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種植者選修土地學分-美國有機農夫學校 Organic Grower School


/林珮芸
照片提供: Organic Grower School

農夫學校的技術交流平台
沾滿泥巴的手是榮耀的親手種出餐桌上的食物靠著勞力得到珍貴的餐食農夫的價值重新被看見傳統農夫日升而起日落而息跟著農民曆上的記載得知節氣寒暑現代農夫仰賴科技而有了溫室憑著有效的管理一人也可以種植大面積的作物然而農夫要學會的不只如此除了要到農夫市集擺攤架設網站網路接單行銷種植故事還得熟悉出貨流程系統越來越多的農夫市集逐步轉型成有機農民教育學校身負消費者教育與農民教育的工作特別是農夫的傳承多是靠著個人經驗摸索得出的寶貴經驗,加上地理環境、信奉的理念的不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種植模式;但也因為如此不同,讓這些小農的故事顯得動人

位於美國南部的阿巴拉契山脈一帶(Southern Appalachian),非營利組織有機農夫學校Organic Grower School是一個種植者的技術交流平台,針對農業、園藝、永續生活者的社群,鼓勵人們親手種植,提高消費者有機生鮮購買意識。源起於1993年一群志工聚在一起討論關於北卡羅萊納州所需的在地農機具,從此OGS有機農夫學校決定提供實用的技術資訊,並且幫助農夫以一個合理的價錢尋得。第一年的春季研討會(spring conference)參與者大約有100多位,之後在東田納西州和西北卡羅萊納州成立「地域性農夫訓練合作聯盟」CRAFT (Collaborative Regional Alliance for Farmer Training)CRAFT另有精益求精的工藝性涵義,象徵農夫的求知慾不滿於現狀,希望透過合作的力量獲得更深度的知識和影響力。


夏天種植 冬天上課
這是一個由農夫組成的教育訓練社群,因為只有農夫之間才有最實用的技術交流語彙,參加的會員可以定期到其他農場實地參觀,並參與一人一道菜的分享會,交換彼此經驗心得,獲得最接近土地的訊息。冬季休耕期則舉辦圓桌會議,以工作坊方式討論未來的農業主題。室內室外、身體與知識性的培育,增加種植者的自信和思考深度。「在地性」(locally living)意指永續生活,除了食物里程外,CRAFT也強調有經驗的農夫和剛入門新農之間的傳承,地域性恰好可以滿足近距離的教學相長。過去傳統農業中的換工,在農忙時互相支援,除了人情味之外,也可以有效運用勞力,如何節省勞工成本,如何解決缺工問題,CRAFT時時提出符合農夫需求的議題。

對於剛入門的新手,農夫學校提供許多實習機會,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真正踏進這領域;對於假日農夫也有循序漸進的培養方式,無論是誰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種植模式。實習生制度培養未來的潛力農夫,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講求務實經驗,人人都可以務農,親近土地,連結社區情感。不只和農夫買,到農場參訪的經驗最可貴的是,可以親自看到農作物的生長,農田管理方式,更可以聽到農夫過去的失敗經驗,因為真實所以降低了不少犯錯機會。在農夫學校中,真正的老師是種植者,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提供課本沒教的知識。


親手做才是王道
為了鼓勵親自種植,農夫學校贊助基金會The Clif Bar Family Foundation (CBFF),鼓勵中小型農場,強化食物供應系統的健全,維護社區人民的健康,提供安全無虞的有機食物。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最大的使命是保護小農,以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守護地球和人們的健康。2016年第23屆春季研討論將於三月召開,預計吸引超過千名的參與者,重視食農教育的消費者,一個週末的活動規畫了密集的課程活動,從後院農夫到商業型大農的商會齊聚一堂、種子交換、兒童教育,一天超過七十場的活動內容豐富有趣,主題從菇類、香草、森林、土壤、樸門教育、都市農耕、豆類包羅萬象,最重要的是這些課程都鼓勵你DIY親手做。

以農立國的台灣似乎離開土地越來越遠,傳統的技能與體制需要隨著時代變更。嘉義大學開放招收進修學士班園藝學系農場管理組公費生30名,以農家二代與農業學校畢業生為優先培育對象。對於畢業後實際從農者,將由政府積極輔導其經營農場,並優先給予政府辦理之購地、創業等貸款。如此創舉目的是培育未來的青年農夫,降低學用落差,提高新生代從農的動機。除了理論之外,該計畫特別著重種植實務,根據統計,距離上一屆相似的培育計畫,中間已有17年的斷層空白。延續老農的智慧和土地,新農運用現代科技與管理方式經營,農業應該有不同的嶄新多元面貌。


有機咖啡園的小小種植者
我想起嘉義梅山的有機咖啡園「溫家有機咖啡農場」,在山坡地經歷過種植檳榔樹、38年橘園之後,重新種植台灣本土咖啡豆,十五年來堅持用有機方式栽種。第一代父親溫爸爸原本是一人種植,家人擔心它噴灑農藥對身體有害,因此改用生態平衡方式種植,保留一部分的檳榔樹做為咖啡樹的庇蔭,檳榔花香氣吸引昆蟲鳥蝶,而蜘蛛是天然的防蟲大師。溫爸爸說:「每次採收大約要犧牲20-40%的收成,留下珍貴的有機咖啡豆,蟲吃完了剩下的才是我們吃」。第二代園主溫邑章返鄉接手後,除了保持咖啡豆的種植,另外蓋了溫室種植蔬菜,多元品項抓住消費者的心和胃。

加入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近十年,熱心參與市集公共事務,近年來也希望在農場可以培養年輕種植者,在我參訪的當天遇見四位年輕的小幫手。溫邑章說:「這些孩子在農場做得很好,願意吃苦也願意學,每次我都會交給他們一些任務,讓他們協調去解決,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不大的農場故有一位正職員工和三位幫手,在這裡學到的是思考問題解決方式以及和大自然共處。溫邑章時常會帶著年輕人一起思考土地的發展,一起觀察山坡地如何從種植檳榔樹轉換為有機咖啡種植,在地年輕人各自擁有不同的經驗,農場給予他們實做的機會,一個友善的工作場域。在學校他們學的是餐飲、園藝、觀光、機械,但友善土地的信念肯定會在未來的人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誰來種 誰來吃?
未來人們對於安心食物的需求越來越高,但願意當農夫的人卻越來越少;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返鄉務農成為一種趨勢,然而真正能夠生存下去的人卻不多。我想起爺爺和他的菜園,從小看著他無論晴雨,一個人固執地到菜園工作,採收回家分送給不知珍惜的我們,年輕小小的孫子邊吃邊嘟嚷:「好酸好澀」,總是嚷嚷要吃超市裡最大最紅的進口水果。對爺爺來說,種植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填飽肚子和勞動一樣重要,即使是搬到都市大樓,依然堅持在頂樓天台架好自己的小菜園;颱風吹倒了再重建、寒流來了舖棉被這些點點滴滴的溫度直到現在我才明白。


有機農夫學校傳達的不是如何靠農業賺錢,而是如何可以好好過生活,靠著雙手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貪多不投機,觀察作物中同時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種植者選修土地學分,農夫是驕傲的身分,不汲汲營營不違背良知,才是土地給予最大的功課。

原文刊登於 2016.04 GREEN 雜誌 LIFE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