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從台南海邊長成的生活藝術家 專訪台南佳里 小木作 創辦人侯成育


/林珮芸

「因為愛惜老樹,所以開始創作的生命;長久以來,一直尋找可以代表台灣的樹木,終於領悟龍眼木是最能代表台灣精神的木材」。七十一年次一臉憨厚的返鄉青年侯成育(綽號花猴)熱誠地娓娓道來,關於創作的故事,關於故鄉的召喚,關於用藝術改變舊宅空間的起始。與花猴相約在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的「木空間一Anadou X 小木作特展」展場,過去日式糖廠的紅磚空間,分為不同區域的木作展示,第一眼看似質樸、童趣;兩位木作職人呈現明顯不同風格,卻和諧地交融相互輝映。小木作多是利用舊木作成的生活器皿,如木製餐具、文具、小型裝飾品;另一位台南藝術家Anadou則是以精巧的構造,拼裝出一個個類似樂高的玩偶造型。展區中間隨興佈置的碎木塊圓圈,則成為立刻吸引孩子目光的遊戲區。

剛剛帶完親子木作工作坊的侯成育說「不能小看這些孩子,他們隨手堆出來的作品,只要幫忙黏上固定膠,就可以變成專業的藝術品」,這時我定神一看,果然看見孩子面前一人一座可愛的小城堡、機器人,令人錯以為這裡是誠品書店兒童館,或是樂高公司的兒童區。孩子可以盡情在廣大的空間中,親手觸摸每一件木作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取材為在地的樹木,這些原本將被當成廢棄物的木塊,因為設計的巧思,重新被賦予新的生命。



「我大學唸的是建築,實習和畢業後的工作讓我有機會跑遍台灣各個地方。其中在天后宮做文史調查的經驗影響我最多」不改幽默本性的花猴一邊說,一邊形容進香客的香火,從身後直竄正懸在空中,分析廟宇建築的他所經歷的奇特經驗。父親經營園藝工作,時常有機會修剪超過七十年以上的老樹。其中一顆照顧很久的楊桃樹,因為長年修剪費用過高,屋主決定要將老樹砍掉。花猴覺得很可惜,於是說服父親降低維修費用;然而,接下來面臨的難題是,工資減少、修剪回來的細條又該如何處理?不斷思索上一代的經營理念與現實生活的衝突,後來花猴靈機一動,用紅磚搭了土窯烤麵包,細枝木條變成免費的升火原料。麵包販售帶來新收入,也因此認識更多自給自足、認真生活的朋友。

學校畢業後,大約有十二年的時間在外地工作,近三年,因為家中生意希望他回來幫忙。決定返鄉後的第一年,侯成育每天拿著相機在大街小巷穿梭,拍照、記錄做調研。想知道靠近海邊的台南佳里有哪些在地特色。以舊木創作之初,有一天看見新生兒拿著檜木餐具直接放入口中,驚慌之餘開始深思,如何做出安全無毒的環保餐具。手工藝技巧沒有問題,但材質卻需要深思。檜木並非台灣特有種,加上數量越來越稀少,對花猴來說,這樣的樹種不足以呈現台灣特色。一天,他看見老師傅將龍眼木丟進火裡燒,才知道龍眼木過去常用來做佛像,或是廚房的粘版。木質硬、難塑型,老人家都不喜歡這種木材。花猴馬上靈光乍現,原來龍眼木最能夠代表台灣,數量多,街頭巷尾人人家都有一株。木質硬用來做餐具、文具最堅固。只是對製造者來說,創作過程加倍辛苦。



「木空間一Anadou X 小木作特展」的展覽很有趣,第一個進駐的只有侯成育的木作餐具小器皿。後來看見斑駁的紅磚牆,於是興起了「海洋」的主題。小木工到海邊將廢棄的木船殘骸撿回來,刷上藍色、白色,變成另外一隻小船,以簡單的鐵釘直接鑲入紅磚縫隙中;小船上還有一座小小的燈塔,象徵過去討海人的信心和夢想。「當我佈置完這面牆後,Anadou說他也要做一艘船,就是那座諾亞方舟」花猴指著對面的造型品說。一下子要妝點完偌大的展場實在很不容易。花猴和Anadou決定用「堆疊」的概念,一點一點加進新元素,將孩子的創作、工作坊的成品也融入展場中。不斷調整、不斷流動、讓每一次來訪都有新奇的發現。「這樣會為糖廠帶來越來越多的人潮」花猴開心地說。而照顧展場的園區工作人員也笑咪咪說「以前這邊看起來荒廢,多虧在地的藝術家願意進駐,現在變得越來越好,家長也喜歡帶小朋友來接觸藝術。」

對於這位返鄉青年藝術家來說,小時候住在佳里糖廠的斜對面,數次的搬家住遍大部分的佳里區。熟悉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民情,讓他不忍看見鄉鎮的蕭條。回家幫忙後成為第二代的園藝經營者,有別於上一代的理念,將藝術與生活緊緊相聯;將環保意識融入創作,讓小鎮看見希望也帶來新的藝文氣息。木質創作很困難嗎?大人也許這樣認為,但是看見輕鬆地坐在地上堆積木、排造型的小小人兒,會發現原來孩子受到大自然素材啟發,激盪出的想像力與創意,是天生具有的能力。


  
木空間一Anadou X 小木作特展
       
活動地點︰蕭壠文化園區A1
活動地址︰臺南市佳里區六安里六安130
活動時間︰2014/06/15 2014/08/31


新營市社區有機商店 「美地有機生活館」


/林珮芸

「我來這邊買有機商品已經很多年了,老闆夫婦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很信任他們的正直」,一位用車子載回眾多商品的客人邊走邊說。短短十五分鐘的時間,大約走進三位女性客人,看得出來都是老顧客,雖然嘴裡嚷著不需要,是看在是有機商品的份上,所以買回家用看看;但卻沒有停止從架上取下商品。嬌小溫柔的老闆娘林靜宜以純分享毫無壓力的方式,介紹琳瑯滿目的架上商品;並且保證絕對是親身體驗過才拿出來賣的。

