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登山上,爬過台灣多座百岳,甚至在瑞士的冬季健行。台灣山岳雜誌用「悍妞」來形容林宜慧和夥伴,這兩位女生曾兩人結伴攀爬中央山脈的南二段,為迎接2009年元旦的第一道曙光。大學念的是東海哲學系,研究所時念中正大學運動休閒教育所,個頭嬌小纖細的林宜慧,看起來像是台北都會時尚年輕女孩,很難想像她時常負重15公斤以上的背包登大山,甚至後來到了荷蘭Wageningen學習「休閒觀光與環境(Leisure, Tourism and Environment)」的課程時,曾前往英國Worcester生態村實習三週、菲律賓巴拉望島生態公園實習三個月。回到台灣之後,她進入以立國際服務,擔任尼泊爾、泰國、雲南計劃負責人,致力在計劃中推動生態旅行和環保生活。不同於時下年輕人的職涯選擇,出國念書也非一般人習慣的MBA、教育等,是什麼樣的生命歷程,讓林宜慧有勇氣與眾不同?
登山女孩在荒野學校中學到的比教室還要多,山是一座學校,用寬闊無邊的溫柔包容人類,也用無情的殘酷考驗登山者,在山林學校中,林宜慧深刻感受到自然的療癒與生命的踏實。因為對環境的熱愛,讓她就學時毫不猶疑地選擇休閒觀光與生態環境並重的科系。荷蘭,是之於台灣相對陌生的國家,然而她卻是歐洲少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我記得午餐時,我和荷蘭朋友常常用了大部份的時間討論和辯論,荷蘭人習慣理性思考,很早就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荷蘭生活超過兩年,對這個外表漫遊美麗的國家,心中有複雜的情緒。愛的是荷蘭重視環保、為了環境不遺餘力的精神;但在歐洲求學的過程中,面對中西思維的強烈衝突,時常陷入深思的谷底。「有一堂課我們設計一個在非洲的生態旅遊計畫,成員中有我、荷蘭和坦桑尼亞同學。三個人分別代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我強烈感受到三個不同世界的背景差異所帶來的權力差異和鬥爭」林宜慧(英文又名Ellen)回憶說道。但下課後,與公寓其他國際鄰居互動良好,卻是異鄉給予的真切溫暖。
若提到融合環境與經濟發展,「生態旅遊」(eco-tourism)似乎是最佳的商業模式。根據「台灣國家公園」的定義,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強調人與環境間的倫理相處關係,透過解說教育引導遊客主動學習、體驗生態之美、瞭解生態的重要性,並以負責任的態度與回饋行為,保護生態與文化資源,以達到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共創三方共贏的局面。簡單的概念實行起來卻不容易,生態旅遊帶領人的價值也會影響當地產業的發展,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環境條件也讓理論必須因地制宜。
在菲律賓實習時,發現該地對於「生態旅遊」的認知和推廣與歐洲和台灣有很大的落差。「我當時接到一個製作部落格的任務,我以為很容易,但卻發現上傳資料速度慢到無法想像,我花了四天才能夠完成。」Ellen皺一下眉說。當我們習慣以網站作為初步認識的平台,某些地域的人甚至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網路。而帶領旅客體驗生態環境時,也必須讓參與者事先了解,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都市或是台灣那樣便利。在英國生態村
Green&Away實習時,負責管理帳篷租借和接待外賓,意外發現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中,吃過晚飯後的夜晚,多了很多可以學習的事,例如閱讀、吹奏樂器、交談、感受寧靜。
在荷蘭生活也讓Ellen習慣把環保深刻活在每一天,主因是荷蘭人生性節儉、務實,出門總不忘記準備一天所需的食物;三餐中僅有晚餐是熱食,其他時間都是吐司果醬簡單打發;但是他們卻將所有心力用來研發節約能源的設備。而自行車文化是荷蘭人最大的驕傲,「人與汽車以及與腳踏車是三項分道的,全國都有規劃完善的單車步道,自行車地位甚至高過於行人和汽車」。回到台灣,還是習慣以自行車代步,荷蘭的DNA已經深深融入Ellen的血液裡。
「我想起一位荷蘭朋友告訴我,小孩從小就有屬於自己的自行車,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從四輪、三輪到二輪學起騎單車」成長的軌跡從自行車的汰換率可以看出,擁有自行車等於宣告獨立,這一點林宜慧親身體會。反倒是騎摩托車的人,會被認為是肢體不健全的族群,所以除非不得以,人人都昂首於雙輪移動的風中。環境守護與經濟發展同行並重,可以從荷蘭人熱愛研發自行車或其他節電商品看見,當全民有共識,認為守護環境是必要的大事,需求帶動產業的提升,而非被動地選擇廉價、高汙染性商品。
從登山中學習到環境的重要,在荷蘭這個由水道和自行車步道構成的國家,看見如何將環保順手融入生活中,Ellen更加堅定於生態旅遊的推廣。結合個人的豐富經驗,加上國內、外學術系統的理論,這位總在登山中找到生命力量的年輕女孩認為,推廣生態旅遊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企圖改變當地人的生命軌道。外來者應該以謙虛學習的心,靜靜觀察當地居民與環境和諧的互動系統,並且尊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學習的心態來與當地做互動。時代悄悄發生巨幅改變,物質越豐富的國家,人民越渴望回到反璞歸真的生活。美國自然運動先驅斯克特.聶爾寧(Scott Nearing)在「美好生活」書中提到「現代人都在引頸企盼在複雜的生活迷宮中找出一條捷徑,但更明智之舉可能是深思熟慮和放慢步伐」。
從哲學思辯之初,一步步走向山林,在環境的實作經驗和知識教室中,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回國後將工作重心放在國際志工與環保的推廣,不經意但悄悄加入了環保的元素在志工服務的精神中,從到第三世界國家「救貧」,轉化為參與者對自我生活的省思,她相信:從改變一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做起,就能漸漸改善群眾與大自然的關係。我從林宜慧身上看見一種溫柔但堅毅的「女性領導」力量。如同大學時期熱衷的登山活動,女生也許體力不如男生,但是細膩的天性、擅於照料飲食健康與觀察力敏銳等特性,對於同伴間的情感凝聚以及目標的實踐度仍能溫柔達到。女孩登山,一步步爬向心中那座最高的夢想聖山。
文章引自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是一個以友善環境、關注青年創意、國際、美學、多元lifestyle
的媒體平台
作者林珮芸(藝文&環境 自由撰稿人)
很喜歡,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