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砌石 梯田 水八煙

整理/林珮芸

位於台北縣金山鄉、陽金公路7.5公里處的八煙聚落,山線壯闊,霧氣迷濛,平均海拔約為320公尺,冬季受東北季風吹拂,潮濕多雨;夏季水氣氤蘊,時常雲霧裊繞。加上野溪溫泉地熱水煙,「八煙」意象油然而生。八煙聚落有200年歷史,居民就地取材,以山泉水灌溉、以安山岩砌田,曾造就了大片美麗的水梯田濕地景觀。然而1985年被劃入陽明山國家公園,限制其發展,當地人口外移嚴重,據平均七十五歲的高齡農夫說在林務局協助復耕之前,這片土地早已經荒廢了二十五年。

聚落位於國家公園內,地形南高北低,故水圳自南面引水後,順應地形灌溉梯田。八煙聚落得天獨厚,地下水位高、水質清澈、生態豐富,山澗水量豐沛,當時主要生產的稻米,也曾因品質優良被日本人選做獻給天皇的貢禮。但機械化農作出現後,小規模的水梯田無法適應科技的鉅變,漸漸地將稻米改為旱作,像是種地瓜或杜鵑、櫻花等園藝植物。水泥地代替水梯田成為現代化地景,過往的純樸和生機盎然,在時代中顯得格格不入。直到2007年,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意識到保留此地傳統農作技術,與生活樣貌的文化重要性。2009年,著手的「八煙聚落水梯田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五年計畫,提出三生(生活、生產、生態)一體的願景。

符合「里山倡議」中的定義,八煙聚落因位於保護區內,聚落周邊皆為保存完整之次生林地,使得聚落開墾的範圍成為山林與平地間的鑲嵌地景,加上鄰近磺溪流域生態系,更使其成為重要的水陸域生態交換地帶。水梯田的農作提供生產的功能山與水之間的緊密關係人類成為生態鏈中的重要角色「由於聚落的水圳年久失修而逐漸崩壞淤積,加上鄰近養殖場攔截大部分水源,水田早就沒有水了。」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認為,復耕水梯田,第一件事就是讓水路暢通。該組織首要任務,是復育水梯田棲地生態與維護珍貴水資源。進而結合企業與學校資源,認養野溪溫泉、魚路古道等重要傳統聚落遺產,落實保存砌石屋與砌石圳溝系統及傳統梯田景觀。


位於台北近郊陽明山國家公園腹地內,八煙聚落擁有優良的條件成為都市人休憩與環境教育的場域。從遊客轉變為參與者、守護者;進而帶動青年返鄉、活化社區,以「新農欣力」的視野重新看待傳統農村。台灣金山的經驗吸引了日本里山盟友 「英田上山棚田團」的注意;2013年八煙聚落的具體實踐成果,以民間力量,成功地申請加入聯合國「里山倡議」夥伴組織(IPSI)。期待未來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將會看見活著的農村博物館,畫面中有水流、蛙鳴、鳥叫、蝶飛。大片綠油油的水梯田,和磐石穩固、會呼吸的有機建築。

原文刊登於 Green 雜誌 2014.06 封面故事 里山傳奇 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