「一開始因為身體不好,所以想一邊經營一邊自己吃」虔誠的基督徒林靜宜說,七、八年前靠著自己的摸索,沒有選擇加盟,也沒有任何專業訓練,開了一家生機食品專賣店;現在大多是廠商主動找她,有些產品甚至是新營唯一一家的通路。一走進店裡她立刻強調「我們的東西不全然是有機的,也有一些品質好但沒有認證的商品」。「美地有機生活館位於台南新營市文教區,鄰近有衛生局和數間中、小學;樸實安靜地座落在社區之間,一樓店面和二樓住家混合,老闆娘在家經營小小的生機食品商店。主要商品為五榖雜糧、生機食品、堅果系列、生鮮魚肉和米、油、糖。

大約十五坪的空間規劃有序,門口有片小小綠地花園,推門而進,左邊是生鮮魚類的冷凍庫,專賣香草豬肉和天和鮮物的漁產;左右兩邊木質櫃上陳列著各國進口的天然沐浴用品、清潔液、牙膏等。一位在店裡採購的客人說:「他們的牙膏很好用,德國進口用起來很天然」我定神一看,原來那是金盞花口味的牙膏,根據老闆娘說,定價打九折,大約是四百元。趁著店裡沒有客人,我和老闆娘隨口聊聊,知道這間店幾乎是她一人打理,主要的目的是自顧養生也順便結交朋友;因為先生在台糖工作的關係,店裡也賣了不少台糖系列產品,等我駕車離去時,赫然發現新營糖廠就在附近。



「有機產品利潤不高,所以我們店裡有機和非有機的比例大約各是一半;又因為附近競爭很大,很多連鎖型有機商店,所以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特色。地上這些進口麵粉、黃豆、五榖雜糧是我們自己分裝的,希望為消費者嚴選一些優良的穀類」而這些秤斤秤兩賣的服務,不會在其他有機商店看到,無形中替店家多了和消費者互動的機會,濃濃的人情味也是少見的景象。談到生鮮產品,林靜宜無奈地說:「雖然我們也是假日農夫,但產量很少,也沒有定期供貨和配菜的服務,所以客人大多到鄰近的有機商店買蔬果」。

新營市區消費者多是附近的公教人員,無形之中已經篩選出認同有機商品的主力消費者,「美地有機生活館固定和廠商合作,開設DIY課程,教客人用機器做麵包、烹調食物,這是店裡人氣最旺的活動。近期受廠商邀請,也開始舉辦產地小旅行的活動,帶著消費者到農場親自體驗務農的樂趣。林靜宜和先生兩個人,在小小的空間和資源中,不希望做太多宣傳廣告,只希望可以用口碑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客人;在有機和生機食品的世界中,悠遊自在,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原文刊登於有機誌2014.07 月號

穀粒蔬食 想做有機店的吳寶春


/林珮芸

「我們是2013年開的,短短一年中間經歷幾次的關鍵期,我們在台南赤嵌樓這邊,算是很競爭但也很菁華的地區,我們希望可以幫助農夫,幫忙銷售,利用入菜的方式,讓有機蔬菜提高價值」創辦人吳幸純誠懇但親和地說。台南有機餐廳穀粒蔬食是一群喜歡健康食材、喜歡陶藝的朋友共同創辦的,在這個空間裡,餐桌是主角,食材是啦啦隊,形成完美的對話缺一不可。不同於一般生機商店主打零售,台南穀粒蔬食打破一般人對於有機蔬菜的想像。「一般人買了好的有機蔬菜但是不會料理,很多時候沒有讓食材的原味展現出色的表現,這很可惜」共同創辦人林建亨說。

邀請農夫入股,是餐廳對生產者最高致敬,也是種植者對消費者的責任。「我們挑選鑑別度高的食材」過去從事國際業務,吃遍各大星級餐廳的林建亨說。目前合作的農夫約有一百位,其中最大的蔬菜來自於「台灣阿甘」,人稱阿甘的甘文聰除了本身是有機農,也協助其他農友與通路合作,是有機業相當知名的品牌。一些食材同樣銷到高級餐廳或是吳寶春的麵包店,穀粒蔬食希望可以挑戰台南府城的美食文化,在一片低價且普遍接受度高的觀光景點旁,開起精品級的蔬食店,勇氣不小。林建亨靦腆地說「台南是我的故鄉,想說在這邊試賣看看」,記者親訪的當天,座無虛席,甚至有國外來的旅客,因為據說看了「孤獨星球」上的英文介紹,所以想來體驗看看。




「農夫只會種不會賣,有的幾乎是生命大半時間在除蟲、收割菜,看到這些努力的土地守護者,你會很想幫助他們」身兼廚師也是製陶愛好者的吳幸純若有所思地說。茹素超過二十年的她,挑戰一般素食的料理方式。不用蛋、奶、素料,無形中已經框住自己的發揮空間;但是善用食材本身的「以味提味」利用紅蘿蔔、豆腐、黑木耳熬出的高湯,連客人都想買。而自行研發的臭豆腐、果仁拌飯、酸菜火鍋是店裡的明星餐點。「調味料的辣油也花了我們很長的時間研發」據說有客人吃到特製的辣油感動到想哭。創業之初曾經被一顆質樸但風味恆長的鳳梨所感動,深深瞭解食材原味與土地之間的精彩火花。



因為喜歡陶藝,所以餐廳許多餐具、盤皿是親手燒的作品;空間中妝點著花藝、石頭、木質和大片落地玻璃,濃濃的和風禪味,端上的是台南道地的家鄉菜。櫃架上精心陳列各式各樣的有機蔬果和家庭加工品。兩顆土芭樂、一條菜瓜、有蟲的菜、小量的收成吳幸純都願意幫忙賣,只要農夫提早告知,廚師都有辦法入菜,不浪費,不要求農夫一定要提供漂亮、外型佳的蔬果。我在架上興味盎然地看著一把用麻繩束成的有機茄子,茄子不是紫色卻是白色。類農夫市集的櫥窗陳列,吳幸純用心教導消費者大自然真正的面貌。




