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芸
自然藝術雕塑 走進社區的裝置藝術
2013年一月,在美國瑞格林藝術與設計學院(Ringl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校園中,有一場眾所屬目的盛會。這所位於美國東南方,佛羅里達州的私立藝術學校,1931年由馬戲團起家的瑞格林兄弟成立。現在這所藝術學校,以動畫教育聞名。國際知名大型自然藝術雕塑家Patrick Dougherty來到這邊,僅僅用三個星期的時間,在薩拉索塔市的市中心,用雙手及樹枝興建了一座大型裝置藝術。這是Patrick Dougherty第239件作品,也是未來藝術博物館(Sarasota Museum of Art, SMOA)的座落地點。
Patrick Dougherty的到來,對於薩拉索塔市意義非凡。所有的社區民眾、學校學生、散步經過的路人,無一不被這有趣的計畫吸引、駐足觀看。看到幾位工作人員(包含志工),身手俐落地蒐集、運送、綑綁一束束高度比人還高的樹枝。短短時間內,就目睹了一個類建築空間結構具體呈現。雕塑家也是藝術家的Patrick Dougherty在過去30年,在世界各地親自創作了上百件的作品,這些大型作品全部是利用樹枝、藤條、枯枝、藤蔓等自然環保的素材做製作。創作的過程中,總是邀請圍觀的群眾一起加入,無論是撿樹枝、遞材料還是搬運,在實際的工勞動中,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打破了「人為建設與環境保護永遠是平行線」的觀念。
環境藝術家 68歲老帥哥
對觀賞者來說,光是看著藝術家巧妙地運用樹枝的材質,彎曲、扭轉、延伸,將看似廢料的枯枝,短時間轉變為大人小孩都喜歡的遊樂園,這樣的感受就夠驚人的了。過程中沒有水泥、鋼筋、任何汙染環境的材料;唯獨有的是汗水、力氣、合作和微風徐徐的舒服。對Patrick Dougherty來說,他是一個編織者(weaver),用樹枝編織一個遊樂園的大夢。早期的作品多是他一人完成,但漸漸地,他邀請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加入創造的過程,如此,藝術與生活緊緊相連、建築與空間合為一體、人與自然也不再疏離。
今年超過68歲的Patrick Dougherty,雖然一頭白髮卻絲毫不減帥氣挺拔的氣質。工作中總是身著素色襯衫和一件牛仔褲,面對媒體與民眾也輕鬆地侃侃而談。一次又一次說明他的創作熱情與作品理念。「我最高興的是,有人走進我的工作室,然後說:我認識你。因為這代表他們曾經看過我的作品。我喜歡讓人們有親切感,對我的作品能夠感同身受。常常有人說:你說作品比你人看起來還酷。」這位
充滿魅力的藝術家笑笑地說。創作遇到瓶頸這種問題,看似從沒發生在Patrick Dougherty身上。平均產量是一年8到10個作品,主要在美國境內旅行、創作。也曾經受邀到日本6個月當駐地藝術家。至目前已有超過290件作品在全球17個國家展出。
出生於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這裡擁有美國最大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雖然Patrick Dougherty沒有公開聊到原住民對他的影響,但以天地為家、渴望找到宇宙與文明之間的交流,卻是這位雕塑家最明顯的風格。大學時期就讀文學系、碩士念了醫院與健康管理,看似都和公共藝術沒有關係,經過13年的自學,37歲才推出第一個作品Maple Body Wrap,並在母校「北卡羅萊納雙年展」展出。從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Patrick Dougherty的人格特質:童趣、友善、熱愛大自然。他的作品不一定都在戶外完成,也不一定只在戶外空間展示。2001年的作品「天堂門」(Paradise Gate),三座清真寺的圓弧屋頂,中間透過通道連結,廢棄的枯枝經過溫暖的編織,在麻州的冬天雪地中,令人升起一股由衷的暖流。
為冰冷的水泥建築穿衣服
