,Carrie Parry:我們不只想要改變消費者,也想改變合作廠商和整個時尚界環境,這是目前這行業最大的挑戰。設計師轉型了,而消費者您的思維準備好轉型了嗎?

註一: Gifford’s Circus2000年成立的英國傳統馬戲團,每年夏天固定至西南部鄉間巡迴演出,在小小的白色帳篷內上演戲劇、舞蹈、馬戲、音樂等娛樂表演。

註二: 地球宣言”(Earth Pleage)組織是一個位於紐約重要的非營利機構,致力為商業尋求環保的替代方式。20041月舉辦未來時尚”(Future Fashion)展,為紐約時裝周揭開序幕。自此該組織便持續與農民、紡織品製造商、設計師及零售商有著緊密聯繫,並推廣以永續織品sustainable textiles)為主的時裝系列,並促進業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註三: 草間彌生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註四)Lyocell其優良的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特性,使產品集棉的吸濕透氣性、絲的手感光澤、化纖的強力、毛的挺爽於一身,其與天然纖維的極具親和力特性,能開發出多種高附加值的機織和針織產品,被譽為可替代性環保織品。


(註五) OXFAM樂施會創立於1976年,當時一群志願人士走在一起,開設二手商品店,為世界各地的扶貧工作籌款。致力於消除貧窮,以及與貧窮有關的不公平現象。

原文刊登於綠雜誌 2012.4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獨立設計師運動新浪潮- Indie Designer Movement



還記得前幾期的文章"創意寶盒--全球最大手工藝品市集"為讀者介紹ESTY如何透過網路平台,募集全球獨立創作個人品牌設計師在網路開店,企圖以微型創業(small business)帶來收入所得,藉由尊重創意與工藝(authorship),達到永續生活,讓購物變成一件令人興奮好玩的事。當筆者跟隨設計師的腳步前進時,赫然發現,原來我們正面臨一個時尚轉型,獨立設計師運動新浪潮的時代,本文將為讀者整理出近來在中國及台灣網路逐漸醞釀的新趨勢及觀察,讓喜愛藝術的您一同參與繁花盛開的時代。

喜愛閱讀雜誌的朋友,不知道最近有沒有在書店發現一本維多利亞風格的雜誌,很像學生時代自費出版的刊物,環保紙質充滿文藝青年的調調,既強調時尚流行、又報導小資生活,但更吸引人的是文創設計的新美學。這本名為【Little Thing戀物誌】的雜誌族群,鎖定於新世代有國際視野,受過良好教育,熱愛創意生活的都會女性;內容有異於流俗的歐美品牌,涵蓋時尚、創意、文化、電影、音樂、美食、旅行、園藝,家居、設計等項目;跨界服裝、配飾、插畫、攝影、藝術、創意生活等領域。

主題為蒐集和介紹有趣的時尚趨勢和人物,以雙月刊形式發行,每期發行15萬冊,簡繁體版本,目前可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杭州等15個中國一線城市;及香港、澳門、新加坡、台灣發現她的蹤影。隨著智慧型手機更可以用APP下載,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閱讀。


不限於平面媒體,【Little Thing戀物誌】藉由雜誌、網路商城(淘寶網)、網路社群(social community)及活動(event)相結合,為中國熱愛時尚創意生活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生活體驗。不同於傳統名牌的奢華與高昂消費,這本主打年輕女性的雜誌更關心傳播美麗美好事物及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推廣時尚、創意、環保健康生活方式如同雜誌中一再出現的口號 我們收集美麗事物 we collect beautiful things”

相較於日系雜誌,【Little Thing戀物誌】少了商業銅臭,多了人文氣息,不管是北歐森林風、文藝知青系列,讓讀者藉由閱讀完成一趟世界旅行。反觀台灣雖小,但我們也有堅持賣好設計,熱愛限量生產,販售與原創商品的設計品網路購物平台”Pinkoi設計館。原身為軟體開發公司,因為喜歡「回歸生活的設計」,所以專注販售讓生活更美好的設計品、以及設計師的原創設計。2009年由幾位從美國矽谷歸國的年輕人組成,以【科技+文創】的精神發跡,成為眾所矚目的台灣ESTY,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傳統大量生產的觀念已經過時,客製化量身打造才夠IN

Pinkoi設計網可以找到大量使用環保材質及回收綠行動的創意,堅持手感的溫度取代了廉價Made in China的標籤。正如同人力資源大師吉姆.馬修曼(Jim Matthewman)在《不為老闆,我為全世界工作!》一書中提到:

