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芸
72年次,已有超過十年的公共事務經驗,可以形容何承翰是在“社會“這所大學打滾學習之後才回到教育體制,所以他更清楚社會議題的問題在哪裡?以及書本論述如何幫助解答。充滿濃濃的江湖氣,何承翰是台北市政府顧問團成員之一,例行聽取市政報告,並將政策普及推廣給尋常百姓,他說“政策和居民之間有很深的鴻溝,過去市民沒機會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由上到下的規劃多數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早期在社會運動中發跡,以為那是阻止錯誤政策的方式。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慢慢思考到問題的核心在於上與下之間的溝通語言不一。於是開始走向體制,主動積極瞭解政府的規劃,在這樣的脈絡中抽絲剝繭,了解可以行動的部分,也釐清市民真正的需求。研究所時就讀景觀設計,因此更加關注環境議題。他說“過去是白紙式設計,建築師在零基礎上設計,然而,現在卻更應該關注現有地景,特別是極端氣候問題”。以東京為例,正是因為疏忽了極端氣候,以人類的視角大幅規劃,以致於難以承受自然災害的侵襲。
台北應該學習教訓,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考量文化地產,植物分類,也把節能減碳放進去。在社區中,推廣永續社區,教會里民隨手愛地球。何承翰認真研究政策,把整理歸納出重點分享給大眾。他認為“綠建築不是建築師的責任,是使用者的態度”人們的生活態度,遠比建築上的較真更重要。過去認為環保和土地開發之間是對立的,然而,他進一步解釋說“只要通過了政府規定的空氣潔淨區認證”當地的地價便因此上漲,人們變得更健康,社區安全,生活品質也提高。處處留心,為了地球,也為了更好的明天。
看似粗獷的何承翰,覺得投入公共事務最重要的是“聆聽”。情緒化的針鋒相對無法解決問題,從社運到政策制定者之間,是經過十多年的沈澱累積,現在的他更加圓融與理性,他說“一切的問題都有脈絡,先去了解背後的脈絡,預防勝於治療”。此外,台灣人熱情的程度缺乏持續力度,何承翰笑笑說“其實我們不缺志工,缺的是在基層的實踐者”。環境、老樹、動保、社會等等議題,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關心動物,想出了“狗狗巡邏隊”的服務機制,讓愛狗的人(蹓狗的人)也可以為社區安全貢獻一部分心力。或許無法期待政府改變什麼,但是民間的力量凝聚起來,也可以改變些什麼。積極參與大安區大學里里長,是為了做更多的事,唯有透過體制的公民組織,推動政策,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台北才會變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