穀粒蔬食自然風味料理
700
民權路二段242
06 221 7116

原文刊登於有機誌 2014.07 月號

照片版權所有

地點更新
地址: 700台南市中西區永華一街148巷15號
電話: 0985 688 844
開放時間

星期四 16:30–22:00
星期五 16:30–22:00
星期六 11:30–14:00, 17:00–22:00
星期日 11:30–14:00, 17:00–22:00
星期一 16:30–22:00
星期二 16:30–22:00
星期三 16:30–22:00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用漫畫勾勒創意的世界 專訪丹麥The Animiation Workshop藝術學校 視覺敘事系系主任 Peter Dyring-Olsen


/林珮芸

「我從小超愛看漫畫,即使到了高中、大學,全班只有兩個人看漫畫,我就是其中之一」飛了十二個小時,從丹麥抵達台北,這是The Animiation WorkshopVIA University College藝術學校「視覺敘事系(Graphic Storytelling)系主任 Peter Dyring-Olsen第一次到亞洲,主要是受邀「2014青春未來影展」來台演講及辦工作坊。一見面Peter開門見山地說「這個科系很新,即使在丹麥都是新的概念」,有鑑於一般教育系統對於漫畫的偏見,Peter決定透過自己親身的成長故事,告訴學校和家長「看漫畫的小孩不一定會變壞」,其中漫畫訓練讀者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故事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漫畫培養孩子的「閱讀力」。

聽起來很像歪理,但是從小在漫畫書堆長大的Peter並沒有因此而少看其他的優良課外讀物。「我媽很聰明,她告訴我,看完一本書才可以看一本漫畫,所以我每個暑假,都從圖書館裡借了厚厚一疊的漫畫,一邊和家人出門度假,一邊啃漫畫」現齡41歲的他,高瘦的身材理了一個大光頭,看起來就像是年輕人一般充滿活力和動感。當被問到漫畫書帶給他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Peter想了一下說「我很喜歡畫畫,但是到了22歲後認清現實,知道我不是當畫家的料,所以停止畫畫。但是在漫畫的世界裡,什麼事都有可能,那是充滿想像和魔力的世界」,Peter如數家珍地介紹他幾乎看遍所有的漫畫,而影響他最大的竟然是「七龍珠」,這次來到台北也恰好趕上「海賊王」的展覽,他開心地說「真是不虛此行」。      

大學時念的是英國文學和藝術史,大量的經典閱讀讓他更渴望從漫畫中得到一點喘息。Peter慧詰地強調他不是宅男,生活中除了漫畫還有很多不同的樂趣。「我有不同族群的朋友,我在樂團中擔任鼓手,音樂也是我酷愛的嗜好」。大學畢業後,到英國書商EGMONT,也是國際知名兒童書籍出版社工作。該出版社出過維尼熊、丁丁歷險記、湯瑪士小火車等系列兒童繪本。而Peter當時負責的是迪士尼系列。他說:「那六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學習到很多,為了配合迪士尼的電影卡通,我們必須規劃很多相關兒童書籍」。




當我繼續詢問關於迪士尼的成功秘訣,Peter一邊回憶一邊分析:「他們很會說故事,用簡單的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共鳴」。為了行銷電影,Peter必須試著抓出故事中的重要元素,重新拼貼,發展出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故事書。這份工作挑戰很大,「大多時間我要和總公司溝通,我的提案他們有時會拒絕,但是不會告訴我理由,所以我必須自己思考哪些故事結構是可行的,這樣的工作流程真的很像在玩樂高」。當提到樂高,家中兩個孩子分別是七歲和八歲,Peter很鼓勵孩子可以看《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那是一部美國和澳大利亞合作拍攝的冒險喜劇電腦動畫電影。Peter認為「那可以幫助孩子發揮創意」。

在進入學校擔任教職之前,Peter還曾在廣告公司工作過兩年,對他的故事結構能力培養也很有幫助,那份工作主要是為DVD的封面背後寫文案。工作的壓力不小,因為所有消費者都會因為文案是否吸引人而決定是否購買。但是商業操作給後端工作者的時間有限,「偷偷跟妳說,大部分時候我甚至沒有看過影片,所以有時候會發生可怕的錯誤」他聳聳肩說。這份工作讓他學習了解,在短時間必須寫出吸引人的微短篇故事,這對Peter Dyring-Olsen後來寫動畫短片劇本很有幫助。

進入教育體系後,Peter最主要的工作是協助系所運作順利,學校的職責不是保護學生,而是協助他們建立有紀律且自主的創意工作節奏(creative work flow),要學習的內容包括如何固定創作、面對創作瓶頸、自我激勵、看到遠方的目標願景(set goal)、時間安排,這一切一切是培養藝術家重要的養分。說一個好故事之前,必須要先好好生活。然後才可以掌握在閒散、與抓住靈感瞬間的速度。 

The Animiation Workshop, VIA University College位於一個小鎮,當地人數不超過三萬三千人,Peter認為這樣的清幽環境有助於藝術學生可以專注;但以另一個層面來說,丹麥是個小國,全世界僅僅少數人說丹麥文,這些小國寡民的弱勢逼迫他們必須要擁抱世界、與國際接軌。「開放性」是最重要的生存方式,這點Peter認為台灣也處在類似的位置。這次來到亞洲,他看見不同文化的動能。過去從漫畫中瞭解的亞洲文化,如今從紙上躍然成真,覺得不可思議之餘,他也期待自己和所有藝術學生,要勇敢接受不同視野,讓想像力奔馳在夢想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事不可能!這是漫畫帶給Peter的勇氣和希望。

文章引自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是一個以友善環境、關注青年創意、國際、美學、多元lifestyle 的媒體平台
作者林珮芸(藝文&環境 自由撰稿人)


