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BIRD'S NEST ATAMI



/林珮芸
照片提供 Koji Fujii / Nacasa & Partners Inc.

「當我們在童年時,就學會愛惜樹木。我們爬樹,在樹枝建堡壘,躺在樹下的草地,看著細枝在風中搖曳,羨慕起猴子和小鳥的敏捷,跟著我們發現棲息於腐朽樹幹的小動物非常迷人。也許最奇怪的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從井底之蛙的角度對樹木嘆為觀止。我們抬頭仰望,試圖將難以觀察的複雜樹枝與葉子分類,並且猜想著在我們伸手未及之處,究竟住了哪些類動物」
                                                 ------------【爬樹的女人】

西雅圖樹屋人的邀約
小時候我們都羨慕可以住在樹屋中,從茂密的綠葉中窺探外面的世界,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鉅細靡遺地俯瞰矯地下的一切。那裡有徐徐涼風、翩然而過的鳥兒、伸手可觸的雲朵,還有奢侈的寧靜。我在西雅圖旅行時,遇到一位出生在阿 拉斯加的樹屋人Ryan,他說:「小時後我和兄弟把彈簧床用盡力氣運到大樹上,那就是我們小時後的樹屋,也是孩子的天堂」約齡六十歲,短小精實的身材,睜著淺藍色眼珠,像在講一個遙不可及的故事。接著Ryan:「我替人樹屋已經超過十年,世界各地都有人想蓋樹屋,尤其是泰國。我們有一個樹屋人的組織,到了當地,我就集結這些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客戶要求的樹屋」。

冬天在西雅圖的離島農場,擔任農場國際志工的我,遇到來渡假並正一個人BBQ的他,雖然只有短短的相會,但是我們交換了信箱,開始長長的通信。在樹屋真正住了六年,看起來粗曠但心思細膩,每次讀到Ryan的信,都讓我不自覺神遊到樹上的世界,感覺那是一個可以完全屬於一個人的空間。後來陸續聽說西雅圖節目中,其中一個最有名的節目叫做「樹屋達人」 (Tree House Master),是主持人到美國各地建樹屋的旅程。冷冷的冬天因為有了對樹屋的無限幻想,心中溫暖起來。記得收到的最後一封信上面寫著「如果有機會,你可以來加州,我的樹屋家參觀」。



300老樹木屋計畫「熱海鳥居
聽起來很棒,但是我該回台灣了,所以抱著遺憾和對樹屋的憧憬,回到現實生活,直到我看到日本第一位專業樹屋人小林崇(Takashi Kobayashi)和建築事務所Hiroshi Nakamura of NAP Architects合作的300老樹木屋計畫「熱海鳥居(BIRD'S NEST ATAMI)不禁眼睛為之一亮。受到飯店Risonare resort之邀,在熱海地區一棵300年的牛樟木老樹(camphor tree),以不破壞環境的方式,建了一座日本最大的樹屋。別以為所有的樹種都適合搭建樹屋,已經有超過15年經驗,蓋過120個樹屋,在日本及國際樹屋界享有聲譽的小林崇說:「遇到一顆木質堅硬,枝條明理的樹,是樹屋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所以當小林崇親自到熱海的基地勘查時,看到深具潛力的老樹,腦海中立刻浮出樹屋的樣貌,並且答應了這個重量級的邀約。樹高120米,主空間為喫茶區,共9.97平方公尺,貫穿好幾個樹冠層,穿越好幾棵樹,型成網狀的步道空間,訪客可以自由地在鋼架格子網和木構造樓層中穿梭,顧慮了安全與美觀,最重要的是,不因為人的侵入而傷害樹的生長。



3D圖模擬老樹立體角度
熱海鳥居」於20143月完成,樹屋的落成對設計師、建築師、生態專家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建築方式融合理性與感性、科技與生態,因為樹木的多元切面無法具體測量,所以採用3D圖模擬老樹的各個角度,之後架設鋼架和木結構,讓空中的步道可以承重,人們可以在茂密的枝葉中,微顯微隱地體驗老樹的包圍。除了功能性,造型美觀也是重點,最特別的是,根據建築師的設計,所有的建材都沒有直接觸碰到樹木本體,其中施用的工法包括有傳統技藝,也有現代科技,讓高聳不可攀的老樹,一下子成了親切的遊樂空間。

