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盛夏里山,美濃茅之窩



text/ photo 林珮芸

盛夏美濃黃蝶谷的天堂

五月春天的風徐徐怡人,隱隱醞釀一股蓄勢待發的能量,從旗山駕車進入美濃,沿途是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密集的聖女小番茄園、種植野蓮的魚塭,幽靜的客家莊風情。一座座修繕完好的紅磚三合院,歷久彌新地用祖先留下的威嚴堂號匾額,穩定一個家族的更迭。而這裡正準備迎接「第十九屆美濃黃蝶祭」,而我們探訪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里山倡議」在美濃的具體實踐。與影片「里山〈SATOYAMA〉」拍攝地─滋賀縣新旭村針江集落相似,美濃當地富涵湧泉與水圳文化。里山文化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需向外探索,卻恰恰近在咫尺。


曾經親自到日本里山發源地交流、參訪的邱靜慧,同時也是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身為高雄在地人,對於美濃有難以言喻的情感。「里山文化」對她來說,是將過去傳統智慧重新以現代語彙包裝的系統。「里山顛覆兩種觀念,一個是環境保護區裡容許人的存在;還有土地私有化,但是容許外界法規適時的介入」在以三合院改建而成的辦公室會議桌(餐桌?)上,接受採訪的邱靜慧說。美濃是最適合發展里山的場域,「里山倡議」中定義的空間是:人們傍山而居,以森林和山谷間的天然資源相互依賴,人在生態循環的系統中,同時扮演一個催化的角色。「生活、生產、生態缺一不可」邱靜慧用最簡單的概念釐清時空環境。

人與自然共生 共享環境資源
在許多關於環境的學說中,提到人是造成汙染的元凶,但在里山的簡圖中,人是有貢獻的。例如過去被用於柴燒的木材,在現代的社會中已不再有過去的功能,但這些原料正適合用做生活工藝用具。以美濃來說,山棕葉適合綁成掃把,用做戶外大面積的清潔。客家小孩習慣玩的鴨腱藤,早年被嚴重砍筏,現在平地已經很少看見。除了種子造型逗趣可作為裝飾外,它的豆莢部分也可以曬乾、敲碎後,用來做天然洗劑,發泡程度不輸給沐浴用品。

友善土地、環保生活對美濃的老一輩人來說,並不是新出現的觀念,早已落實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隨著人口外流嚴重,年輕人與小孩到了都市,和古老的智慧文化脫節,回到故鄉後對於鄰近的地景卻感到陌生。里山精神想做的事就是恢復兩端之間的連結,並試圖找出對未來環境問題的解決辦法。邱靜慧感慨地說:「鄉里的耆老總回憶過去溝裡有捉不完的魚類,但是現在都看不見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2010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巴黎宣言中被認可,成為2010年之後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目標的一種重要途徑。
符合健康生態的地景中,應該包含有森林、農業、人類的社區活動。目前當地正積極推動的除了有里山美濃之外,還有國家公園的設立。法令規章中的國家公園將許多人類活動排除在外,以生態來說,看似保護了自然環境;但是否與里山精神背道而馳?關於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在地人有正反兩方不同的聲音。

自然農法 多出許多時間發現美好
在日本和美濃,山地和平地之間,最常看見的景觀是種植稻米的水梯田。本身也種植水稻的小農羅元鴻和蔡佳蓉,是美濃社區青年返鄉務農的典型代表,小面積、小規模、以適切科技和手工種植,是最符合土地和人類健康的方式。六年級的年輕夫婦過去在企業擔任教育訓練講師,七年前因為父親遺留下的大片木瓜田,決定回來繼承父業。身兼農夫、藝術家的元鴻分享一路的經驗,心懷有莫大感謝。剛回到家鄉對種植一無所知,用的是一般的慣行農法,原本以為可以用最少的力氣收到最大的產值,但事實完全相反。