2014青春 未來影展】資訊
▲展期
2014.07.19~09.14

▲上映地點
台北│MOCAVideo當代影像聚場
每日10:00-11:00/16:00-22:00循環播放 / 活動大廳週二~日10:00-18:00(逢週一休館或活動舉辦時段,暫停播放)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No. 39, Chang-An West Road, Taipei 103)

台中│金典綠園道商場棋想空間
每週一~五13:00-18:00
台中市西區健行路10494F

日本│京都シネマ電影院


澳門│澳門業餘進修中心I Center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異鄉人的電影美學 新加坡導演 林毅煒 Thomas Lim


/林珮芸

「我從未如此深刻感受到,我與自己的距離如此遙遠,卻如此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卡謬《異鄉人》

「拍好一部電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那個地方住上一陣子」。36歲的新加坡導演林毅煒(Thomas Lim)21歲離家後,15年的時間內,曾經住過倫敦、北京、香港,澳門,而現在正定居在日本東京。新加坡對他來說,反而是近鄉情怯、說不上是真正熟悉還是陌生的地方了。「我是從演員出身,在北京拍過四年的戲,大多是在美國電影演出,後來也去大陸拍電視劇。電視劇也在CCTV播出。會開始拍電影是因為受到身邊人的影響,有一些朋友得了獎,我也越來越有創作的慾望」外表介於斯文和陽剛之間,溫暖有神的單眼皮散發濃濃的東方神韻,讓人看了一眼,卻分不清他究竟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華裔的美國人。




在林毅煒身上看不見文化的隔閡,世界地圖在他身上像是被內化到血液般地理所當然。「我一直是異鄉人,當外國人的好處是,你可以比本地導演更清楚地看見事情。你可以選擇一種位置,融入或是旁觀。而我大多數屬於後者」,2012年第一部電影「輪盤」(Roulette City)便是在澳門取景、撰寫劇本並以低成本拍攝完成。一上映立刻受到媒體的矚目,成為澳門的新年賀歲片,佔據澳門和葡文媒體報紙版面,甚至在日本上院線片,吸引日本合作邀約。「輪盤」說的是賭場的故事,但卻和一般香港商業片不同。電影中討論澳門青年求學、就業,以及大陸賭湧入澳門夢想一夜致富的衝突。電影中有我們熟悉的元素,有金錢、慾望、愛情和在社會底層求生存的掙扎。「我受華文電影和美國電影影響很深」在台北受訪的林毅煒笑笑說。



少年時愛上旅行的感覺,曾經訂下「30歲前要走過30個國家」的宏願,最後真的做到了。「30歲時我剛好落腳在台灣的花蓮,在海邊騎單車很開心呀!」這位旅行過世界多國的年輕導演露出天真的表情說。最瘋狂的一次,是從新加坡環中國大陸,最後搭了50小時的船到日本,中間只靠火車、巴士,完全不搭飛機。拍戲時的體力是這樣磨練出來的;創作的養分也是在旅行中不斷觀察、思索培養的。勇敢地將自己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那裡看似落地生根,彷彿是當地人般地工作、生活,雖然生存對異鄉人是多了門檻,但這同時也是創作的靈感。林毅煒很享受這樣的工作方式。

祖籍福建的導演,受到台灣侯孝賢、李安導演很大,也受到美國資深演員兼導演小柯林頓·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和英國年輕編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Christopher Nolan)的影響。前者出名於1964年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等一系列西部片,著名電影有「鏢客三部曲」、《緊急追捕令》系列、《麥迪遜之橋》等片。而後者是《全面啟動》的導演。




毅煒超過十年的演員經驗,讓他在執導之際多了更多的效率和準確性。即便是自己的作品,他也時常入境演出一個角色,「這樣可以少敲一個演員錄音的通告」他開玩笑地說。真正影響他的人是在大陸河南少林寺旅行時遇見的同伴Michael R.Morris,一位美國洛杉磯知名的讀劇人(script doctor),兩人相差大約十歲,同樣熱愛電影和旅行。「我有勇氣拍『輪盤』很大的原因是受到這位朋友的影響,當我們一起在柬埔寨旅行時,我看到他如何用簡單的攝影機和設備,一邊寫故事一邊拍攝,邊走邊演,偶爾還會請當地的路人充當臨演」有了專業朋友的指點,林毅煒更有勇氣創作,而在異地生活培養出的敏銳度,幫助他創作的觀點與眾不同。



「輪盤」不可能在第二個國家翻拍,也不可能用非大陸人和澳門人的演員。正如同林毅煒在旅行中看見的風土和人文,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緣分,都是記憶中的獨一無二。演而優則導,而每一次創作的作品,則像是林毅煒和當地國家談戀愛的結晶。這樣的深情款款,是探索自己,也讓人看見旅行中不一樣的風景。

更多影片介紹
http://roulettecity.islandmanpictures.com

文章刊登於全球華人藝術網 藝評人專區
並同步刊登於@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是一個以友善環境、關注青年創意、國際、美學、多元lifestyle 的媒體平台

作者林珮芸(藝文&環境 自由撰稿人)

未來通勤 都市遊俠機車篇 C1/Kubo車款

/林珮芸

花更多的精力建停車場?還不如想想現在的交通工具可以做哪些革新?在美國加州,一位韓裔工業設計師推出一種改良型機車,結合汽車與機車,讓都市遊俠可以自由穿梭,除了省油,連停車位的問題都想好了。時尚的流線造型,簡潔的功能,一人一座,不畏天氣變化,有房車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體積小、佔地小,符合機車族的便利性。未來通勤如何在城市中移動,讓我們看看設計師如何讓夢想變成真?