熱海鳥居」還有另一個名字是Kusukusu,是直接從日文牛樟木而來,對小林崇來說,這個作品和其它樹屋不同,Kusukusu可說是「森の空中基地」,開放給親子家庭闔家體驗,教育意義加倍重大。9米高的空中散步步道主要供給飯店旅客 預約體驗,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和限制。孩子必須超過108公分以上,六歲以上;大人必須體重低於130公斤,並且穿著適宜活動的服裝。若有風雨等天然氣候阻礙,為了安全考量則禁止開放。在這個空間中,可以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如爬樹、懸吊、瑜珈、生態觀察、手作課、戶外講座等。


樹木風土學
熱愛樹屋的小林崇在日本長期推廣樹屋建築,他說:「日本森林面積廣大,可說是森林的國家,為了拉近人和自然之間的距離,樹屋是最好的體驗場域」每一年都參加國際樹屋研討會(World Treehouse Conference),他感性地說:「國外樹木規模較大,終於我們也蓋出屬於自己的代表作」。樹木的知識包羅萬象,包括樹木疾病、樹木學、各地風土學。站在平台上,第一個感受到的是風的速度,日夜變化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情,這樣的體驗無論是鄉間或城市,都很容易讓人對自然產生感動。

北海道的樹種和沖繩的樹種,相差極大;各地建築法規不同,樹屋也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平均來說,樹屋耐用度大約有十年,隨著地域的氣候和保養,會有不同的生命週期。日本「樹屋人」(Treehouse Peopele)組織主要研究樹屋的建築工法,所採用的技術為The GL Method,是十年前美國樹屋研討會共同認可最好的方法,它的作法是創造條架,讓建材沿著樹木的路徑。其中螺絲打入淺層的樹體被認為會入侵樹木,但樹木的結構複雜,表層的傷害並不會影響樹木生長,為了建造樹屋,這是唯一可以妥協的方式。

高高在上 樹屋王國
「樹屋人」坦承說:「我們不是生態學專家,無法讓樹木毫髮無傷,我們只想創造人類對自然感謝的經驗」。的確,一成不變的都市景觀令人沮喪,城市中的樹屋以垂直的高度帶人看到不一樣的景觀,沒有水泥建築的空間,沒有繁忙的交通和擁擠的人群,感受鳥兒自由飛翔的緩慢,樹屋令人入迷。小林崇認為「樹屋代表了真正的自由、屬於自己的王國」,而他的網路商店品牌命名為「Treedom」。台灣同樣屬於森林的王國,充滿綠意的城市不經意教人習以為常,忘記與自然的接觸、流動。

每一次天然災害,受傷的樹木令人心疼,如何再度運用,創造樹木的二次生命,除了丟棄外我們應該有更多的認識,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對於樹木瞭解太少。我想起澳洲護樹女孩Miranda Gibson和樹木之間的承諾。31歲的她,是澳洲歷史上堅持最久的一位棲樹人,在樹上住滿一整年,目的是希望保護塔州Styx  Valley附近的森林,監控筏樹行為,避免對環境有益的大片森林遭受商業財團的破壞。



樹上觀察者 澳洲護樹運動
Miranda201112月,在一棵被命名為Observer  Tree的尤加利樹上,搭建一個離地足有六十米的平臺。從那時起,她便一直生活在那兒,期間經歷了酷熱、嚴寒、煙霾、狂風、霜凍和降雪等惡劣天氣。一周年後,她在樹平台上發起網路社群活動,和世界各地關心樹木保護的人連線。她笑說:「住在樹頂上有許多吸引人之處,千奇百怪的鳥兒和昆蟲讓我大開眼界,不過負鼠倒是一隻也沒見著,我想這裡對牠們來說可能有點太高了。」

從平地到樹梢間,不同的水平面有不同的風景。樹屋可以是浪漫的想像,也可以是社會運動的基地,砍掉一棵老樹很容易,但種回一棵卻不容易。復育生態棲地的過程需要不懈的努力,但破壞卻只在一夕之間。人與樹的對話透過風傳達,哥斯大黎加博物學家亞歷山大.史古奇(Alexander Skutch):「森林是個巨大的實驗室,一切盡在不言中,無休無止,無聲無息地爭奪著陽光下的一席之地」現在人類也有機會可以參與。樹屋做不到?攀樹、護樹、瞭解身邊的樹種,一定可以找到與樹木交流的方式。



參考資料:
書籍 爬樹的女人:一位科學家的另類生活實錄

樹屋達人 美國電視頻道

澳洲護樹運動

http://observertree.org/

原文刊登於 GREEN雜誌   2015年10月號
轉載務必標註作者名及出處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