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農夫市集瘋紐約- GrowNYC綠市集的活力與獲利


/ PHOTO 林珮芸

《環保一年不會死!》
紐約暢銷書作家柯林.貝文實驗一年的減碳計畫,要與妻子和一歲半的小女兒一起實踐:只吃曼哈頓本地生產的農畜產品、出門以步行或單車代步;廚餘作成肥料以降低垃圾量,回家不用電,搬走電視和冰箱計畫聽起來很浪漫,但實際開始執行之後,發現困難重重。
這一個習慣都會生活的小家庭,開始懷疑要過綠生活背後所付出的犧牲和代價。當貝文將每天的日記PO上部落格後,引起網友熱烈的討論和撻伐;而新聞媒體也爭相競逐,想聽到在大城市裡實現「湖濱散記」生活的可行性。一年之後這段經驗被寫成書《環保一年不會死!》,和電影《熟男減碳日記》。
故事發生在繁華的都市紐約第五大道,從台北的經驗看起來感觸特別多,同樣是車比人多的擁擠街道,同樣忙於工作而選擇外食,同樣人手一杯外帶咖啡,同樣購買拋棄式尿布,每天製造出數以萬噸的垃圾。然而影片中最讓我驚訝的是,紐約人瘋迷農夫市集的程度。主角柯林.貝文上綠市集的理由是因為直接向農夫買,少了過度的包裝,重複使用環保袋降低垃圾量,正符合結能減碳的理念。
而他的妻子擁有如日中天的事業,卻從來沒有時間煮一頓飯。在減碳實驗計畫中,她開始騎單車通勤,不搭電梯改爬樓梯;她說:「過去我和食物的關係是-吃掉它;但是去了農夫市集後,我好像開始想要了解多一點。」片中的她戰戰兢兢拿起菜刀,處理陌生但可人的蔬菜水果,安心踏實的感覺不少於工作得到的成就感。
已經有38年的歷史的綠市集
於是,當我到了紐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瞧瞧他們的農夫市集。目前全紐約市總共有68個固定運行且營運良好的綠市集,其中我參觀的是位於曼哈頓區第97街區的全年開放市集。隸屬於非營利組織GrowNYC目的為了讓紐約人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新鮮健康無汙染的優質食物;不同於台灣綠市集的多元廣泛,紐約綠市集規定只有農夫才能在這裡擺攤,而且對於奶製品有嚴格的規定,只能在農場販售不可以在市集擺攤,主要是因為運送過程中有可能會造成汙染。
習慣逛臺灣小規模的農夫市集,可能更熱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初次看到紐約明星市集的規模可能會嚇一大跳,週五中五左右,疊的像菜市場一樣高的新鮮蔬果、鮮魚等,讓農友可能沒有時間和顧客多聊天。由此可見,有機蔬菜產業也可以形成經濟規模,為了便利消費者採購,紐約綠市集比政府還要努力刺激消費。現金帶不夠?農友不會告訴你到附近的提款機提領,接受電子錢包的攤位越來越多。讓消費者容易付款同時也可以增加消費。
各式各樣農產品消費券 刺激買氣
為了鼓勵民間公司行號推廣健康飲食概念,綠市集推出企業購買專案,任何組織單位可以以公司名義購買類似禮券的面額(Greenmarket Bucks),拿到禮券的人可以直接購買食物,並且每張有2美金的折扣;禮券不找零,所以你得買更多。此方案是鼓勵第一次來到綠市集的人,認識土地和餐桌之間的關係,未來將會是綠市集的忠實顧客。不只有現金券,買越多還可以集點換2元折價券;這是紐約政府健康局(NYC Health Department )與綠市集合作的政策。每使用電子錢包中的五元,就可以得到2元的折價券;不過這項優惠僅限於蔬菜和水果攤。
擔心婦女或貧窮孩童營養失調,「農夫市集營養專案」(Farmers Market Nutrition Program, FMNP)鼓勵懷孕媽媽、低收入戶的長者和孩子,拿健康支票到市集換東西。全名是WIC Vegetable and Fruit Checks(Woman, Infant, Child),女性、嬰兒和孩子是未來最重要的資源,紐約政府意識到不均衡的飲食,除了造成不健康的市民,還會增加國家醫療成本。綠市集並非萬靈丹,但至少生產履歷透明化讓人人有機會可以了解食物從那邊來。不知道如何料理?不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樣的水果?不認識某些營養但少見的植物?不知道哪些東西經過加工後早已經失去原有的價值?很多的疑問,沒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問農夫」。農友也許不像醫生可以幫你藥到病除,但至少他知道怎樣吃比較健康,讓你少吞一點藥。
從搖籃到搖籃 回收概念更重要
