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墨西哥水下博物館 深海底的寂靜世界


/林珮芸

墨西哥鄰近加勒比海的度假勝地坎昆(Cancun),是全世界前三大觀光海域,每年有超過75萬人次到此浮潛、探索水下瑰麗世界,過多的觀光客湧進逐漸破壞了當地海洋生態平衡,特別是珊瑚礁的棲地。海洋與陸地相同,若是少了供物種安全繁衍後代的巢居,眾多魚群蝦貝便紛紛離去,留下枯漠的深海景觀。藝術家突發奇想,在深海底約八里的海底創作雕塑,將超過500座如真實大小般的人形雕像排列在佔地420平方公尺的水域,創造出海底博物館,同時協助復育當地的珊瑚礁群,預計在五到十年後,原本遭到破壞的海底多元物種生態系可以恢復生機盎然的榮貌。

1974年出生的雕塑家、海底攝影家Jason deCaires Taylor與墨西哥國家海洋公園(The National Marine Park)合作一個長期計畫,從2009年開始至今,創作出一系列海底博物館的水下建築,這個充滿動能與創意並搭配大量的工程科學而完成的計畫稱為「復育藝術」(The Art of Conservation);博物館名為「水下博物館」(MUSA, Museo Subacuático de Arte)。形形色色的人形雕像以真人為模,使用特殊的材質結構不只要擬真雕塑,還必須耐撞、重量夠抵抗深海底下的水壓;一尊雕像費時整整一個月,完成的作品重量超過一般雕像20倍。目前分兩層,第一層於水面下四公尺,讓一般潛水者皆可參觀、第二層位於水面下八公尺,僅有浮潛者可以親近。作品園區開放給所有潛水者,為墨西哥的海域增添一處迷人景觀。



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南美蓋亞那人,童年時期大多在馬來西亞的海邊長大,熟悉海洋並對水下環境有很深的情感。Taylor尤其擅長捕捉海底下的光影變化,不同角度折射的穿透質感讓Taylor想挑戰海底世界進而創作。大學時在英國念藝術,主修雕塑,相信藝術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說:「水下博物館是以人為的方式協助珊瑚礁復育,在水泥的表面覆上生命力旺盛的水生植物,估計大約五年後可以長出茂密的礁類,之後魚類和海洋生物就會回來了,這是我可以為大海做的事」。

水下博物館計畫不只涉及藝術家的想法、概念,其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一座座20噸的水泥雕像安置在深海底,不傷害到周圍生態環境;並預知長期經過海底暗流的沖洗後不會阻擋到海底生態的發展。墨西哥國家海洋公園工程團隊以拖吊機、船舶和起重機合力完成這項任務,然而過程中危險度高,只要稍有不留意就有可能受傷或是破壞雕像。Taylor:「女人、小孩這樣的雕像比較容易安置,但像是胖子坐在沙發上這樣的作品難度就很高。我們想出用安全氣囊保護雕像的方法,但是水面下影響變數多,氣囊被水沖走、擺放位置不對、起降不安全等因素都讓我們必須重新來過」。在陸地上佈展已經難度頗高,更何況是環境條件與陸地迥異的深海。

DISCOVERY拍攝的影像中可以看出,水面上遙控指揮放置位置的人通常僅看的見雕像而看不見水面下的人。工程當天的氣候、水流、海水能見度...皆是影響佈展順利與否的因素。強風決定雕像下降的速度,指揮者與工作人員靠著手語姿勢溝通,2公尺高的雕像聚集起來像是真實的小小社會。根據2009年創始的實驗結果,已經有無數不少的浮游生物寄生,珊瑚礁也悄悄復育,大量聚集的深海物種呈現欣欣向榮的面貌。在一片藍色流動的世界,每一日所見景色都不一樣,2006Taylor創作的第一座海底雕像設置於西印度群島的格瑞那達西岸,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純樸的觀光小島,現已經被「國家地理」列為世界25大奇觀之一、富比世雜誌譽稱為世界最有特色的旅遊景點。

Jason deCaires Taylor不同於一般藝術家,以人為藝術為自然增添風情;相反地,他希望創造一個人類和自然可以和諧互動的環境,在這個美麗的水下博物館,潛水者可以和水中生物一般自由自在地呼吸;不只是海洋可以啟發人類科學智慧、藝術創作也可以提供魚類生物棲息與繁衍後代。這是一個活的博物館,雕塑品和所有自然界的岩石相同,會被風化、磨損、消逝,有機地融入海洋。參與者直接體驗、直接互動、用行動保護海洋、提高全球對海域的環境意識。雕塑不會說話、魚兒用我們不懂的方式交流,在寂靜的世界中不需要言語已經說明千言萬語,說的是一種永恆的美、超越時間、地理限制,與海天人合一的共通語言。


參考資料http://musacancun.org/english/gallery/

原文刊登於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潮境季刊
版權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