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下)


   
宇禾空間建築事務所創辦人許智凱建築師提出另一種角度,強調「都市本身的問題不應該和老屋議題綁在一起」。市民對老屋保存的追求,是對都市發展的一種反動嗎?長期觀察臺北城市文化的他說:早年空間開發密度較低,因此舊建築或舊社區往往擁有較佳的環境品質,可以擁有庭院、較寬敞的空間,同時也建構了一個親密深刻的社會網絡,對比這些年都市高密度的發展,往往令人稱羨喜愛。

然而對較佳環境品質的追求,是否一定要利用文化資產保存的手段達成?許智凱停頓一下接著說:「我認為有相當的討論空間。老屋再利用是好的都市再生手法之一。但當政府資源有限的假設前提下,文化資產的保存指定,不該成為市民對環境品質的追求或居住正義訴求的白手套,反之,也不該成為市民追求環境品質或居住正義過程中有限但有效的手段。

簡而言之許智凱認為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並不是每棟老房子都有其「文化資產」上的保存價值,但都會有其不一的再利用價值。當社會中充滿著一種對「美好舊時光」迷戀的同時;我們應該反省,市民所追求的是老空間在文化資產上的美好,還是對現今都市治理中,開發價值與密度管制的反動。

城市不曾停止變動,人們的需求也隨著改變,在政府預算有限的條件下,對於每樣歷史物件的保存,都需要專業的評估。許智凱說「老屋並不一定需要每間開放使用,跳脫原始功能的再利用方式也可能阻斷了空間本身的歷史累積」,這背後說明了開放的老屋,因供人參觀而失去原有空間脈絡中的原貌。有些空間應該被開放、活化;有些空間應該被保存、限制性地開放;還有一些根本應該發揮它原本的功用,讓老屋的故事繼續地寫下去,是一種整合性保存的觀念(如銅鑼重光診所)。」這也是所有關心老屋的建築師,希望達到的願景。

「傾聽、然後建築會告訴你它現階段的任務」許智凱這樣相信。而參與「歷史建築銅鑼重光診所修復調查」時,調查團隊自覺最有意義的,反倒是不為歷史建築下再利用的定論,而是讓建築在時間的長軸中,繼續累積。同時他們做了建築本身以外的紀錄,如:重現老屋的一天,並測繪調查老屋裡的傢俱及生活物件。空間失去了原來的活動,就失去了生命,如果我們不知道老屋曾經被使用的溫度,我們只保存了軀殼,如何再利用都可以,但也失去了其可能的真正價值。

也因此,在2005年的研究計畫中,建築團隊用很多時間訪談了居住在那個空間裡的家人們,重現了「重光診所的一天」。故事中有老醫生的生活、文物擺放的位置及功能、庭院老樹的生態系統,那是生活中的建築,也是一種特殊的地方記憶型態記錄。持續性被使用的空間尚未劃下句點。許智凱及工作團隊為該計畫描繪出充滿未來的遠景,重光診所做為地區的醫療機構,應該如何繼續與社區的居民互動,讓更多的人在原來的空間意義下認識它的文史故事,而這所帶來的價值絕對超過於成為藝文咖啡館。

設計之都是一條很長遠的路,也許我們不需急著為老屋下定論,台灣的老屋以歷史脈絡來看,也許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讓我們秉持開放的心參與歷史,共同畫出一張老屋的改建圖,這裡面有文化、有社區、有建築之美,還有濃濃的人味。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