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跨界策展&活動企劃大無限:專訪藝術工作者曾靖雯、鄭衍偉





/林珮芸
photo/受訪者

離開都會 返鄉的選擇
認識靖雯大約有近十年的時間,十年前的我們還是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對於各種文化、藝術、美學養份,一切感到很新鮮,充滿好奇而且努力學習、吸收著。畢業後的我們在不同行業探索,我卻時時關心著靖雯的工作。聽說交大畢業的她,在新竹的藝文界如魚得水。商學院畢業的她不選擇一般大學生的就業市場,反而選了自己最愛的電影、藝術行政,工作很忙碌,但是甘之如飴,我想這是每個初入社會、擇你所愛的年輕學子共同經歷的美好歲月。六年之後,意外接觸「被壓迫者劇場」的表演,被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劇場與社會的緊密連結所感動,終於清楚看見自己想努力的方向。

從求學一直到工作已經相當熟悉的新竹環境中,毅然決定返鄉台南,中間經歷很大的勇氣,深知「民眾劇場」走的是應用、實務的訓練,必定要和社區的參與者站在同一個位置。「我記得剛回台南時有點恐慌,所以只好拿出報紙,在上面找有哪些社區可能有興趣引入『劇場』的元素來經營社區」曾靖雯用甜美的聲音苦笑說。所謂的報紙更具體來說,是像中華日報這樣的地方報。很幸運地和一位深耕社區工作的里長合作兩期課。聽起來很順遂,但她在帶領劇場工作坊的時候,不斷反思「究竟自己可以帶給學員什麼?」終於領悟到,計劃性的活動有結束的一天,如何可以「永續」跟參與者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前輩的帶領 讓社區工作更踏實
「我很感謝社區工作者李秀珣老師,剛到台南時我有機會可以跟著她工作、學習,獲得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技巧」靖雯回憶說道。921大地震後,差事劇團進入災區,與台中縣石岡鄉的勞動婦女展開一系列戲劇工作坊,利用民眾劇場的方法,解放這些媽媽們僵硬、疲憊的軀體;並藉由分享地震經驗與重建心情,紓解她們災後的辛酸、悲傷、期望,進而形成群體感。李秀珣老師從2000年起,擔任「石岡媽媽劇團」駐團講師。2007在台南市安南區,組織了相似的社區組織「土城鄉音劇場」,在初步階段,花了很長的時間和心神,和參與學員溝通、分享、凝聚情感,之後放心地讓曾靖雯接手。

2009年經營到2013年,這也是新生代民眾劇場工作者曾靖雯目前為止,帶領最久時間的一個團體,劇團團長陳淑英老師也從一開始就提醒靖雯:「要做社區工作就必須長期經營。」2013年之後,因為學業的關係必須暫停帶領,但劇團早已經營運出穩定的模式,可以自發性地討論,形成堅定的組織,可說是跳脫單次計畫型思維的社區劇場發展案例,但這中間卻是經過長達五年以上,不間斷培養的默契與信任。

雖然經歷眾多藝術職場的洗禮,但是決定成為獨立工作者後,做的卻非一般人印象的藝術行政工作。「從一開始找案主,寫企劃案,找經費到活動執行,都是我一個人完成」這也難怪靖雯的工作與生活幾乎沒有界線,隨時都在工作,也隨時與民眾融在一起。一開始受訪時就說「民眾劇場很重要的是應用性實踐,課程最後不一定以產出「演出作品」來交待所謂的「成果」,所以和參與者維繫關係和情感、一起在課程中練習表達及討論,變成我最重要的工作」,幸運地是,回到台南後的曾靖雯,只有第一年是必須主動尋找合作對象,之後都藉由口碑帶來合作機會。對她來說,重視社會培力或教育的藝術實踐工作,其藝術行政不是坐在辦公室的靜態工作,而是必須走入人群互動、進入田野的串連及企劃執行者。



走入田野 才是藝術工作者的舞台
以劇場為名、以參與民眾為實,也曾經經歷很多次的轉折期。從穩定的上班族到自由接案,每天早上醒來對世界的眼光開始不一樣。因為生計,必須要承接各式各樣族群的委託,接案的過程讓她一直反思自己在耕耘什麼,有些劇場計畫的資源很多,但常常流於消耗經費或促進無關痛癢的表面歡樂,就算賺了酬勞心裡卻不踏實。因為習慣傾聽,所以當必須跨界合作時,曾靖雯較常擔任梳理彼此需求的角色,理性的任務目標與感性的人性需求必須牽手,才能讓大家目標一致向前走。

