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曆年應朋友邀約到上海過了五天的年,偌大的城市空空蕩蕩,外鄉人早已返鄉過年,倒是觀光景點摩頂放踵,來上海旅遊的人還不少。簡簡單單的自由行,反倒能夠融入當地民情,假想自己也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一份子(笑)。兩年前陪父親隨旅遊團來上海過年,是不一樣的風景,依稀記住來到了著名景點新天地,看著新穎樓高的建築,氣派的咖啡店令人望之卻步,更別提當地的小吃美食是錯過的遺憾。這回來到上海相同的地點,深入本幫地景(上海菜又名本幫菜),決定要好好探索這個張愛玲筆下的東方明珠。
學著外地人到租界外灘散步,搭乘地鐵轉乘,買東西殺價,聽著吳儂軟語的上海方言(有人不同意),習慣眼前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各地文化…但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到著名文創空間「田子坊」淘寶。田子坊其實是一個以老上海的弄堂為主,修建出來的文化觀光區。狹小的巷弄,懷古的景象,不同於「新天地」是拆掉舊的石庫屋,再仿古重建的新建築。田子坊在上海市中心這片高速發展的中心地帶,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存模式,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有點像是位於信義區101大樓旁的眷村「四四南村」那樣的位置。強烈的衝突與新舊融合,是她們最大的特色。田子坊地標的賣點不是宏偉和高大,而是小巧玲瓏、曲折委婉、豐富融合。
地鐵「打浦橋站」下了車,出口對面便是田子坊。斑駁陸離的紅磚黑門小弄堂裡,訪客得以沉浸在老上海的市井生活中,多數的房子都是紅磚頭蓋的,即使如今已被政府收為規劃地,當地還是有傳統住民的蹤影。這種原生態居民區同樣改頭換面的還有麗江古城,固執的在地人堅持不搬遷也不改建,自顧自地維持生活作息,無視於觀光客的打擾,依然大剌剌將全家人的衣物晾在陽光微風下。看在外地人眼裡卻有一種祥和寧靜的美感。
來到田子坊的人沒有不為她一家戶小店的特色所吸引。初訪者會有一種很新鮮的感覺,在狹窄的巷弄里進駐一間又一間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店舖,而每間店舖又擺滿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有人形容這裡是上海的小歐洲,因為一家家餐廳酒吧,為了滿足觀光客想要體驗時空錯置的感覺,將鋪好漂亮桌布的餐桌搬到室外,一方方體面隆重的用餐空間,就在窄小的巷弄間布置妥當。你可以坐下享受豐盛的早午餐,也可以啜飲一杯咖啡;到了晚上又搖身一變成為紅燈閃爍的酒吧區。夏天在戶外用餐可以理解,但是寒風刺骨的二月也可以在室外享受?聰明的上海店家早已為客人準備好結合浪漫又實用的暖爐高腳座燈,一盞燭光搭配一支散發溫熱的暖爐,也難怪有人說這裡是商業發展成熟的觀光區。
泰康路是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使原來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煥然一新。在區委,區府的領導支持下,泰康路依據打浦橋地區的功能定位,開始實施特色街的工程。之後文化發展公司首先進駐,不久又有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藝術家,和一些工藝品商店先後入駐,使原來默默無聞的小街漸漸吹起了藝術之風。如今這裡成為藝術文創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國際間知名的畫家、攝影師、工藝家、設計師等,紛紛到此設據點。即使是小小一方櫥窗房間,卻象徵進駐到中國一級戰區的地位。上海朋友說,田子坊的租金水漲船高,原先的地主樂於將土地出租,而藝術經紀公司抑或工作室也爭相卡位,寸土寸金的身價如夢似幻。
一座五層改建廠房,在5000平方米內引進了10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人。門前有10根旗杆上飄著10面不同國家的旗子,像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這裡的文創商品包羅萬象,有皮革製品、版畫、旗袍、仕女圍巾、設計皮包、陶藝、茶具、紫砂裝飾品…當然也有品質參差不齊的商業產品。逛累了可以選一家小店歇歇腿,喝喝咖啡聊聊天,然後起身一家一戶地逛小店。這裡隨處可見到此淘寶的外國臉孔,以及拿著單眼相機的攝影者;越晚人潮越多,越錯綜複雜的巷弄令人越想一探究竟。
這裡的店員普遍看起來有文化,善於做買賣。農曆年期間一出口是吉祥話,也樂於給些優惠討個好采頭,不卑不亢的姿態讓交易成為愉悅的事。不過究竟能不能講價呢?其實是可以的,倘若真的喜歡,店家也樂於促成交易,這就是中國人講人情味的地方。有人對於這樣過度商業化的方式不太認同,但我覺得也無傷大雅。類台北華山藝文空間或是松山菸廠,田子坊經過有計畫地整頓與塑造,成為一個乾淨多姿的美麗空間,豐富的藝術,中西交融的品味,讓文化也可以賺進大把的鈔票。走出田子坊外的泰康路上是整齊劃一的街道,一棵棵法國梧桐樹,夏天濃蔭蔽天綠意盎然,但冬天卻剩下挺立無葉的枝幹,舊城風貌,古樸風情,其中有家店很眼熟,原來是台灣企業的農產品形象店。
新舊上海給我一種矛盾與錯綜複雜的感覺。在上海落地生根的台灣朋友帶我到附近一家在地人才知道的影碟販售店,這裡有最新的好萊塢電影、珍貴的藝術老片、各國經典的影碟,便宜的價錢連外國人都大為驚豔。包裝精美的DVD品質如何呢?是不是合法的呢?我的朋友聳聳肩說:這要靠運氣。也許會失望,也許會讚嘆,華麗的袍子是否爬滿蚤子?堅守傳統無畏創新,這是我眼中的上海。
原文刊登於小日子品生活 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