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上)

本文分為兩篇刊登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                   /林珮芸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簡稱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WDC的徵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皆是由專業的評審團,從眾多申請的城市中選出最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座,將其命名為世界設計之都。至今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城市分別為2008年義大利杜林(Torino)、2010年韓國首(Seoul)、2012年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以及2014年開普敦(Capetown)。評審團將這些城市評選為世界設計之都,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城市積極打造適合設計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更是因為這些城市懂得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針對城市所面對的重大發展課題,提出令人欽佩的解決之道(solutions)。每一座世界設計之都,都懂得運用創新創意的方法,去追求城市發展的願景。而臺北市積極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願景,精神為:打造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

以上資料引自臺北邁向世界設計之都 官網 http://www.taipeidesign.org.tw

2013年的台灣城市很熱鬧不只跟上世界設計之都的浪潮各地縣市政府也將老屋再生的成果視為政績的重要指標看似一片轟轟烈烈的嘉年華思維背後是否真正解決都市問題與文化保存的目標?歷史老屋開放為民營咖啡廳是唯一的路嗎?老屋真的有保存的價值嗎?當人們堅持保護老樹與古蹟時是否有扎實的文化論述還是緊握著對美好舊時光的迷戀而忽略了當前都市有待解決的問題,宇禾空間建築事務所創辦人許智凱有不同的見解受訪時他開宗明義說:「在追求環境品質歷史建築和古蹟之間需要清楚且嚴格的規範和定義。」

「如果我們喜歡的是老屋的空間品質與使用強度,我們應該回頭檢視我們的都市計劃或建築管理相關規定;如果我們在乎的是老屋的歷史事件或空間意義,我們應該讓這樣的意義在再利用的過程中展現;如果我們在乎的是古蹟的文化藝術的價值,我們應該好好地保存讓他免於受到破壞。」開業建築師許智凱長期關注老屋政策的議題,站在專業建築的角度分析。

老屋開放成為藝文空間亦或是文創咖啡店是一種再利用的可能,許智凱認為,如果把空間價值界定清楚之後,才更有機會深入討論再利用的多元可能。「我認為保存或再利用,會根據其歷史脈絡價值,而擁有不同的層次與策略觀點。藝文咖啡廳創造觀光經濟價值,吸引人潮,繁榮地方,是策略中的一部份;但如何對建築物價值深入且中立的釐清,就得傾聽老房子告訴我們的聲音,而讓每個房子扮演最佳角色;是我們面對老屋再利用所必須理解的重要課題。」許智凱真誠地說出他的觀察。




專注在建築本業鮮少接受採訪的他,應本刊邀請分享對於臺灣的現況問題。小時後幻想建築是最接近藝術又可以餬口的工作,所以選擇東海大學建築系,受到洪文雄老師的影響,接觸了古蹟修復規劃的工作。之後進入台大城鄉所,受教於夏鑄九教授接受建築與城市規劃的洗禮

大學時研究的案例,是作家劉慕莎父親(也是作家朱天心的外公)所自力興建的重光診所,成為畢業後開業的第一個老屋業主。「當時我們希望可以研究日本殖民對台灣民間建築的影響,但不想從殖民者的角度開始。而日本新式教育下產生的階級流動所培育出來的台灣醫生,是民間較有能力蓋自己房子的階級,研究殖民文化如何影響他們的建屋過程。」回憶起2004年的工作經驗,許智凱至今仍與劉家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老屋再生,這位年輕建築師沒有過多的浪漫想像,只有專業與務實的辨證。

之後接觸了日式古蹟紫藤廬的修復---老屋咖啡店的建立,宇禾空間團隊始終相信好的空間品質是值得被期待的。對於老屋的情懷,以建築師的角度首先要釐清,保存的是那個美好的環境品質(如庭園、建屋、老傢俱等)?還是特定的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現場?又或是該建築有保存重要的彩繪或藝術雕刻就不應該被任意地再利用,或被開放。「傾聽,然後老屋會告訴我們他們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許智凱堅定地說。

又因為政府相關法令的不夠嚴謹,造成台灣瀰漫著對「老屋」的迷戀,而使他們成為咖啡廳、餐廳,也許只是一種對再利用的想像的困境。因為對過往尚未經歷的空間產生好奇,促使越來越多人想進老屋一探究竟,是不是所有的老屋都應該被再利用進而開放,建築師心中留有疑問。(未完待續)

原文刊登於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