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專訪作者威廉.鮑爾斯


第一次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是被「樸門」兩字所吸引,想了解在都市如何能夠與自然共存,減少碳足跡;但一口氣讀完【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之後幾乎感動到落淚,同時了解這本書談的不只是樸門,而是更深層、結合心靈,替未來找到方向的生命經驗。作者威廉.鮑爾斯(William Powers)是西方世界典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分子,但卻選擇非營利性工作為天職,超過十年時間在拉丁美洲、非洲等作環境救援及人道議題的工作。

如同少部分的西方人,他們不以文化經濟霸權看待世界不公的問題,反而更謙卑積極地參與國際建設計畫,看到地球另一端人的貧困,了解富裕並非理所當然。曾任職於世界銀行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鮑爾斯看到了與一般環境工作者不同的經濟問題,在書中提出許多精闢獨特的觀點,閱讀起來趣味盎然毫不乏味,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我想是因為鮑爾斯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將一般人視之為困境的問題融入大量的浪漫與理性,更因為他長期在跨文化的環境工作,豐富廣度的經驗讓他得以用簡單語言說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然而,我們已經聽夠了對自然的浪漫想像,所有去過鄉下住一晚的人都知道,那裏沒有親切的蜜蜂,但可能有惱人的蚊子;夏夜不一定微風徐徐,有可能是炙熱難耐。【我們沒瘋,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作者是一對紐約的文人夫妻,決定移民到沒有3C1900年,過著返璞歸真的日子。但他們也承認,浪漫的想像馬上就被困難重重的現實打敗,一對曾經共患難相愛的夫妻,在鄉野屋內面面相覷幾乎走向絕境。鮑爾斯沒有將這些瑣碎的生活淡化,反而將注意力轉換到心靈層面,找尋人類與自然間的原始交集。書中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林間隱者」敘述個人的小屋體驗;下半段「有光所在」則是將心靈感動的力量帶回日常生活,甚至是面對第三世界大量勞力與衝突的工作,仍然保持平靜柔軟的心。兩個世界不衝突不對立,優雅找到共存方式。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解決問題。更多的金錢,更多的物質,更快的速度與科技不能帶我們到更好的未來,我們得停下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書裡提到關於生態問題說道:複利是現代主義最明顯的經濟模式,時間和金錢是資本主義視為圭臬的指標。上揚的成長指數持續加速,2.4.8.16.64.128.256.512.1024.2048以此推斷,如果全球經濟用加倍的速度成長,那也是自然耗盡的時刻。

【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用親身體驗證實,不需要很多的資源也可以找到真正的快樂。自然造物需要時間慢慢製造,過程中不傷害環境,然而人類卻用高溫劇毒製造出千年不化的物質。鮑爾斯在小屋裡烹煮、烘培、寫作、睡覺、看著窗外、仰望天空,讚嘆造物者的驚奇。

長期在拉丁美洲與非洲工作的鮑爾斯用文字記錄他與當地人慧詰精彩的對話,書中說到馬雅偏遠社區居民建造簡約燃料火爐,互相幫忙蓋房子,甚至小規模開銀採礦,平均工作時間只有一點點,但當地的自然地景卻充滿生命力,像是哲學家所談論生機盎然的地球「蓋亞」(Gaia)。在森林裡穿梭的非洲人寧願慢慢走也要讓靈魂趕上身體,緩慢、深思熟慮的步調,允許靈魂與你一起行走,時時刻刻活在當下,也許問題就會減少些。

我想起2012年夏天在日本原村生活的三個月日子,起初對於無所事事的生活感到莫大的焦慮感,但是跟著農夫一起生活,每天看著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突然對於時間、空間有了新定義,手錶的時間再也不是每天前進的框架,跟著節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中充滿踏實的安定感。這裡沒有人談到錢,卻願意分享大量的有機蔬菜與農產品。也於是乎當我閱讀【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時,一幕幕的場景在我眼前生靈活現,那樣的生活並不遙遠,只要你願意改變。

威廉.鮑爾斯 專訪

問題一: 書中有提到「軟經濟」(soft-economic),對於城市與鄉村,請問您有具體的例子說明嗎?