韓裔美籍工業設計師Danny Kim出身美國西岸波特蘭(Portland),在這個充斥著創意和海風的城市奧勒岡(Oregon),他生來就是天才工程師,小時候喜歡玩樂高,拆解與重組帶給他無限的樂趣,看著原本僅有單一功能的裝置,經過改良後,可以變成另一項新發明。高中時改裝樂器,甚至是登山越野單車。這樣的成就感讓他決定提早從大學輟學,追尋賈伯斯的創業之路。離開學校後,在英國全地形車運動型多用途車製造商「路虎」(Land Rover)擔任機械工程師,讓他實際接觸車體改造與轉換的有趣世界,然而911事件後,不幸被裁員,但開啟Danny Kim對世界其他各地的交通工具的好奇心,於是他一個人背起行囊到世界旅行,走訪四大洲,二十八個國家,106個城市。

這趟旅程對這位年輕發明家有很大的啟發,特別是他所鍾愛的兩輪移動交通工具,回到美國後,Danny結合了他在路虎公司學到的經驗和對機械的熱情,展開了DIY計劃,目的是改裝一輛完美的運動型多用途(Sport Utility Vehicle縮寫SUV),那是一種同時擁有旅行車般的舒適性,和空間機能,加上貨卡車的牽引力和越野能力的車型。在改裝SUV的過程中,Danny異想天開地想挑戰貨車的越野性能,於是將動能15 mpg提高為32 mpg(每加侖可跑的英哩數),這次的經驗宣告失敗,於是他放棄改裝大型貨車,將有限的力氣放在小型車種上。這也是都市遊俠機車C1的原型,結合機車和汽車的特色,以節能減碳、適宜在都市中移動的概念,所發展出前衛且時尚的交通工具。

頓悟後的Danny這時候進入學校,拿到了關於工業設計和永續交通工具的學位,畢業後回到加州舊金山創業,Lit Motors是在2010年成立的。一開始並不如想像中順利,設計圖上畫的出的也不一定可以成功製造。Lit Motors初步開發了大約五款車型,在不同的展場和研討會中試水溫、汲取意見。終於C1彷彿是符合大眾市場的小型車款,決定在2014年底進入量產階段。僅有兩輪但卻可以保持平衡,封閉的環境讓駕駛者更加安全。嚴格來說,C1屬於摩托車,因為車型小所以容易在車流中穿梭,僅需要機車格就可以安全停車,符合都市人的生活機能。不同的是,C1百分之百以電動發電,時速可達一百英哩,每次充滿電可跑200英哩。依據不同伏特的電源,充電時間需要不同的時間,伏特高的電源(400-500V)最短可以用半小時充滿約80%的電。C1可以保持平衡的秘訣是利gyro陀螺儀穩定原理」。

Danny對這項發明感到很驕傲,他認為C1不只可以個人使用,也可能提供租用,類似U BIKE,在捷運站旁邊供人短距離通勤,可以節省約50%的交通時間。住在郊區的人必須以車代步,有時候一個家庭可能有超過三台以上的車,若是可以仰賴小型汽機車,必定可以節省更多能源和金錢。流線造型的車身,完全針對都會雅痞客群打造,小小的空間中,除了電動發電外,安裝有LED車燈、安全帶、多重安全氣囊、自動空調系統、窗戶和天窗,頂級音響,並結合雲端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因為車體小所以無法採用太陽能發電,目前仍以鋰鐵電池更換為主。C1除了可做為未來的移動交通工具,最大的特色可以負重搬運東西。無論身材多大幾乎都可以安全坐進小車裡,此外,還可以有一名乘客和放雜物的空間,功能幾乎可以取代家用型汽車。



有人懷疑這樣的車可以合法上路嗎? Lit Motors保證,只要有機車駕照就可以安全上路;這樣新潮的小車僅做為交通代步工具就太可惜了,Danny笑笑說:「當然不只有如此,目前我們正研發另一款可以上山下海的越野C1」。對台灣乘客來說,C1也許過於昂貴也太花俏,另一款更符合生活機能的,是剛剛亮相的機車款Kubo。這台從C1改良後,更小、更輕、更便宜的工藝設計作品,保證漂亮到讓你驚艷。標榜舊金山設計、加州製造,Lit Motors還想挑戰更酷、更環保的移動車款。帶上安全帽、繫上安全帶,準備好,上路了!

原文刊登於 有機誌2014.07 月號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韓國文創和企業沒告訴你的事-專訪頑石創意 創辦人林芳吟


/林珮芸

2013頑石創意和英國V&A博物館洽談數位內容合作時館方告訴我們韓國三星(Sumsung)長期贊助該博物館digital center所有投影設備都必須要使用三星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國際上感受韓國企業的文化策略」。營運有16年的頑石創意」,創辦人林芳吟用溫柔但肯定的語調說

一本關於企業管理的書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中說到,在回韓國的飛機上,若是看見振筆疾書、趕著打報告的人,肯定是三星的員工。對於企業的強勢野心我們或許不陌生,但是用生命燃燒、努力工作的科技人,竟也了解文化對於國力的重要性,並且以企業帶頭,在公司內蓋大型博物館,致力蒐集亞洲重要當代文物;面對文化議題時,願意率先放下身段,向消費者學習。從歐洲見習開始,以細膩的理解,降低文化差異,讓藝術和生活貼近,讓國際看見新亞洲豐沛的蓄勢待發。

頑石創意」是台灣第一間最早關注「數位文化內容」的民間企業,總經理林芳吟學的是中文,創業初步從博物館開始,早期在與國外洽談授權時,往往被授權 合約的期限所牽制,讓她了解必須要發展自己的品牌與數位內容。如何運用數位科技,應用在詮釋歷史文物,替文化資產「說故事」成為最重要的事。

2013年於法國馬賽所進行的「世界數位文化遺產論壇」(2013 Digital Heritage),以「三山五園文化全球巡展--圓明園特展」,從全世界 70 個國家 600 多個案例中脫穎而出,獲選全球 5 大經典範例;成功將兵馬俑語彙轉化為數位展覽,2014並獲得法國所頒贈的最高成就獎。但林芳吟笑笑說「我們是透過跟韓國合作向他們學『授權』這套遊戲規則」。

頑石創意走在政策和產業前面,16年前,台灣甚至還沒有出現「文創」的概念。2006年期間,當頑石創意首度到韓國考察時,聽到三星的工程師說出「我們要和市場學習」對向來強勢、優越的南韓企業來說,這句話背後代表了策略性的謙遜和企圖心。