Y世代出生於1983年之後,界於2227歲,他們有能力客製化任何事物,以配合自己的世界。他們不需要購買唱片或光碟片,因為他們可以下載自己喜歡的歌曲,在自己的iPod上創造他們自己的播放清單。他們可以在Facebook上創造自己的個人網頁,利用網際網路創造個人的旅行計畫,或者漫遊在虛擬的夢幻世界當中。

新世代的特色是:具備國際化與多元文化、具社會價值、強烈的自信、是未來最具生產力的一群人。

Indie Designer Movement (獨立設計師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崛起,根據維基百科定義,目前這股風潮已經漫延到小眾媒體、獨立音樂、獨立製片、料裡、娛樂產業、電玩換言之,Indie Designer是一種風格,一種生活態度。隨波逐流的時代過去了,廉價複製的品味也已經消失,找到自己的位置座標才是最酷的事!

參考網站: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法式冷靜vs.台式黏膩《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刊登日期: 2012 03 01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艾維吉兒舞團
時間:201202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On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舞作從三個女孩的詩朗誦開始,法文版的、英文版,最後用中文詮釋個人心中的傳奇女詩人。擔任全劇主軸的徐堰鈴唸的不是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原著詩句,而是由法國劇作家改編的劇本。雖說由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但舞蹈的成分等同於劇場,也因此觀眾大部分的焦點幾 乎都擺在演員徐堰鈴身上。演出開始,身為Emily Dickinson代言人的舞者,用幾近天真少女爛漫的語調時而自語、時而輕笑、時而陶醉,徹底顛覆讀者對Emily Dickinson的既定印象。

畢竟仍是舞蹈作品,類似線性簡潔排列組合的規律反覆,令人以為回到熟悉的Emily Dickinson節奏,安靜、永恆、時而幽默的詼諧;然而就像是暴風雨的前夕,寧靜之後是無止盡狂亂的夜,延續《給普拉斯》中患精神疾病的女作家,徐堰 鈴稱職地表演出藝術家內心萬馬奔騰的反覆猶疑,是與不是?該如此不該如此?在這裡,我想向來喜愛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禁困惑不已。

法國編舞家米希恩艾維吉兒開宗明義指出,她編的不是Emily Dickinson的詩作,而是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許多困境時的徬徨舉棋不定,然而瞭解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難發現,遺世獨立的她其實有比誰都堅強的心志,即使面對困惑與違背世俗時,這位美國女詩人也會選擇以寬闊讓步的距離面對,就算 是小青蛙、輕柔的風,自然界中渺小的生物,都可以成為Emily Dickinson的導師。創作者的寄情用在Emily Dickinson身上,似乎僅能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侷限,而非女詩人的情境。

因為神秘的身世,令人好奇Emily Dickinson與情人之間的關係,舞作中三位於平台上的黑衣男性,企圖與三種不同型式的Emily Dickinson拉扯牽絆,不管是歌者、舞者、吟誦者,在愛的守護與無助中漸漸成形。女性創作者的觀點退而表現出女詩人對男性的渴求。兩人在有限的空間 中相擁共舞,但女舞者雙足一再出格,欲拒還迎的情慾令人動容。

只是,創作者過於放大Emily Dickinson生平中感情不順的焦點,令人忘卻其實這位求知若渴的女詩人,在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時,也許視之為父親、兄長、老師的柏拉圖式愛情, 堅決選擇未婚也許是更希望保持愛情的純粹與永恆。男性的角色對Emily Dickinson來說,滋養與支持大過於肉體的親密接觸。而面對生命中重要男人的死亡離去,Emily Dickinson能選擇的,似乎只有更加遠離人群,以文字弔念。

《明天的這裡還會有黎明嗎?》最令人期待的是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合作,然而在五位台籍舞者加一位法籍舞者的組合下,法籍舞者的角色似乎退 為陪襯的功能,縱使以英語吟唱Emily Dickinson的詩作,但因為與徐堰鈴的劇本台詞節奏失拍,反而造成一種疏離的美感:法式的冷靜理性,相較於台式的黏膩沉溺,令觀眾渴望在簡潔的舞台 中尋找一種穩定。三座基石、三盞燈,也許是Emily Dickinson留給觀眾剩下最後的一點肯定。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小而慢的溫柔革命~樸門永續設計



每個人都夢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家,可以自己設計喜歡的顏色、結構和動線,那樣的參與感令人雀躍萬分,其實人人都可以是創意家,當然也可以是設計師。不管是身在鄉村還是都市,室內或是戶外,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落實環境設計的理念,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luture)想告訴大家的就是一個簡單、實用、人人都可以學會的設計方法,為地球創造更多生機盎然、趣味橫生的空間,同時省下更多能源,創造出更多資源。

