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以光為鏡,大自然中的貝聿銘建築 | 人是主角,自然光是音符


資料整理|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一代經典,與我們其實不遠。

或許你我就出入在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之間。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

這位受到東西方推崇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以東方園林為基礎,西方建材為工法,創造出一種傳世經典的建築風格。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近期作品有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的童年時光是在蘇州園林里度過的。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

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

「我後來才意識到在蘇州的經驗,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1號的中銀大廈,1990年5月正式啓用,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節節高昇」,建築本身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多面稜形的建築量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是貝聿銘向父親致敬的設計之作。 


2006年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的「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結合傳統的蘇州建築中黑瓦、白牆的古城風格,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設計上更擺脫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造型都是幾何造型為主,讓建築與周遭環境相協調,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隱含著蘇州古建築傳統的斜坡屋頂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斷的繁衍和重構。新、舊園景融為一體,身在其中,宛若置身山水古畫里… 


他設計的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一直在建築和藝術愛好者間享負盛名。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的山中,館中約有三千件藝術品,遍及埃及、羅馬、中國等不同古文明。館內空間經細心設計,以突出各藝術品之美。貝聿銘以文人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為構想而設計了美秀美術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建成。香山飯店結合地形採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築,將體積約15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切成許多小塊,以達到「不與香山爭高低」的目的,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為重復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

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佈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前庭和後院雖然在空間上是絕然隔開的,但由於中間設有「常春四合院」,那裡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後院具有連續性。大面積採用白色,給香山飯店的建築形象帶來了鮮明的強烈的特徵,加上城堡式的立面,那一個個很有規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磚對縫的勒腳、門套、格帶和壓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貝聿銘的設計簡潔利落,合理,有秩序性;對形勢空間,建材與技術的不斷研究,是他作品精髓所在。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中國建築學會總結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

貝聿銘曾說,「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生態分子認為,最美的建築,就是沒有建築,如同「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在城市之中,山與心的距離,在於一口新鮮空氣的有無。

照片來源|網路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