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的下一步呢? BCTION
離我們不遠的東京正經歷一場改頭換面的蛻變期,2011年的311大地震震垮了東京許多辦公大樓,也擊潰了東京人過去引以為傲的自信心。而許多商業大樓面臨了成為廢墟的窘境;即將來到的2020世界奧運催促東京加快腳步進行改造。2014年九月,共有70位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將九層的辦公大樓改造成現代藝廊,其中有一半的藝術家以裝置藝術方式呈現。名為BCTION的展覽免費,但是參觀前必須上網註冊電子票券。整個規劃有點類似快閃活動,展期只有一個周末(兩天),年輕藝術家利用開放性的空間,以DIY方式表現個人的世界觀,無論是用塗鴉、裝置、影像,毫無侷限地讓創意揮灑。
BCTION的靈感來自於英文ACTION,A的下一個字母是B,所以接著ACTION之後就是BICTION。聽起來有點無厘頭,但是年輕策展人大山
康太郎(1979, 美術家)、嶋本 丈士(1983,攝影師)說:「這個展覽的背景很特別,在很短的時間內,東京同時經歷兩個大變化。一個是311地震,一個是2020世界奧運。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因為地震受損的建築一定會被摧毀重建,以準備迎接嶄新的奧運。過去不抗震的建材也被改成完全抗地震,過渡之間,這邊有可能變成一片死城,這也是藝術家可以發揮的空間」。緊接著BICTION,下一個藝術計畫名為THE MIRROR,將其中主要30位藝術家和建築師帶至另一個空間改造,那是一棟位於銀座、已經有八十年歷史的商業空間。BCTION和THE MIRROR提高了藝術家在城市改造過程中的位置;或者可以說,藝術家+建築師的合作,觀念遠遠超過都市政策的速度。
不浪漫的城市議題
2014年七月,行動藝術展「浪漫的地理:藝術家田野調查暨展演計畫」首先在東京展開;接著十月移至台北。來自台灣和日本,共有七組藝術家,分別以不同型式進入都市中心,與民眾互動。創作理念多包含濃濃的社會關懷,例如「料理最前線」專門進入都市議題現場為當地人做飯,以實際的料理行動撫慰受創的心靈。藝術家西澤諭志(Satoshi Nishizawa)透過影像,對比東京和台北兩個都市中的年輕世代,以居住空間為主,透過不同場景、對話、事件的安排,隱約呈現出當代青年在低薪,就業率低的社會現實下的困境。許家榕關注在當代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地貌的改變,特別是老樹的未來安置。溫鈞揚的創作關注在都市生活當中被溢出的部分。在《漂浮旅社》作品中,使用空屋廢墟、安全島、停車格等真實存在的空間,透過製造一些「空間意外」以行走者的眼光,放大都市政策遺漏的部分。
王建浩的作品嘲諷在資本社會下,人們對於美好居家的畫面,是如何受到商業媒體催眠。小林史子(Fumiko Kobayashi)以醫學書本、X光片、字典、地圖和傳單等物件組成的空間作品,用抽象的方式表現出,現代人的個體意識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好比在都市中,人的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充滿了矛盾卻有機的發展。其中北澤潤(Jun Kitazawa)的「太陽自創旅館」(Sun Self Hotel)計畫扭轉了老舊社區的氛圍,將都市中最弱勢的區域,轉變為能夠朝向能源自給自足的轉型社區。以互動式藝術活動,提高居民對於自己故鄉的榮耀感與歸屬感。
太陽底下全是新鮮事
「事前我來台灣田野調查大約四次,選了幾個地點,直覺告訴我這裡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剛結束與民眾成果分享後的北澤潤說。和工作人員一致,穿著白衫黑褲,脖子綁著粉紅色蝴蝶結的他,曾經多次在日本醫院、工地、商店街、課後補習班等空間,進行有趣的藝術行動。
「太陽自創旅館」選擇的是台北最早的國宅「南機場國宅」進行,二戰之後曾經是最新潮的國宅,但在五十年後,面臨居民高齡化和都市發展等問題。深入社區,和居民對話,並且透過住民本身的力量,展開與平常不同的生活,是北澤潤常用的創作手法。「太陽自創旅館」計劃是善用因社區高齡化、少子化而閒置的餘裕空間,做為居民自創的旅館,在合作的過程中,重新緊密高樓大廈生活模式下的鄰里關係。策展人葉佳蓉說:「很幸運我們遇到一位熱心的里長,他是我們活動中的靈魂人物」,採訪當天,正好是兩天一夜的住宿活動剛落幕。忠勤里里長方荷生還沒時間休息喘口氣,立刻帶領一群高齡學員,導覽南機場國宅間的社區改造工作。
太陽能板新話題
進入社區公共空間,看到地上一塊大陽能板,民眾住宿的旅館所用的電,就是由這扇太陽能板所來的。北澤潤邀請居民一起思考每日生活與太陽的關係;太陽晚會其實是月光晚會,在國盛國宅中庭,排好了方型紅色塑膠椅,實際卻像是好玩的營火晚會。參加民眾齊聚在一起,聽別人的故事也說自己的故事。鄰里之間的感情彷彿被凝結了。「開始來到這邊時,覺得這裡有很獨特的歷史背景。看過去那麼多的違章建築和髒亂,但卻可以靠著民間的力量(里長的熱情)慢慢改造」北澤潤深思後說。
不同於一般藝術家駐村,進入一個安全的創作空間,北澤潤選擇直接面對社會議題。「我認為建築師的工作是透過設計解決問題;但藝術家是不斷丟出問題」創造無數奇幻場域,定義自己是藝術家,從不認為建築或空間是他創作的侷限,無論是室內、室外、正統空間亦或是邊緣角落,北澤潤都有辦法讓人成為最美的風景。「我喜歡那種不確定的曖昧性,這樣會激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北澤潤總結說。
未來地景 宜居城市的友善選擇
在美國,有兩億四千三百萬人,擁擠地住在占全美面積百分之三的城市裡。在日本,有三千六百萬人生活在東京這座全世界生產力最高的大都會地區。在印度,有一千兩百萬人居住在孟買市中心;上海是中國的商業、經濟中心以及國際航運和國際會展中心,據2010年統計,常住人口逾2300萬人。在開發中世界,每個月有五百多萬人湧進城市,到了二○一一年,全球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 以上數據摘自美國哈佛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於2011年2月所出版之著作”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 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葉佳蓉說:「2012年,士林文林苑的拆遷問題就發生在我家旁邊,我親身感受到都市變遷對人所造成的劇烈影響。」因此策畫了這樣的展覽,讓台北和東京青年共同表達對都市議題的心聲。時代的腳步幾乎跟不上科技的飆速,人和土地的情感卻如同老樹的命運般,毫無選擇地被連根拔起。有一種心情很難言喻,那不是鄉愁也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渴望溫柔溝通的期待。一棟棟大樓興起了,也可能一夕之間倒塌;剩下的死城是否可能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未來地景,需要更深沉的對話、理解和創意。
原文刊登於 GREEN雜誌 2015. 02月號 LIFE專題
原文刊登於 GREEN雜誌 2015. 02月號 LIFE專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