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擁抱逝去 地景新貌 斯洛維尼亞農舍改建/麻州夏克村


文字 &攝影/林珮芸

是牧場還是博物館?
一座活生生的宗教博物館從歷史走出來,這裡有一望無際的農場綠地;美國鄉村式簡約歷史建築;整齊劃一的菜圃、花藝、香草園;不遠處有熱鬧的動物園,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觸摸比寵物還愛撒嬌的牛、羊、豬、雞。他們不是牲畜,他們有專屬的名字,牠們是莊園裡的寵物明星,許多孩子慕名而來。夏克村(Hancock Shaker Village)原本是震撼教派(Shaker)的故居,現在成為國家級重要歷史遺跡。



夏克村位於美國麻州和紐約州交界處的Pisttfield State Forestd南面,屬於柏克郡(BERKSHIRE)區,周圍被森林、群山環繞,是一個清幽且充滿文化的地方。震撼教起源於英國徹斯特,是由創辦人Ann Lee發展,不同傳統基督教的分支,該教派主張平等、和諧、自給自足的清教徒生活。因為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甚至入獄,因此1774年,她帶著八名信徒,搭乘瑪麗亞號來到了美洲新大陸,並於1783年建立震撼教派。



職人精神 工藝傳世
跨越歷史的鴻溝,完善保存震撼教派曾經居住的建築、用過的器具、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夏克村保留這群日漸消失、但彌足珍貴族群的精神,向後代展示在當時候,大約一百人共同住在同一個建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教育下一代、與外界商業往來,背後的精神與生活方式(lifestyle);如何化繁為簡、過簡單但高品質的生活。早期的震撼教成員,畢生致力製作生活工藝品,例如收納盒、掃帚、家俱、椅子、木製螺絲、研究草藥,這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方式;原來在兩個世紀之前,震撼教精通商業貿易,因為高品質的家具製作,深受所有人的喜愛,所以貿易商開始與震撼教成員合作,販賣他們的手工藝品。


在這服務的每一位志工,服務時間都超過五年以上。多數是退休人士,因為贊同夏克村的理念,在交通範圍可允許之下,一周花一到二天的時間來服務。其他也有學校的學生,定期到夏克村實習,或是整班高中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這邊當志工,算是課程的一部分。除此,鄰近建築研究所也選擇到夏克村實習,作為實務性課程的場域(site),除了協助博物館做固定的建築維護,也將震撼教的工藝技術保留傳承。在夏克村的入口,由私人企業公司投資,博物館提供空間,一起實驗太陽能發電的功效。「博物館不可能有錢可以投資太陽能板,但我們樂意與有前瞻性的企業合作。



1819世紀的美國,是人們相信烏托邦社會的全盛時代。震撼教相信社群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每一天,他們投入大量時間用來製作工藝、學習生活技能、教育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維繫社群的關係。以現代眼光來說,花漫長的時間製作一個微不足道的生活器皿,似乎是一件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然而時間過去了,我們發現這樣小小的工藝品,竟可以如此耐用、不退潮流。看見時間痕跡的材質是最誠實的建材



牛棚改建為現代寬敞LOFT
ALPINE BARN APARTMENT位於斯洛維尼亞的農村早期的農舍已經不堪使用呈現破敗的痕跡建築事務所OFIS architects 將一間過去牛棚擺放農具的荒廢空間重新設計為新的居家空間後代在更新後的祖厝生活,保留歷史的痕跡,不只維護了傳統的農村建築,也凝聚了農村精神。設計靈感來自於翻修農舍(barn)為公寓(apartment),以木建築為材,將新結構融入舊式木基礎,保留內部主體,覆上一層翻修外觀。原本農舍的設計分兩層,地面層儲存大型農具機械,上層擺放稻草供除濕功能;新公寓的動線則多加一層生活起居室。下層是入口處,與外面景觀融為一體,其中原本的門廊和斜坡被完好保留;中層為起居室,孩子可以自由穿梭在各種開放與隱密的空間中,而樓梯引領至第三層客房。

photo credit Tomaz Gregoric

內部木質牆面與水泥屋頂依照原本建築加強鞏固,唯一有更新介入的是窗戶和地面層大玄關。垂直細木條讓室內空間有所區隔,隱約可以窺見過去祖先的生活感。設計師沿用過去農村風味的圓孔式窗戶,在屋子周圍開了一系列的圓孔式窗戶,為了增加光源與空氣流通。中層設計現代LOFT空間,簡單區分有臥室、餐廳和客廳;而周圍可做為多功能儲藏空間,包括衣櫥、浴室、桑拿。廚房、儲木區、壁爐等。農舍過去做為牛棚,底座是粗曠岩石,經過時代沿革,自然的結構仍保持良好,現在的新宅外面種著綠油油的草皮,一方小小院子與鄰近農村住宅和諧共處。

風土建築 留下農村的精神
城市中的建築高聳巨幅,設計背後的表現主義吸引人們的目光,代表前進與未來的活力;然而農村式建築因為生活習慣改變,過去功能不符合現代需求,需要更細微的設計巧思,將舊有結構與新建材融為一體。我想起台灣的原住民部落,現代化的技術早已取代過去傳統工法,然而「風土建築」的精神不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新的生活空間依然強調社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夏克村與鄰近大學建築系合作,開放研究所學生來到文化遺跡修復老建築,同時學習祖先在資源缺乏時的生活智慧;ALPINE BARN APARTMENT將舊時代的牛棚轉化為後代的現代生活空間,逝去的時間,留下的是記憶。


photo credit Tomaz Gregoric
義大利知名策展人Barbara Fragogna曾說:「義大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教堂,但是在藍天白雲中看到聳立的石造教堂還是給我們一種安心的歸屬感。博物館多次遭受洪水侵襲,石牆、木椅等都面目不堪。但我們努力修復,我們不想失去長久的文化和歷史」,建築可以在一夕之間崩壞倒塌、廢棄成泥,但是人類的共同回憶,需要長遠的時間累積,極力保存與守護。新地景代表我們對未來的期待,而我們今日所面臨的課題是,農村的建築可能是上一代文化資產,但也可能是商業集團的一小部分財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