「我的生活完全被農務佔滿,必須時時刻刻稻田裡灑藥、觀察蟲害。收穫量大的時候一天要跑三個市場,前面三年我完全沒有時間和社區其他人說話」,然而八八水災讓產量從六分變兩分,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兩個人知道一定要改變。環島三次、在國內外同業身上看見,原來自然農法是最好的方式。現在除了定期生產的簡單蔬果、稻米,更多時間用在藝術創作。喜歡研究材質的元鴻,擅於鐵藝和稻草,「老農夫可能不一定會做稻草人,但我做的稻草人扎實,不用支架也可以站立」,元鴻之後將受邀到加拿大展覽,「果然紅」鄉野學堂,是他們的遊樂場和實驗室。

阿善的環境教育實驗室
美濃有名的是黃蝶谷,參觀元鴻的稻田時,不難不被滿天飛舞的蝴蝶所吸引,那是一幅人、自然、農業親密融合的畫面。元鴻賊賊地笑說:「這是我的秘密基地,它叫做茅之窩」。里山精神追求的正是「小而美」的在地經濟。對廢棄物藝術家,也是自給自足農場二羊農場」的阿善來說,他用不同的方式實踐「里山精神」,原本的專業背景是美術與音樂,但希望可以創造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生的環境,所以他選擇到美濃來實現夢想。頭戴原住民帽子的阿善喜歡任何美的東西,雖然家中收集眾多廢料,但依然整齊有致,像一座自然的美術館,每一件作品都散發動人的韻澤,而且有著長長的故事。阿善用漂流木做出了房間的床頭櫃;壞掉的機車後照鏡,在他的浴室裡每天盡責地陪伴主人。甚至拆掉不知丟到哪裡的賓士汽車座椅,都可以改造成為書房裡氣派的「主管椅」。

聽到我們驚呼連連驚豔於阿善的創意,他笑笑說:「我的想法很簡單,二度利用的東西,有時候生命週期比原本的功能還要持久」。熱愛音樂的他指著牆面的木片和布幔說:「客家的火防水泥牆,讓音響聲音變差,所以為了提高生活品質,我用廢棄的木片做成隔音牆」琥珀色的木材同時間散發淡淡的香味。最特別的是,阿善用自己的方式利用南台灣的太陽能,屋頂上一百隻塑膠水管蜿蜒曲折,目地是為了保留受到陽光曬熱的水的溫度,儲藏在用保麗龍包覆的桶中,足足省下五分之四電費。

「里山倡議」中提出的三摺法與五個關鍵觀點,終極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為目標。所謂三摺法(Three Fold Approach)意指集中所有能確保生態服務與價值的智慧、整合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開創新的公共財/新型態的共同管理機制。而五個關鍵觀點(5 key perspectives)提到,一:在環境承載量與環境恢復能力限度內使用資源;二:循環使用自然資源;三:認可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四:透過多方參與及合作夥伴管理自然資源;五:對在地的社會經濟做出貢獻。美濃當地多個民間組織,例如: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大、廣林社區等,長期以來以課程、工作坊、大型活動,招喚新生代回到故鄉服務,擔任志工同時認識故居。里山倡議讓美濃看見自己的角色與位置,擁有天生的環境、人文、風土條件,美濃里山似乎已經找到了可以永續發展的獨門之道。位於國境之南,美濃努力守護在地的生態與文化,不被商業的開發所破壞。如同一位社區工作者所說「反水庫的群聚活動,最大的貢獻是找回關心美濃的年輕人」。 


里山的精神在美濃發揚擴大,不同於生態村,每個人用自己相信「友善環境」
的理念,營造生活的美感和豐足,不一定要有大規模的經濟,或是單一的農業產收,美濃也可以靠著自給自足的力量,永續且自信地活下去。

歡迎來走走
美濃愛鄉協進會 高雄市美濃區福安街12號。
果然紅 鄉野學堂 高雄市美濃區廣林里廣福街15260-2
二羊農場

原文刊登於 GREEN 2014.06 里山系列故事專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