自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1998年韓國提出「文化立國」的發展戰略從金泳三的「文化暢達5 年計畫」、金大中的「文化就是國力」、到盧武鉉的「C-Korea2010」,不斷地宣示發展文化內容產業的決心。其中「C-Korea2010」計畫更強調透過文化、觀光和休閒運動等三大育成策略為發展藍圖

2002一場在日本的數位內容競賽中主辦代表正式承認韓國在數位內容上的優秀表現長期觀察國際趨勢的林芳吟形容「一個關於鐘的展覽,他們可以用寺廟僧侶的情境,分別比較出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不同,凸顯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而首爾一系列主題博物館的經營中,目的是讓韓國人更加了解自己,也提供觀光客一扇看見韓國的櫥窗;以文化比對的方式,讓不同國籍的人看清亞洲的面貌。

館藏不多沒關係,韓國願意到各地蒐羅現代文物的作品;韓劇中推的文物不是國寶,而是文物和當代的情境。2005年在韓國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動用國力請來世界各領域知名的講者,但活動卻僅開放給韓國代表。在國際版圖上大舉進攻,但面對本土卻下意識地保護,對於想要進入韓國市場的外來文化,無形中形塑一面看不見的牆。

近年來將重心放在對岸的藝文空間經營,頑石創意看見很大的商機和潛力。兩岸對於文創的概念不同,發展模式和目標也不同。林芳吟分析「台灣的優勢是地域小,人才集中,彈性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不同領域的任務;許多驚豔的地方在巷弄、人情之間,但是一定要將這些元素融進產品之中」。

不是第一次聽見,台灣的優勢在「跨界」、「整合」、「人文精神」。對於韓國的崛起,關心產業和文化的施振榮認為,韓國確實投入許多資源研發,但是作風霸道,對外長期過於現實,會與所有人為敵,對內,社會的發展也會失衡,台灣不必學韓國,要做大家的好朋友。採訪的最後,林芳吟也同意,或許引述施振榮先生所言「做大家的好朋友」可以是文化產業的藍海。長久以來,台灣對於本身的文化尚未凝聚有足夠的信心,雖然數位技術已經是國際認可相對走在前端,但文創的經濟規模仍未看見成型。三星企業的野心和眼光值得我們借鏡。對於亞洲藝術界,檯面上和檯面下的風起雲湧,除了給我們帶來警惕之餘,也必須看見希望。


參考資料
文化部:借鏡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

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sn=8303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西雅圖派克愛作夢-派克市場、飛夢社區、市政廳深度企劃旅遊


/林珮芸

先天與後天優良 歡樂的西岸城市
西雅圖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不只是因為它是美國西岸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西北美洲最主要的入口;還有它先天優良的地理環境,海洋氣候的溫暖調節,讓這個擁抱創意與開放態度的城市,吸引越來越多的高階人才遷移到此定居。要如何形容西雅圖散發出的理性與感性?當我從紐約搭乘國內飛機,經過六個小時抵達西雅圖落地的那一刻,機艙所有的人無不用力鼓掌,讓我深刻感受到西雅圖人的歡樂與自信。此外,最知名的就是微軟總部、星巴克、西雅圖咖啡都在此誕生;而像磁鐵般將觀光客緊緊吸引到此駐足的,卻是派克魚市場從早到晚的歡樂氣氛。

派克農夫市場或稱派克市場(Pike Place Farmer Market),位於美國西雅圖市中心的派克街,是全美國最老的生鮮市場。它以販賣當地出產的農作物聞名,被稱為「西雅圖心臟」,有點像是台灣的室內菜市場。派克市場是西雅圖最重要的觀光景點,每年吸引100多萬名遊客,以2007年的統計為例,共有200多個攤位、190個手工藝工匠和240個街頭藝人。星巴克的創始店就在這個市場對面的街上。

派克市場 榮耀的賣菜販
大約有108年歷史的派克市場,承載了西雅圖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位於丘陵底端的位置,靠近港邊,每天有新鮮送達的漁獲海產。派克魚市近年來因為觀光興盛,所以價錢並不便宜,但位於入口處主要位置,魚販們快樂的工作態度和搞笑的銷售方式,與客人毫無距離的互動,時常吸引眾多觀光客的圍觀。一旁有時還有街頭藝人現場演場,派克市場從清晨開始到下午約莫五點,像是一處充滿溫度的生活劇場。

1906年,由於當時西雅圖地區的洋蔥價格突然上漲了10倍,憤怒的市民要求市政府,避免中間商的剝削,讓民眾直接向農夫買。1907817日,派克市場誕生。八個農民用蓬車載來了他們的農作物,馬上就被一萬多名市民搶購一空,從此奠定了它不可取代的地位。1970年,政府因為市場老舊有礙觀瞻的理由下令要拆除,但經過農民們的強力爭取保留,透過募款方式重新改建,才有今日的規模和面貌。在派克市場入口處大大的招牌底下有一隻金色等身大的銅豬「Rachel」,維妙維肖地站在這裡三十多年了,她是當初募集派克市場整建經費的基金會所留下來的紀念物,見證了這一段歷史。



以派克市場為創作主題 訴說城市的驕傲
其中有許多藝術家以派克市場作為創作主題,在市集內擺攤,無論是繪畫、衣服、圍裙、環保袋等,這些作品共同的特色都是色彩鮮豔、明亮、熱情,象徵西雅圖風情的活力。在派克市場鄰近,以步行方式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許多大型公共藝術,例如「西雅圖中央圖書館」(Seattle Central Library),是一幢由11層(56米高)的玻璃和鋼鐵組成的建築是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築。外型現代前衛,34000平方米的公共圖書館容納約145萬書籍和其他資料;2004年開放第一年的使用率就超過200萬人。此外「西雅圖藝術博物館」(Seattle Art Museum Downtown),以印第安文明雕塑美術及當代裝置藝術為主。該博物館最出名的就是門口那座巨大的裝置藝術「黑色鐵槌工人」,手上拿著鐵槌不斷的敲呀敲,以動力裝置設計讓大型建築也可以擺動,目的是向過去辛苦開拓西岸的先驅致意,現已成為市中心著名地標之一。