回答:最好的例子是農夫市集都市人可以享受田園生活直接面對農夫市集又可以有經濟效益創造社交連結(social linkage),是「軟經濟」的具體實踐。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加州,他們在鄉下有一塊地,每個周末都去採收下個星期需要的食物,對孩子來說那裏是最好玩的遊樂場。如果你沒有機會種菜那麼也可以到農夫市集提環保袋購買本地生產食物,減少石化產業消耗;拒絕巨型企業支持獨立小型商業,讓更好更有理念的商家得以存活,發展出以口碑、社群為主的經濟體系;減少消費,花更多時間做有價值的事,如閱讀、思考、運動、陪伴家人、種植簡單蔬果。我書中提到的「迷你退休」,就是提早做自己喜歡的事,提早找到生命意義。「自發性簡樸」(simplicity),用神聖的心對待生命的能量,讓創意與自由有足夠的空間流動。人生並非追逐帳單的旅程,改變生活型也許更困難,但是透過多一點的認識讓意識更加清晰,幸福其實很簡單。

問題二: 書中您有提到在家自學(self-schooling),請問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您覺得是可行的嗎?

回答: 對環境有想法的父母總會希望用獨特的方式教育孩子,一般的學校有點像是工廠教育(factory model)一致的教學方式大量的考試完全忽略每個孩子的性向與天分其實學校的系統有很多種但在選擇之前必須做好評估我身邊有很多例子,其中一個是我較為推薦的方式,建議由好幾個個家庭一起合作由相同理念的家長一起規劃不管是對心靈還是教育的共同價值最好有12個學生一起教學比較容易收到效益。群體教學讓孩子有伴,不致於和社會脫節。舉例來說:可以有一天在家自學另一天到其他同學家他們可以一起遊戲一起做活動比起去學校這樣的費用低廉許多當然如果你有錢可以送孩子到華德福或是其他另類小學體系

大自然學校裡面本身就有很多活動和專案可以讓學生學習舉例來說不久前我到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那是個美麗的村落他們正開始推行另類教育雖然政府有規定要教科學數學等制式教育但是80%的時間這些孩子在大自然的環境裡發展創意和自由式的學習

問題三: 您的書中有提到一個創新的概念後資本主義(post-capitalism),聽起來是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您覺得資本主義之後會走向哪裡?

回答:【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裡的三坪小屋,不是要創造一個固定的模式供人模仿而是找到自己心中的樸門小屋 如何在消費世界及經濟衰落的時代還可以讓心安定,透過以慢慢練習先從降低每天的花費開始然後感受那些事會讓你更快樂練習幾個月後就可以找到讓自己真正快樂的東西花費也會自然而然地降低到時就可以節省更多錢而且得到更多時間,以經濟學來說,你可以創造更多自己的資本(capital)所以你的時薪提高可以用來滋養自己的生命我的寶寶出生時我決定不要買任何東西但是很奇妙地最後什麼東西都有了,不管是二手還是轉手的極簡主義是我們送給寶寶最好的禮物

問題四: 當您居住在三坪小屋的時候您的食物通常為何?您會想念網路或是任何科技便利性嗎?

回答: 當我一個人或是與同伴居住時我通常吃的是庭園裡的蔬菜當然有時候我會騎自行車到當地的市集或餐廳在小屋裡我盡量不用科技聽鳥聲傾聽寧靜我強烈建議台灣人也要有這樣的體驗放下智慧型手機或者選個周日遠離銀幕不回簡訊讓其他人也可以好好休息不是說要永遠與科技隔離而是給自己一段甦醒(REFRESH)的時空這些年來我試著在紐約曼哈頓實踐樸門小屋的理論更有意識地住在都市有一個建築師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發起一個計劃在紐約展示12X12小屋(三坪)模型的展示這樣的計畫特別適合發展中的國家如印度俄羅斯中國巴西等這些急速工業化的國家因為建築師必須以未來為藍圖設計出符合未來需求的房子目前在網路上已經有小屋論壇網站而在實體上我們也在世界不同城市推廣小屋的計畫如果台灣朋友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加入這個計畫 我很樂於到台灣推廣這個計畫() 

END

原文刊登於有機誌2013.04月號
本文禁止轉載 
如有需求請聯絡本文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