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從粉絲到藏家 林宗範另類的藝術經營之路


/林珮芸

1979年出生的林宗範父親是水墨畫家林進彬,從小在藝術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練就扎實的工筆技法。六年級後段班,從小對色彩有強烈的敏銳度,求學時間念的是室內設計,一堂「日式庭園」的模擬課改變他的創作風格。「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容易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無論是漫畫還是宮崎駿卡通,都在我的創作中重複出現。尤其是那堂庭園課,我開始對透視感、景深、點線面的立體構圖感到興趣,所以我的畫是從一點一點的筆觸開始。」有著濃眉大眼的林宗範笑笑說。

和一般純藝術家背景不同,林宗範畢業後的工作比較接近於藝術經紀人。當時在「首都藝術中心」擔任美術設計,但無可避免需要接觸到藝術經紀和銷售的工作。該公司早期以名家版畫為重點,以「質高、限量、平價」為銷售路線。創新開立將精緻藝術引進大眾化百貨通路的體驗,並以多元活動推廣藝術,從版畫教學、藝術家座談、手作示範等讓民眾貼近創作者的理念精神。在這樣的體系中,林宗範觀察學習到許多名畫家的成功典範,並一步步修正,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線,如今,林宗範的畫作,無論是原作或是版畫,多數是透過藝術經紀人銷售交易的。



現今以版畫為主力銷售的林宗範,一邊回想一邊說:「在20052006那個年代,一般人普遍對版畫接受度不高,所以推動起來很困難。」甚至連創作之後,對於自己畫作被製作成版畫的接受度,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思量後才同意的。「最主要是因為創作時間花得比較久,產量不高,但是有很多人想要收藏,所以慢慢地在原作與版畫中間,找出一條可行且不會相互干擾的路。」這位目前眾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說道。

台灣最知名的藝術拍賣官陸潔民,曾經在許多公開場合鼓勵版畫的價值。他說:「就像女生買名牌包,先從好入手的包款開始,慢慢培養對美學的品味和眼界;版畫就是藝術收藏的入門票,只要不要買到造假的版畫,對於投資效益與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在光怪陸離的拍賣市場裡,仿冒的版畫並非少見,當代的數位科技已經可以達到複製出一模一樣的版畫,也因此收藏家必須要更加專業,憑著經驗與知識,選擇正統的版畫,才有投資及保值的效益。

結合水墨技巧與日本浮世繪的畫風,林宗範坦承宮崎駿和奈良美智對他的影響很大。「我希望可以讓畫作呈現淡雅、柔美的感覺。我也觀察到奈良美智在作畫時,顏色習慣用大量的白色調和。」被媒體暱稱為「幸福派」或是「甜而不膩」的風格,其實在創作背後,融合有大量理性的思考和科學。剛過三十的他,近兩年來不間斷地被受邀到各式畫廊、藝博會、甚至是上海泓盛拍賣會。對此,林宗範有獨特的心得分享。「因為在畫廊工作的經驗,讓我了解一般傳統畫廊對於年輕藝術家的缺乏信心,我完全可以理解,所以在初步和畫廊合作時,我和對方都是以互相幫助、互相退讓的合作模式。而近年來參加的藝博會,我也享受於和現場觀眾或是藏家的互動、交流。」絲毫沒有距離的他回答。



2008年受邀參加上海拍賣會的經驗,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學習經驗。」林宗範一路走來,每一步都異常謹慎,希望可以讓藝術家的生命更永續,不陷入被市場炒作的危險。第一次接到拍賣會的邀請,幸運地以理想的價格被大陸藏家得標。但是前輩的分享讓他心有餘悸,這位六年級後段班的畫家說:「還是不建議太年輕的藝術家過早走入拍賣市場,因為當資歷尚未達到藏家的期待時,不小心讓畫作流標,對藝術家未來的路可能會有一些阻礙。」雖然在經歷上增加一筆亮麗的成績,但背後要冒的風險還真不小。

熟悉藝術銷售的系統,想在大量的藝術家中脫穎而出,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就以藝術網站來說,我也想不出怎樣可以讓人一下就看到我的作品。而通常從看到作品到實際購買,還是需要專人的溝通、互動。」曾經落入創作的谷底,為了生存,兩年來的時間,周一到週五在工作室畫畫,周末到新北市的猴硐賣自己印的創作明信片。慢慢地累積資歷,曾經購買明信片的人,也有機會成為版畫的買家,甚至是原作的藏家。林宗範靠著臉書和周邊商品,努力經營粉絲群。他說「唯有當支持者的力量夠強,我才有信心繼續創作、銷售。」


離開畫廊獨當一面,林宗範一邊創作一邊經營自己的品牌之路。「目前最受歡迎的是日本系列、歐洲系列,未來我想創作的是台灣農村系列,希望將更深度台灣的美好帶給其他國家的人。」說話慢條斯理,但思緒像毛線的線頭,源源不絕、一線到底。未來有沒有可能出現台灣下一個文創明星、幾米接班人?讓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