2002年作品「荒野的呼喚」(call of the Wild)在華盛頓州玻璃博物館前,三隻像鳥、像魚,或是其他可愛動物狀的雕塑,在玻璃大樓的映襯下,水面的倒影,讓作品增添許多趣味性。原本只有三隻,但因為與環境的互動,彷彿有很多隻生物,吸引了大人、小孩、甚至寵物興奮地在大型雕塑周圍跑跑跳跳。其實在1997年,Patrick Dougherty就已經大膽地將樹枝創作當作裝飾品,穿戴在硬冷的水泥建築上。作品「細胞分裂」(Cell Division),仿若附生植物長在藝術學院的外牆上,其概念像是建築的「植披牆」不只有美化視覺功能,還可以節能減碳。甚至是洛杉磯的精品時尚店,都邀請這位環境建築師,為現代化耀眼的店面外觀穿上樸拙的流線型外衣。
越創作越有勁的 Patrick Dougherty,就像是美國公共藝術界的宮崎駿,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對自然的熱愛,一件件地具體成真,讓人們體驗童話般的空間。專注創作但喜歡人群的藝術家,偏愛在都市創作,目地是希望藉由大型藝術改變都市人的想法;將自然、土地、荒野的美好感受帶給城市。四季的更迭無形之中,為枯枝輕輕塗上一抹色彩,春天的生機、夏天的藍天、秋天的紅葉、白雪靄靄的冬天。都讓Patrick Dougherty的作品像是有了生命,走進你我的世界。
從素描開始創作的建築會飛翔
「我的創作方式很理性,我會先想結構(STRUCTURE),之後開始延伸材質。慢慢地先建出一層樓,先形塑骨架,之後加上肌理、血肉、皮膚,最後作品才會有了靈魂、表情。我也用傳統的素描法,把腦中的想法畫出來,最後再依照現實的情況調整。很多人覺得我的作品充滿想像力,像是會飛(笑)。我想是因為我用素描創作,建築物有不同高度、不同層次,一步步完成,就像化妝師替建築妝點一樣。而孩子總是最開心,因為這裡比遊樂園還有趣。」 Patrick一派輕鬆地說。2011年在Lewis Ginter Botanical Garden同樣三週的計畫,名稱為「曠野裡的鑽石」(Diamonds in the Rough)形容Patrick Dougherty的作品和植物園中的花藝相呼應,一個粗曠一個嬌貴,同樣引人入勝。
對於喜歡環境藝術的人來說,最興奮的應該是關於這位空間藝術家紀錄片的完成。花費20年拍攝,名為「蜿蜒樹枝-Patrick Dougherty的雕塑」(Bending Sticks: The Sculpture of Patrick Dougherty)紀錄的是他的童年,以及近年來五件重要作品的完成。影片中挖掘出原來小時候Patrick就已經愛上樹枝這種媒材。時常和其他四位兄弟姐妹一起到樹林裡玩耍,親手蓋出屬於孩子的堡壘或是秘密基地;也因為如此,長大後將小時候的記憶實踐成真。紀錄片為30年來不間斷創作的藝術家留下重要的史料。樹枝作品會因為時間遭受風化、消失,但透過影像的紀錄,將珍貴的創作過程留下。更重要的是,人們親近大型自然環境藝術的美好經驗,會永遠留在心中。
瞭解樹之後才可以和它做朋友
「樹枝的蜿蜒性,來自於你對樹種的了解。就像廚師做菜必須先了解他所有的素材,倘若對於使用的樹種狀況不瞭解,很可能達不到延展、可塑性;有可能一彎就斷。」Patrick在大學課堂中與藝術系學生分享。但其實背後沒說出來的,可能是在創作過程中受過的傷、面臨可能的自然危險。但因為一次次與樹木親密溝通,漸漸成為最佳的工作夥伴。樹不只是樹,紀錄片導演之一Kenny Dalsheimer說「當你和Patrick相處越久,你越來越看見媒材的顏色和質地,這是一般人沒看見的東西。」餐桌上Patrick依然有聊不完的樹種「帶葉的山毛櫸很頑固,楓樹枝條很棒、俄羅斯欖樹有刺脆弱易碎….」Patrick如數家珍。
美國藝術家Patrick Dougherty的作品天馬行空,總會令大人會心一笑,小孩興奮尖叫。他賦予每個雕塑品不同的姿態,卻也充分尊重各地地景,讓人類奇想與自然美麗平衡。在雲影和光影的映照下,鳥兒似乎也誤以為大型雕塑是牠們的家。奇幻的作品改變了地景和天際線,他甚至親手蓋了一間樹屋,與家人住在裡面。當代藝術家無不希望可以高價販售他們的作品,名留青史;但夢想家Patrick Dougherty知道,他想創造的不只是藝術品,而是一個可以與社區居民互動的空間,這個大型裝置藝術需要眾人的協助完成,需要陽光、風、水、空氣為它增添生命力。縱然不久之後它會隨著自然有機分解,但是作品將會滋養土壤,讓更多豐富的生命從土地開始。
原文刊登於GREEN雜誌 2013,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