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數位時代下的職人精神=Maker自造者運動


/林珮芸

古早味的美好時代
職人誌: 52個頂真職人, 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這本書很特別,是以一年52週的週報形式,介紹52個傳統工藝職人;而呈現方式是以手繪的精細工筆,描製職人工作場景、工法步驟、製作工具及作品等,濃濃的古早味帶人回到阿公阿嬤的年代。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臉書、email,卻有深奧的智慧和技術,那是一個人人手做的年代,因為物資不豐反而訓練了物盡其用、手腦並用的研發精神。書中寫著「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的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職人態度。」

想想這樣的憨厚踏實精神,和農夫似乎有點相近,特別是有機務農,不採大量生產,以手工的概念觀察作物的生長狀況,細部變化,追求的是環境、人與萬物的和諧共存,金錢交易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更多小農的心情是,希望可以找到一種自給自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同時可以有助於他人的生活方式。從消費者(consumer)變成生產者(producer);從市場經濟回到土地循環,需要堅強的意志與高度的專注。農夫和手做職人卻有同樣的傻勁與科學家精神。

Maker自造者運動 木工新生活
【職人誌】書中親自拜訪了台灣北、中、南52個古老且即將消逝的傳統產業工匠技術,包括有毛筆製作、剪紙藝術、陶瓷、糊紙、打鐵、刺繡等民間技藝。年邁的職人師傅有些人的孩子願意承襲,但也有人找不到接班的後輩,不勝唏噓的遺憾中忘記其實年輕人之中,不少人以自己的生活經驗,摸索著不同於古老刻苦精神,添加許多現代美感元素的生活設計逸品,同樣帶給使用者無限驚喜和愉悅。台南佳里小木作設計師侯成育,原本背景是建築師,學校畢業後,大約有十二年的時間在外地工作,直到父親希望他回來幫忙園藝生意。三十歲初頭的年輕人看到父母的勞力工作,覺得並非他想要的生活,於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思索,家中生意和自己興趣的平衡點。

園藝工作每天接觸大量的廢木,於是侯成育思考以木塊創作以舊木創作之初,有一天看見新生兒拿著檜木餐具直接放入口中,驚慌之餘開始深思,如何做出安全無毒的環保餐具。手工藝技巧沒有問題,但材質卻需要深思。檜木並非台灣特有種,加上數量越來越稀少,侯成育來說,這樣的樹種不足以呈現台灣特色。一天,他看見老師傅將龍眼木丟進火裡燒,才知道龍眼木過去常用來做佛像,或是廚房的粘版。木質硬、難塑型,老人家都不喜歡這種木材。於是他靈光乍現,原來龍眼木最能夠代表台灣,數量多,街頭巷尾人人家都有一株。木質硬用來做餐具、文具最堅固。只是對製造者來說,創作過程加倍辛苦。現在的侯成育自立工作室,將產品寄售在不同店家,而自己主力研發設計木製生活用品。




從室內設計業逃走的設計師
擁有相似建築和設計背景,台北美好歲月設計工作室由一對年輕夫妻成立小朱和以蹦位於樹林的工作室,塞滿大約二十多坪空間的廢木,這些都是兩人在不同地方撿回廢棄家具、窗戶、床鋪的材料。原本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但是不認同室內設計產業的文化,於是毅然離開夢想的產業。小朱說:「一間剛建好的房子,卻因為客戶的要求,必須打掉隔間牆面;而一整套的廚具、傢俱也可能因為屋主不喜歡而必須面臨全新丟棄的命運」。

於是兩個人重新給予廢木新的生命,將撿回來的木窗、木條重新洗刷、整理、修復、切割、最後拼貼成一只只手掌大小的圓潤木塊。用電鑽筆在木質方塊上迅速完成客製化的作品。各種顏色、各種大小、不同比例的設計,像是一塊塊待刻的印章,隨時被賦予新靈魂。上面寫著小小的話語,例如「勇氣」、「旅行」、「關心」這樣鼓舞人心的字樣。無論是網路商店或在創意市集,都受到廣泛的喜愛。

從小確幸擴散到第三次工業革命
或許有人不同意這樣的「小確幸」商業模式,但是對我來說,我看到他們不同於主流價值,以微創業、微製造的步調踏實地生活,自給自足並且有能力幫助他人。隨著科技發展,在數位趨勢中最夯的莫過於未來的3D列印。從美國矽谷、歐洲吹到台灣的創業(創意)風潮,其實真正推崇的,不是市場的銷售經濟,而是背後自主性創造、設法解決問題的精神。【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書中預測,未來人人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

未來產業會出現一個特色:「萬人小市場」(數量夠多,有生意可做;數量也夠少,能維持專營路線,避開激烈競爭)。這是量產型產業的缺口;是整體市場的混沌地帶;也是小巧型公司的機會所在。而未來的生產或許幾乎由機器取代,這時候有溫度的商品,那種可以和人面對面交易,聊天,觸摸以天然材質製作的工藝品,將顯得特別珍貴。




手感=人情味=永續傳承
最近在南部走訪的過程中,看見一家依然以傳統紙張包裝茶葉的店家,感動到快要落淚。那是位於新營一家有160年歷史的家族茶莊,從清代道光年間開始賣茶、烘培、包裝,直到現在依然沿襲祖先的方式(當然也有大量現代包裝)。在沒有塑膠、真空包裝的時代,人們用薄紙張包茶,如同用去菜市場用樹葉包肉的概念,以現代眼光看來,都是彌足珍貴的庶民智慧。第五代傳人黃光裕老闆帶我到倉庫參觀,一落落壓縮密實的手包茶是他們家族的傳家寶,老闆輕聲說:「這都是我父親時代留到現在的,外面已經看不到,都超過一百年了」。我小心翼翼地從古老茶桶中,拿起一包古早茶,輕淡的茶香早已經昇華為焦炭蜜香,融合一種阿嬤衣櫃和茶葉芬芳的氣息。我衷心希望這家茶行可以永遠保持以手做包裝的技藝。

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
當生活伴隨一連串的科技人工智慧,政府高喊大數據預測消費者行為,人們似乎遺忘了古早的工藝智慧,如縫紉、以植物染布、以麻草纖維造紙這樣的彎腰勞動、敬天禮地;我們甚至以為所有東西都可以被買賣、被買到。於是越來越少人願意當農夫,辛勤地與土地共事,體驗從零到有、漫長等待的慢速豐碩。我們太想一夕之間得到立即的滿足。追求短、近、快、美的速度,讓人忘記累積和儲存經驗資產。當日子以十倍速的驕傲前進,似乎有種失落遠遠被拋在身後。

職人精神是一種Maker對生活的解答,透過思索現成品的問題,以雙手直接驗證質材的各種可能性;以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可能。當人人追求成功的殿堂時,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也許在登山求生時,能夠生火才是最重要的技能。和我年紀相仿的小木作侯成育曾說一段話讓我很感動,他說:「今天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將來兒子可以過著和我一樣的生活」那樣的生命經驗中,有老樹、有龍眼木、有木質食器、有人情味和科學家的實驗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