“Permaculture”“permanent”(永恆的)、“agriculture”(農業)和“culture”(文化)的縮寫。在台灣,Permaculture曾被譯為永續栽培或樸門農藝。最早是由澳洲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於1974年共同提出的一種生態設計方法。核心精神包含三大生態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其主要精神所在就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生活,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它可以是科學、農業,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 和藝術。建築師、社區規劃師、農夫、經濟學者、社會科學家,甚至學生、家居者或園丁等都可以根據它的精神和設計原則,找到符合需求的方式。

日本長野縣信州Shalom樸門社區已有超過30年歷史,在社區中除了有機蔬菜的種植外,並結合野外保育工作,此外更開放自然農體驗活動,讓一般人也可以有機會住在鄉間,學習生態環保的自然倫理。更特別的是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商店,還附設有幼稚園,Shalom樸門社區主人告訴我們,他希望創造出一個希望的地球小屋,社區的概念不但讓居民關係更緊密,也帶動觀光經濟效益,這裡適合全家一起出遊,更是都市人放鬆休憩的空間。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Taiwan Permaculture Institute)200912月成立,理事長孟磊(Peter Morehead)同時也是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的創辦人,秉持對自然與環境的熱愛,在台灣十年來不間斷地推廣環境教育,老外臉孔,但說得一口標準中文的孟磊說:因為氣喘的毛病,所以他必須居住在一個乾淨且健康的環境中,因為喜歡台灣,所以不管是住在陽明山、新店還是台東,都充分運用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概念,打造出獨特且具療癒性的綠色空間。

樸門永續設計的原理很簡單,就是設計出環境的循環系統,讓進來的能源慢下來不輕易離開,如同樹根吸水作用一般;蜿蜒的河流因為速度不快,所以在流動的過程中灌溉滋養土地;也像是我們的腸道,在消化的過程中,盡可能吸收有益處的養分,等物盡其用後才將廢物排出。屋頂菜園、在地麵包窯、社區堆肥、土地復育、雨水灌溉等專案都是利用簡單原理、透過多元思考的實驗,一步步接近理想的生態巡環。孟磊說他的目標是用最低的能源,創造出最佳生產力的土地。

傳統的關係是:生產者提供糧食給消費者,但都市農夫如今可以成為在地生產者;太陽能鍋具效果好至超乎想像,僅僅利用太陽能和簡單的輔具,就可以料理出美味方便的食物。現代人過於依賴能源、盲目消費的結果讓自己失去創意與樂趣,有時候把問題視為正面的資源,反而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發現曾經被我們忽視但可能非常有用的資源。孟磊邊笑邊說,有一年他突發奇想動手設計了一個堆肥廁所,利用覆蓋原理,不但沒有異味,一段時間以後,堆肥竟然變成菜園裡最肥沃的土壤,我們為什麼要將如此珍貴的東西排到千里之外呢?

生態系統中除了環境之外,其實資本主義商業機制也是蠶食我們美好生活的怪獸,每一天我們花最寶貴的時間工作賺錢,用消費滿足短暫的快樂,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蓮葉清單:簡單生活七步驟一書中,作者瑪莉安說減速(downshifting)是我們的第一步。孟磊說社區貨幣(地域貨幣)也是循環系統的一種,LETS(local exchange trading scheme)透過在地消費,彼此交換貨品或服務、實用當季食材等,將貨幣經濟留在社區內,彼此回饋互助,何嘗不是一種良性循環,2008年開始,孟磊在新店花園新城社區首次嘗試社區貨幣的遊戲,他邊掏皮夾邊說這個名為花錢的實驗真的很有趣,串連2000名居民,改變世界一點也不難。

樸門永續設計顧名思義與食物關係匪淺,但背後蘊藏著高度的土地關懷(earth care),一塊地很輕易地就可以被農藥或化學肥料汙染,然而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可以將它復育,人類僅僅是地球生態系統中微小的一個物種,卻留下萬年不復的足跡。力量小且緩慢的解決方法,卻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立即有效的方法,樸門永續設計就像呼吸一樣簡單,但是藉由學習,我們可以呼吸地更好。

參考書目:蓮葉清單: 簡單生活七步驟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實用小貼士

一:在家附近任何一塊小空地,都可以利用厚土堆肥種植方式,創造充滿生機的綠地,不需要花費太多的人工照顧,就可以輕鬆蔬菜或是觀賞植物。

二:蒐集雨水其實一點也不難,你住在頂樓嗎?或是一樓呢?只要利用簡單的水管,就可以輕鬆蒐集雨水,利用來沖馬桶,也是資源循環的好方法喔。




原文刊登於有機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