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閱讀時光 書店地圖= 專訪 微電影「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


/林珮芸
照片 「文創提供」

據許多初次來到台灣的國際訪客說,「台灣最有特色的是濃厚的人情味」、「台灣最美的風景在巷弄」。曾有香港的背包客手拿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手冊「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自助旅行,以在地的獨立書店為中心,再向外輻射找到鄰近的觀光景點。今年初完成微電影「書店裡的影像詩」的導演侯季然說:「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幾乎每家獨立書店都是該地的文化訊息站。獨立書店是最好認識社區的方式」。若說博物館是瞭解一個城市的入口,那麼隱藏在大街小巷內的獨立書店,就是社區的眼睛。「書店裡的影像詩」文化部補助,侯季然執導,以四十支各長三分鐘的微電影,記錄台灣四十家獨立書店。「我拍攝的是當下書店老闆的感覺,並沒有想要評斷什麼」對於台灣獨立書店,許多愛書人有相當複雜的情緒。

2013年,數間資深獨立書店為了不被商業資本所襲擊,於是自主性成立「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其成員包括有唐山書店、東海書苑、水木書苑、洪雅書房、小小書店、有河book、註書房等。希望能搭建平台、串聯力量、互相協助、聯合起來發揮「獨立精神」。以影響最多青年學子的唐山書店來說,「當年很多社會人文思想性的書找不到,所以唐山專門引這方面思潮的書籍」書店老闆陳隆昊甫前終於獲得台北文化獎的肯定。然而時代變遷,資訊普及,書店的功能似乎也不再是單純賣書。現在的獨立書店,多將重心放在人文沙龍的定期舉辦,凝聚對某個議題關心的焦點,進而達到某種程度的影響力。



作品常與時代記憶相關,本身以文字及影像創作,一連拍攝四十支獨立書店短片的侯季然觀察說到:「很難用統一的概念形容,每一家書店老闆都有很鮮明的特色」當時在規畫時,已經考量到希望影片呈現出多元的書店樣貌,所以地域從北到南、西岸到東岸,找尋一種撩下去的「創業精神」。開書店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經營起來一點也不浪漫;有人以其他事業支持不營利書店、有人堅持不放棄書店理想。面對環境的不樂觀,曾貼近訪談的侯導演發現「他們最在意的其實不是經營困難這件事,卻是書店有沒有符合他們的理想,有沒有偏離初衷」從台灣獨立書店發展史來看,可以發現濃濃的台灣精神:一種勇敢做夢、理想性高過於現實面、關心環境、投入公民議題,一種讓人喜歡的特質。

拍攝的書店,南至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東至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舊書舖子;中西部則有台中新手書店、雲嘉的虎尾厝、洪雅書房;大台北地區的性別主題書店女書店、全球最美的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知名的茉莉二手書店。「拍四十家書店像是看到四十面風景」從每一扇窗看出去,侯季然最敬佩的的是,這些書店老闆勇敢選擇想過的生活方式、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透過書店做為一種和社會及自己溝通的方式。在這之中,金錢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了。



在拍攝過程中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關鍵是和書店老闆深入且良好的溝通。「閱讀之前先傾聽」導演不預設任何想法及拍攝角度,反而先聽聽書店老闆如何「閱讀」自己的書店。藉由抒情客觀的詩意影像,侯季然記錄的是當下書店的樣貌。獨立書店賣的不是書,而是選擇一種傳統、專注、安靜的閱讀方式

文章刊登於 全球華人藝術網 藝評人專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