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將軍漚汪的小美好 夏至 走街仙市集


攝影&文/林珮芸
部分照片引自走街仙官方粉絲頁 

市集已經成為小島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農夫市集、有機市集、文創市集,各種大大小小的市集。台灣人熱愛市集的心情一代傳下一代。從早期的早市、菜市場、夜市到充滿小資情調的市集。城市中的市集、老街的市集、舊房子的市集、草地音樂會市集、簡單生活節市集、手作市集、設計師市集,每到了週末,所有人的臉書,都在不同的角落打卡,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去了市集。 

今天,我來了稻田邊的市集,是在一個小鎮,人們口中逐漸蕭落的小地方,漚汪。這裡有大面積的農作物,和炙熱的太陽,簡約獨特的白色建築空間香雨書院,隸屬於台南大學的美術館(博物館)館內主要收藏及研究沿海六鄉鎮(北門、將軍、七股、佳里、西港、學甲)的文物,並辦理定期展覽、出版等項目。 


台南市北門區有鹽分地帶之稱,整個鹽分地區所概括的範圍甚為廣大,涵蓋臺南市佳里、北門、學甲、七股、將軍、西港等六個區。「鹽分地帶」是台灣文學史上的名詞,在台灣新文學誕生後,以吳新榮為首的北門七子,自新詩形成以來一直占主導地位,於台南州北門郡一帶土地鹽分較多的沿海地區,賦予鮮明的地方色彩及獨特的文學氣息。因此,鹽分地帶有著詩人之鄉的美名。香雨書院希望透過走街仙市集這個活動,將這個理念傳承下去。

 
文學性濃厚,是早期的在地文學重要地標,是觀光客必去的景點,然而,對於本地人來說,不是民生必需品,沒有太明顯的感受。即使我在當地鄰近住了超過十年,也是第一回走進香雨書院。時代在斷層,人文氣息在流失,需要一些膠黏劑重新連結上下世代。2018年十二月開始,每三個月,總會有一天有些許不同。由泰郁美學堂支持,台南大學香雨書院提供場地,促成了這個小而美的農夫市集。 


緣起於尚未有夜市也沒有電視的四五零年代,當時的娛樂有沿街賣藥小販,兜售商品兼作娛樂性質演出,甚至有一些街頭藝人,路邊唱頌台灣民謠以謀取生計,在當時進行類似雜耍班的表演以推銷商品,大家稱之為「走街仙」。市集的發起,邀集許多好朋友,一些是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的職人,一些是在地從事自然農法的農人,取名「走街仙市集」,期待重回早期農業社會「走街仙」所帶來快樂及樸實氛圍,讓五感與自然相繫,順其自然地過日子。


白色二層樓的建築,座落於稻田間,白色、綠色、藍色,成為自然的天然色,而市集就散落在戶外空間中。一場大雨,有人到了室內,一些音樂家則選擇在棚內持續即興表演。音樂、鼓聲不斷,給人一種純樸的力量。一群人有農夫、手作人、藝術家、NGO組織者。陶藝作品在綠地上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經過日曬、雨林也絲毫不減風味,如同與自然共生的人類,必須走出空調冷氣房,進入大自然的環境,感受四季節氣的溫度,共生共息。 


每一次的市集預熱,主辦單位都會認真介紹每一個職人(品牌),關於他們的故是、理念、臉書頁面等,讓市集成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深度連結。這些人通常有堅毅的信念,長時間證實某種生命的可能性,勇敢、無畏、自然而豁達。某種程度來說,小農和藝術家相似,前者雕刻土地,後者雕刻作品。 



台灣各地不缺乏小農,必須要有鮮明的獨特性才能吸引人們目光。(部分文字引自走街仙官方粉絲頁)