綠市集的教育不只是吃在地、買在地、顧健康;還有許多實用且有趣的活動同時發生。「從土地到餐桌」的理念人人可以同意,但這樣只完成了食物週期的一半;美國有機農夫更在意的是「從餐桌回到土地」如何有效處置廚餘,將原本湯湯水水的垃圾轉化為有益的堆肥,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不可不學習的技能。電影《熟男減碳日記》裡的柯林.貝文,減碳第一步就是在家做堆肥,找一個木箱子,買一些蚯蚓,放入廚餘的果皮、蛋殼;之後用瓦楞紙或是報紙蓋住,隔了一段時間,果皮被分解腐化為堆肥,這是對地球永續的友善行為。
紐約綠市集歡迎大家將家中不要的廚房垃圾,如果皮、不油膩的剩菜、過期的麵包、咖啡渣、茶包、花生殼、枯黃的花、盆栽的土等等,帶到市集統一收集,作為堆肥的原料。人類要花很大力氣處理的廚餘,蚯蚓卻可以輕鬆分解,同時降低垃圾量。家中有不需要的舊衣服、窗簾布,任何乾淨的布、床單、帽子、鞋子、皮帶都可以再回收使用。綠市集裡的回收區分為「廚餘區」(compost)、「紡織區」(clothing & Textiles),也可以將家中的充電電池拿過來充電。
更綠更永續的紐約夢
1976年創立開始,紐約綠市集已經有38年的歷史,和紐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GrowNYC希望做到的不只是幫助小農長期以來協助輔導農家轉型提供技術支援土地規劃讓想務農的紐約人不光有夢想還有財務自主的能力。在都市中殘存的農地,一不小心就會被財團買去蓋房營利;也許人人都有紐約夢,但是可以生活地更健康、對地球更友善、有意識地消費,無法形容但讓人感覺很好。因此紐約綠市集用具體行動保護岌岌可危的農地,幫助小規模的農家可以在資本主義的商業市場中生存。
日前在紐約一場農夫傳承研討會,大力呼籲將大半輩子心力花費在有機農作上的銀髮農夫,應該將珍貴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約有24位來自全美國各地及加拿大地區的農夫聚集在一起,影像工作者將他們動人的精采對話記錄下來,裡面有每個人種植的秘訣、經驗、故事和曾經面臨的焦慮。根據統計,美國農夫平均年齡是57歲,但最高可以工作到65歲;在越來越高齡的社會,卻有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務農,因此銀髮農夫可能必須賣掉農地,才能安穩退休。沒人會想到高齡化社會竟然對土地有如此大的影響;唯有讓有機消費永續不斷,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
走向精品消費通路 以有機為品牌
紐約綠市集不以分營利組織為滿足,他們甚至成立公司組織,協助小農將高品質、有競爭力的蔬果宅配給消費者,和大型餐廳合作,增加銷售通路。在紐約的農夫市集現場,我看見一個個以自己生產品為榮的驕傲表情,那是一種自信,也是一種對大自然的謙卑。剩下賣不完的蔬果怎犘辦?為了降低「剩食」的浪費,現場會有專屬廚師,將這些仍然新鮮美味的食材,料理成美味佳餚,招待遊民和無力負擔食物的人。在任何大都市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有些人可以大魚大肉,享受最好的禮遇;有人的下一餐在哪都不知道。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福利制度,但至少在綠市集裡,人人可以吃飽,享受基本的生存權。
看到大人興高采烈地採買,孩子也有樣學樣。在戶外空間的微風陽光下,孩子是最快樂的一群。紐約綠市集針對從幼稚園到12歲學童,另外開一班「青年教育市集」(Greenmarket Youth Education),帶著孩子到農場戶外教學,去近郊的園藝菜圃實地種植。這樣的教育計畫沒有什麼偉大的理念,僅僅是帶著孩子學習、親手種、然後吃掉它。在GrowNYC的市集中我看到全民參與的活力與獲利;不只有民間的努力,政府、企業、家庭、學校共同的參與,讓改變消費行為變成可能。顧客不再只是以價格為標準,更有意識地關心食物的來源和農夫種植的方法;大人不只是用速食快快滿足孩子飢餓的肚皮,反之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下一代親手種植自己的食物。下一次在吃掉食物之前,問一問自己,這一餐的快樂可以持續多久?兩小時,還是更久。
更多資料請見http://www.grownyc.org/greenmarket/manhattan/west-97
本文紐約綠市集位置: 97th St between Columbus & Amsterdam

 原文刊登於 Green 雜誌 2014.06月號 LIFE 專題
轉載請標註作者名及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