去了印度和斯里蘭卡一趟後,對已經在民眾劇場領域中工作超過六年的靖雯來說,仍然有很震撼的衝擊。「我開始懷疑自己做的事,劇場不應該只是有錢有閒之際的生活調劑,應該有更迫切的需求」於是,曾靖雯投入更多的時間參與公共事務。近期最讓自己難忘的是一場,針對基層教師對服貿議題的工作坊。「來的人數不多,大約十幾位,但是我看到這些體制內的教師,面對重大議題時,需要交流、相互瞭解、尋找體制外的疏通管道,我只是提供一個平台、一個機會,讓他們看見不一樣的光亮」靖雯自信地笑說。


視覺文學 出版新選項
跨界文化工作者鄭衍偉,曾經是專業劇場人、文學創作者、翻譯工作者、近來身分是「視覺文學」策展人。多元長才,在不同領域間如魚得水,對藝術工作的熱情讓他得以突破空間和資源的限制,精準執行各種規模的藝文活動。大學時念中文系,憑著自學精通英文、日語。憑藉語言長才翻譯了眾多受到藝文界重視的書籍,而讓他真正進入展覽和策展領域的,因緣竟然來自就讀研究所時,和一群動漫同好共創的網路雜誌《逗貓棒》。「時代改變了,當年喜歡看漫畫的族群也長大了,應該要有不同風格的漫畫」帶著眼鏡一臉學生稚氣的鄭衍偉說。

研究所時念的是劇本創作,畢業後有兩年多的時間專注在劇場工作上。除了寫劇本也有機會當導演,相較於一般創作者,鄭衍偉多了溝通與組織團隊的優勢;而劇場工作的經驗讓他在不同的行業、執行不同類型的專案,都可以游刃有餘、融會貫通。一般人無法想像,電影和漫畫可以有什麼樣的交,但是他親自走訪世界「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的市場國家,直接採訪漫畫創作者,將國外的經驗帶給台灣出版社。「因為看電影比看文學輕鬆,看影展也比看漫畫無國界」Paperfilm紙上影展創辦人鄭衍偉這樣說。成立公司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做更多資源整合的工作,目前的業務項目主要是企劃,而工作團隊也是針對不同專案而迅速凝聚。

網路世代離不開公民議題
「網路世代和傳統不同,現在是從下到上的行動力,網友的力量可能大過於所謂的知識提供者」鄭衍偉是少數能夠快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吸收、轉化為不同語言的藝文工作者,不排斥多元領域的跨界,書寫文學,但也關心公民議題。翻譯工作和旅行是生命中重要的養分,文字工作讓生活無虞,旅行讓想像力蔓延,接下來就是將創意落實的執行力。無論是出版業或是表演藝術工作,窘困的條件總是最大的障礙,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的效益,成為企劃工作時最重要的課題。因為策畫一系列視覺文學出版,為了強化書籍主題,有時候花更多時間在行銷宣傳上。主編不可避免,也需要和獨立音樂空間洽談異業合作,鄭衍偉面對不同族群時,總願意傾聽並盡力滿足對方的需求。

學生時期玩票性的網路雜誌總編輯工作,讓他有領導志工的經驗,而現在獨立自由工作的生活方式,讓鄭衍偉擁有快速尋找合作對象、資源、團隊,甚至說服人的功力。過去看起來不相關的工作經驗,卻是藝術統籌者彌足珍貴的能力。而培養語言轉化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加關心涉獵範圍。他到台大城鄉所旁聽課程,也是因為意識到「當代的文化工作者沈潛在個人創作或服務藝文領域的觀眾終究有其侷限。需要了解社會,找到自己參與社會的角度,才有辦法創造不同的價值。」增加生命體驗和深度,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淬鍊。這位行動(移動)工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定義新型(微型)藝術工作。純文學和流行文化之間,對鄭衍偉來說,因為創意與觀念的改變,不但有了交集,還可以質變為新的火花和故事。



同樣身為六年級後段班,我在曾靖雯與鄭衍偉身上看見「跨界」與「創造」的新契機。八零後的藝術工作者,看見過去文化產業服務的缺口,運用「網路」與「整合」的能力。找案子、組合作團隊、執行活動、挑戰上個世代沒勇氣做的事。他們不為偉大的時代使命工作,而是為自己興趣賣命。熱情像永不枯竭的燃煤,支持著小小的火炬,發光、發熱,並且默默影響著下一代的藝術種子。咖啡店、筆電螢幕前、一個人專注工作。看見問題,做出改變;面對困境,也掘希望。

「看世界的眼光開始不一樣」曾靖雯自認民眾劇場是生命中最適合自己的舞台。而藝術定調正經歷摸索、前進、發展中的鄭衍偉,期待著不同的跨界魅力,文化工作是生活,也是執迷不悔的決定。

文章刊登於 國藝會 線上誌 2014年6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