社區自主的飛夢社區
當我在美國東岸的時候,所有人都告訴我,西岸的文化風情很不一樣,早期西岸多為印地安原住民,經過長期與移民者的衝突及磨合後,西雅圖成為最具開放思維的藝術之都。但是他們的藝術跳脫古典精緻的美學,反倒是粗曠、大氣、豪邁且富含自省能力的藝術品。距離西雅圖市中心不遠的地方,我來到最有社區意識的「佛瑞蒙」(Fremont),中文也有人稱為「飛夢社區」。2001年宜蘭曾經與飛夢社區多次交流,【飛夢共和國】一書記錄的則是這個有趣異類卻將夢想落實的社區發展故事西雅圖人幽默慧詰樂於向不同文化虛心學習我的朋友Brad住在飛夢社區就是個以自行車通勤上班下班後教授中國詠春拳永遠享受生活與文化衝擊的人

飛夢社區最聞名國際的活動大概就是「飛夢街道藝術市集」和「夏至嘉年華」尤其是夏天大型遊行嘉年華更是讓所有觀光客目瞪口呆,驚訝於這個小小社區的自信心與串連能力,甚至懷疑他們究竟是哪裡來的勇氣,但如同我所親自感受,
西雅圖人脫離傳統與東岸的古典精神,來到被山海大自然擁抱的西岸,追求的就是「自由」的精神,一種比美國自由流動更自由的堅持。西雅圖人平時不慍不火,低調樸實到有點無趣的程度,這從他們街道上的路人身上的衣服顏色可以看出。根據西雅圖男人對於女性的分析說「她們有點被動,總是等男人主動邀約」,但在飛夢社區這個地方,每年夏天有超過十萬人在街頭盡興玩耍的嘉年華盛會,參加者親自製作道具、認真表演,觀眾們也熱情回應,整個社區融為一體。




樸拙的大型裝置 挑戰居民的審美觀
這時候的西雅圖人不論男女,勇於裸體彩繪,裝扮成平時不敢展露的面貌,騎著自行車遊街,歡慶鼓舞好不熱鬧;五顏六色的羽毛、亮片招搖地吸引你的目光;多元成家、同志議題等在這邊都被拋在一邊,彩虹般的多元價值在此平等被尊重對待。不限於藝術空間才看的見的創意,飛夢社區中鼓勵人人都是藝術家,這裡的藝術沒有評價,也沒有美的標準。

在高速公路橋下的灰色巨型雕像稱為Seattle Troll,是一個吃車怪獸,令人聯想到是不是挖苦華盛頓運河上的飛夢橋,為了舒緩繁忙的交通必須起降無數次,據說到了夏天每日平均開啟至少一千次。西雅圖人有種歡樂的黑色幽默,也許是歷史上長期以來的被忽視,飛夢社區尤其愛開政治人物的玩笑,其中交通運輸就是最大的議題。銀灰的簡陋候車亭下,五個著冬裝的男女、一個襁褓中的小孩,和一隻探頭探腦的狗,靜默地面向大街,等著公車的到來。這是貝爺先生1977年的雕塑作品「等待電車」,這是第一件點燃飛夢社區居民對於在地意識的稻草,有人覺得不美登不上藝術大雅之堂;從此類似風格有點拙樸、誇張大型的公共藝術就如雨後春筍在社區中隨處可見,而最後會留下來定居的,都是認同此自由、無邊際拘束理念的「飛夢人」。




市政報告 政府有禮傾聽人民的聲音
我在西雅圖停留近兩個月的時間,和當地市民一起生活的經驗,讓我對這個西北美洲的國際現代都市留下極好的印象。當我拖著龐大行李在公車站牌左顧右盼時,會有騎著自行車的社居志工主動協助。而我的西雅圖朋友Vera是一個單親媽媽,也是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有機花園民宿主人。這天,她帶著我一起出席市政府的例行報告,針對公共議題官方及商界必須正式回覆的公開說明會。出席人有市府代表、美國銀行代表、非營利組織代表、甚至是所有有話要說的人,經由正式的流程,每個人有三分鐘的發言時間,簡短表述清楚的質詢,之後由相關專業代表回應。

活動開始,台上的人臉色凝重,台下卻是如同社員大會地相互問候,Vera12歲兒子輕輕在我耳邊說:「前面拿著紙牌的老先生固定出席,他是唯一最激進的份子」我抱著好奇的心情看下去。市政府說明會活動進行地詩意又誠懇,談論的主題多是長久以來居民關心的話題,例如第一階段,一位女詩人朗誦一段108年前,派克市場的精神指標,也是派克魚市魚販們唱的一首歌:

過去已成歷史,未來難以預知,今天是個禮物,而今天就是此時此地。

能使我們感覺如魚得水的快活因素,不是環境,而是態度。

在面對派克市場過度商業化,可能會影響當地居民權益的窘境下,自治委員會開明且前瞻性地保衛市場的精神,同時歡迎觀光熱錢的湧進。他們相信市集的農夫很願意增加經濟收益,並且有勇氣抗拒利益背後不正義的誘惑;而高度都市化的城市必然會有的貧窮問題、食物安全、青年就業、居住正義、婦女權益等社會福利尚未受到重視,市政會議提供這些弱勢族群有機會可以發言,不論種族、階級,都可以平等地表達客觀立場。這一場說明會從下午一點持續到接近五點,台下的我早已經筋疲力盡,但Vera與幾位人士卻堅持從頭待到尾。門外有一批記者圍著難得露面的銀行代表進行訪問,門內的正義守護不曾鬆懈。回程的路上Vera告訴我,今天的活動非常成功,但卻是他們許多年來的努力與堅持,讓政府知道一刻都不能馬虎,這是真正的民主,也是西雅圖人愛鄉的DNA