純露是香草的領先者。

走街仙│李素蓮
為什麼要蓋一座香草花園,這是素蓮的綠色突圍計劃。

看著原先非常純樸的農村景觀台南縣的老家,面臨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逐步的侵蝕原有的綠色家園,素蓮在2008年開始了她的綠色突圍計劃,從一座種滿香草植物的花園出發。

希望藉著香草園的成立,讓人感受到與自然共生的美好,並推廣環保、資源再利用、綠建築、生機飲食的概念,影響周遭人們對綠化工作的重視。藉助植物的力量舒緩快速而不切實的生活步調,讓生活不再憂鬱,不要有過多的擔心及煩悶。隨著四季的花開花落,萃取植物精華,將他們一一融入各式香草產品中,讓芳香植物持續散發迷人的香氣,並帶給人身、心、靈的健康。



關於稻米,有一百種可能,除了種植,留種也是必要的。

走街仙│莊猛仲、黃立依

原本分隔兩地工作的二人,隨著孩子日漸長大,為了參與孩子的成長,擔任學校志工/義工,跟隨著孩子的種稻課程,認識到了友善大地耕作的KKF自然農法,從接手學校課程實驗田到持續投入KKF自然農法的在地推廣,以義工的角色心態,協助更多的人認識自然農法、採用自然農法,一起種植令人安心享用的食物。

隨著持續的友善耕作,田間土地微生物生態的復甦,更多的生態鏈健全起來,田間出現了曾被列為臺灣本土二級保育類動物的臺灣彩鷸,鷸見自然是他們的名字,因為土地復育,鳥兒每年常態性的在自然農法田區覓食並築巢繁衍。這是一場驚喜的收穫,原來牠們一直都在,只要更多的人願意友善耕作,就能有更多空間讓牠們生存繁衍,是我們這一代可以留給未來一代的美好風景。 


行走的零廢棄推廣者 

走街仙│李怡芳 
六七零年代李怡芳的爺爺經營家庭浴室和雜貨店《源泉大浴室》、《源泉商店》,這是李怡芳以《源泉號》展開行走擺攤的起點。這些年她以搭車和步行的方式,帶自然材質的生活民具參與各地市集,分享童年回憶裡的簡單生活與溫度,傳遞友愛環境的善念。 

「我帶著以自然素材並且是台灣傳統產業生產為主的生活用品,如一個迷你雜貨店於市集擺攤、分享環保生活,讓"愛、生活、永續"能在消費中實踐。也希望讓自然質材的物品進入生活裡,重拾常民生活美學。」平日有全職工作,週末到各地參加市集,推廣無塑生活,不厭其煩教人使用環保用品。也時常舉辦首作課,帶領大小朋友DIY食物或環保用品。 


走街仙 │ 張怡瑄
在將軍,每年胡蘿蔔節和三年一科的漚汪文衡殿王爺繞境,都會有馬匹分擔王爺座騎、和胡蘿蔔親善大使的責任。而牠們其實都來自張怡瑄所負責的將軍牧野馬場。

身為第二代經營者的張怡瑄,高中就選擇升讀有畜產保健的農工的她,這幾年順利接手熟悉的家業,將馬兒帶到市集,讓小朋友親近動物,也是自然和諧的一部分。 


在將軍漚汪,這裡有海風有市集有音樂。走街仙市集的攤商介紹文多是從人物出發。走街仙的夥伴,都是秉持著理念為這塊土地著想貢獻,做著重要的事。所以比起商品介紹,組織者更想將他們每一位的故事訴說傳遞,讓更多人知道在地方上有一群人用著小小的力量去推動去改善這個社會與環境。 


一季一次,每一次市集只有一天,聚集台灣各地美好的人事物,來到一個少有觀光客的地方,在這裡有寬廣的空間、自由的氛圍、有公益分享會,採買食物和一品之餘,還可以為頭腦補充能量。一種不刻意的自然,是屬於台灣特有的小美好,一些人小小的,聚集在一起,堅持下去,發生改變的力量。同時為一個逐漸沒落的地方,帶來創造的新生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