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新銳藝術家
黎巴嫩,一個距離台灣似乎很遙遠的國家;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和台南蕭壟文化園區,因為國際駐村藝術家「巴斯卡.哈申」(Pascal Hachem)而有了交集。來自黎巴嫩的駐村藝術家巴斯卡‧哈申(Pascal Hachem),現任教於貝魯特美國大學(AUB)及黎巴嫩美國大學(LAU)的設計學院,近年來並曾多次在羅馬、倫敦、伊斯坦堡、瑞士、巴黎等地舉辦個展及聯展。2014年受邀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座談會(SALON),列席中東新銳藝術家,分享中東藝術在國際的位置。現在台灣觀眾不需遠赴重洋,也可以欣賞到重量級藝術家的作品。
蕭壟國際藝術村每年甄選國外藝術家赴台南佳里文化園區,親自感受在地方土民情,之後進行創作。「中國正在看」(China’s Watching)展覽。巴斯卡表示,首次來臺灣的經驗,讓他得以近距離觀察臺南及佳里地區民眾的日常生活,同時結合他身為黎巴嫩人對政治議題的敏銳度,促使他進一步探索兩岸的政治及社會差異。本身背景為「工業設計」及「室內設計」,這位1979年出生的藝術家,擅長以簡單的符號與空間對話。
斗笠、瓷杯及犁耙
在本次展覽中,巴斯卡重新排列組合斗笠、瓷杯及犁耙等充滿東方傳統文化蘊意的物件,賦與平凡的事物不同面貌,營造出微妙的互動氛圍,為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定義了全新疆界。原以為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政治意味的展覽,但在蕭壠文化園區A4館中,僅僅看見兩個主要的排列作品。青花瓷茶杯面幅排列的稻田意象,象徵中國與臺灣傳統原生同種的交集;然而一線之隔,另一個作品是由創新研發斗笠造型的線型排列。巴斯卡透過藝術手法,顛覆以往的詮釋方式,為原來兩岸之間針鋒相對的緊張狀態,賦予了全新的闡述與解讀,啟發觀者更多思維及想像。
作品標題聳動但其實現場輕鬆毫不緊張。同為黎巴嫩民族,長期身於敏感多變的文化背景,巴斯卡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幾乎沒有離開過從小生長的地方-貝魯特,這裡的社會和政治令我不斷省思,這是我創作的來源。就像每個城市的小市民,我每天有擔心不完的事」Aysh在阿拉伯文中代表「生存」(live),但在口語中又代表「麵包」(bread),這樣的雙關語讓這位幽默的藝術家特別容易將抽象且困難的事,用淺而易懂的方式表達。
被媒體不斷詢問關於中東藝術家的議題,巴斯卡說:「我們不確定明天會如何,對我來說,作品是和觀眾溝通的媒介,藝術品不一定是永恆,但訊息一定要傳出去」。多次在國際獲獎、足跡遍及歐洲,2014年第一次到南韓參展,2015年首度來到台灣,挖掘與中東相似的政治敏感議題。收藏巴斯卡作品的美術館有瑞士Kamel Lazaar Foundation基金會(該單位長期支持阿拉伯國家視覺藝術家)、德國Nadour Collection(該單位支持阿拉伯與伊朗當代藝術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Farook Collection。
逛展來吃下午茶
逛完室內展,來到園區中庭,另一個有趣的藝術互動吸引我的目光。「來吃*芭娜娜*」(Let's Banana)-蕭壠駐村藝術家羅懿君的社區互動計畫。暖黃色的吧台名為「蕭壠小舖」,活動為八月份每週六、周日下午三點到六點,邀請有興趣參與互動的民眾,在園區內與藝術家共享午茶時光。說一則記憶中有關香蕉的故事,交換一塊藝術家烘焙的香蕉蛋糕。
源起於藝術家羅懿君在日本居住創作的期間,因為思鄉而開啟了以香蕉為媒材的創作計畫。研究日本、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香蕉市場關係,以及美洲的香蕉共和國的歷史和勞工罷工事件。這次的計畫回到「台蕉」的自然歷史與飲食文化。無論是巴斯卡的「中國正在看」還是羅懿君「來吃*芭娜娜*」,都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手法詮釋政治議題,也許這正是長期處在敏感位置的豁達感。文化議題太廣大,不如一起喝杯中國茶;亞洲農業太殖民,不如來用蛋糕換故事。藝術家的創意走入常民生活,但留下的深刻印象卻意想不到地震撼。到底誰在看?是觀眾的心在看!
很不錯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