不同於一般觀光客,除了好逛好買好心情的派克魚市場,我有機會近距離和飛夢社區的居民交朋友,瞭解一群熱衷戶外極限運動,同時關心社區發展的西雅圖人,如何享受生活但以自己的土地為榮。市政府的公聽會以理性與感性的誠意與非營利性組織溝通,一步步達到公平、正義、永續、環保的美好社會,過程很辛苦但卻是所有政府應該學習的態度。西雅圖派克愛作夢,我看到一個曾經跌跌撞撞但勇敢起飛,優雅而自信的城市。身在台灣的我們,什麽時候也有自信作夢,看見自己與眾不同的美。




相信溫柔的力量 專訪「美好歲月」創辦人小朱、以蹦


/林珮芸

第一次聽到「美好歲月」是在FB上的粉絲團,雖然隔著電腦銀幕的屏障,卻可以感受到木工厚實的質感,在一片五光十色的網路世界中,顯地安靜、樸素 。
美好歲月,舊木再生。用的是在都市中被人丟棄的廢木,小朱和以蹦如獲寶物似地拾回,經過潔淨和設計,賦予舊木新育的生命;你可以在選擇刻字的內容,一方厚實的木塊天地,帶給人不可思議支持的力量,就像是「美好歲月」工作室的任務,用溫柔帶給人幸福的力量。

第二次遇見小朱和以蹦,是在今年五月,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自造者創意馬拉松」(Makerthron)活動(Maker Faire: Taipei 2014),偌大的展場散發滯悶的熱氣,一片鬧哄哄的背景之中,我走到PINKOI設計的展區,被「美好歲月」的攤位所吸引。老闆娘小朱滿面笑容地坐在位子上,佐著昏黃的古檯燈,專注地應客人要求,用電鑽筆在木質方塊上迅速完成客製化的作品。各種顏色、各種大小、不同比例的設計,像是一塊塊待刻的印章,隨時被賦予新靈魂。那一次的印象是,小朱不花幾秒鐘,就可以完成設計作品,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而身後的以蹦正忙著照顧不到五個月的寶寶。兩人的默契配合無間。



第三次,親自到了「美好歲月」位於樹林的工作室,看見塞滿大約二十多坪空間的廢木,那些都是兩人在不同地方撿回廢棄家具、窗戶、床鋪的材料。而這個擺滿廢木和工具的地方,是兩人租來放材料的空間,而他們的家據說也塞滿了舊木。更特別的是,這對年輕夫妻居住約兩年的家,所有家具都是「拾荒」而來,再利用巧手修復,擺放成具有獨特風味的家飾。「我從小喜歡做東西,小學老師教我們做一張聖誕卡片,我會做四張」小朱開心地說。原本大學時期念建築的她,以為在繪圖課中可以發揮所長,找到人生的志業。沒想到畢業後,到室內設計公司上班了約三個月後,就確定這個產業不適合自己。

「我不喜歡室內設計產業的文化,一間剛建好的房子,卻因為客戶的要求,必須打掉隔間牆面;而一整套的廚具、傢俱也可能因為屋主不喜歡而必須面臨全新丟棄的命運」。小朱說,在那短短的工作期間,她看到了這個行業不重視環境的真實,所以決定自創工作室,二度利用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木頭材料。「我曾經撿過一整套廚具,我們家的櫃子、桌子也幾乎是撿來的」。先生以蹦安靜地點點頭同意。大學時念工業設計的他,完全可以理解。阿嬤是池上吉瓜愛部落人,從小在都市長大、唸書。當完兵後,意識到自己與部落的疏離,於是決定回到都蘭一年,和當地的老人家學習,找尋原住民文化的根基,也利用漂流木創作。在都蘭小朱和以蹦相遇了。



創立工作室之前,經過許多生活的顛沛流離。第一年兩人幫忙小朱家裡的菜市場生意,忙得沒有時間創作。好在有文化部的支持,讓兩人度過懷孕、育子的那段艱苦日子。雖然生活很辛苦,但是可以過著幾乎自給自足的日子,很快樂。對土地有濃濃感情的他們,選擇不在醫院卻在家生產。當被問到是否擔心分娩風險時,小朱不改樂觀地說:「我相信在安全與危險交集處,那一小塊溫柔的力量」那是對自己的信心,對寶寶的信心。而所有決定,小朱和以蹦都可以互相了解、支持。

以舊木創作並不容易,首先必須將廢棄的木頭整理成可創作的原料。切割所帶來的噪音和粉塵是工作中的職業風險。「越小塊的木頭切起來危險越高」以蹦帶我看著木床設備說。切割完後,為考量美觀設計,必須將不同顏色的木頭黏合。看過「美好歲月」作品的人可以知道,小木塊最大的特色是,中間有一條不到一厘米的木條,做為兩種原木的過渡地帶。這條細木是最大的特色和風險,很可能會失敗或是受傷,而小朱和以蹦除了盡可能保護自己外,也全心相信「溫柔的力量」。

這麼辛苦的工作何不請人來幫忙?對兩人來說,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最舒服的姿態。可以一邊創作一邊照顧孩子,可以保有接單工作和回台東long stay的自由,是同齡青年不敢想像的奢侈。撿拾舊木、切割、黏合、磨去銳角這一步步成就方潤木塊的過程不可省,當我玩笑性地說道「也許刻字是最容易的工作」。這對七年級的夫妻一致搖搖頭說「每塊木頭的質材不一樣,軟硬程度也不同,必須要靠長期的經驗掌握」,而木塊上的可愛文字,透露的是小朱自己摸索、衝撞、轉彎而找到的方向。那是生命累積的厚度,無人可以取代。

小額生活、小本生意,一種小而美的大夢想,在城市的邊緣散發動人的亮澤。     

  
文章引自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是一個以友善環境、關注青年創意、國際、美學、多元lifestyle 的媒體平台
作者林珮芸(藝文&環境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